1938年的夏天,一个身穿蓝布旗袍、剪着短发的湖南“桃妹子”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延安。
很快,她便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邀请,去到毛主席当时所住的延安窑洞做客。
毛主席当时满脸笑意,又风趣地调侃“桃妹子”道:“光达过去是千里找党,你这次是千里寻夫啊!”
“桃妹子”闻言,当即爽朗地笑了。
这个“桃妹子”,正是毛主席恩师邹希鲁的女儿——邹靖华,“桃妹子”是父母为她取的乳名。
1911年,邹靖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
邹希鲁
父亲邹希鲁曾是一位清末举人,清朝灭亡后就回家开私塾,做起了教书先生,而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
1922年时,邹希鲁做主,给女儿定下了一门亲事,将女儿许给了自己的一位得意门生。
而这位得意门生,正是毛主席口中的“光达”,全名许光达,没改名前则叫许德华。
许德华自小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太穷,读不起书,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放牛了,就是湖南农村的一个放牛娃。
但是他太想读书了,于是就将牛牵到私塾边上去放,然后听着私塾里面的孩子念书,雪天的时候,他又在外面听读书,结果却冻僵倒在了私塾门口。
直到被私塾先生邹希鲁发现,年幼的许德华才捡回一条命来。
后来,问清缘由,邹希鲁破例留下了许德华,不要钱,让他在私塾读书。
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德华和先生的女儿“桃妹子”自幼相识,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因为两个孩子都是打小没了娘,同是苦命人,所以更加亲切。
后来两家大人便做主,给两个孩子定了亲。
一晃几年过去,“桃妹子”长成了大姑娘。
因为父亲受河北一个当议员的同学保举,去到河北省清河县当县长,所以“桃妹子”只得寄住在她的大哥家,靠绣花赚钱贴补家用。
而许德华继私塾之后,读了长沙师范,入了党,后又进入黄埔军校,参加了大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上下很快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许德华不幸负伤,侥幸逃脱,最终请了假,踏上回家的路程,这时他已离家多年。
一回到家,就见父亲似乎老了许多,他顿时百感交集。
席间,父亲便同他提起了和“桃妹子”的婚事。
在外漂泊多年的许德华,想到“桃妹子”等了自己这么些年,还需要到处寄住,不禁心痛,最终应了下来。
终于在1928年10月14日,许德华和邹靖华结婚了。
不过天意弄人,新婚是甜蜜的,而甜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许德华和邹靖华新婚后第十天,许德华的身份和去向就被叛徒泄密了。
为了丈夫的安全,邹靖华只得依依惜别了新婚丈夫,却不曾想,这一别,就是10年。
这期间,许德华为了躲避敌人的注意,改名许光达,最后辗转流离去到了上海,并终于和组织上重新取得了联系,后转战洪湖。
许光达(右)
1932年时,许光达被敌机枪射中,身负重伤,被组织上送到了苏联医治。
伤好后,许光达留在苏联莫斯科军事大学读书。
这一年,许光达曾给邹靖华寄回过几封书信以及100块大洋的学资,但后来因为边境封锁,通信中断,许光达和邹靖华自那之后就失去了联系,彼此毫无音信。
彼时在苏联那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下,似乎会有很多传奇而又浪漫的事情发生。
但对许光达来说,他的生活只有学习,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用于花前月下和交友。
他总是说,自己是结了婚的人,家里还有妻子等我,我要对得起她。
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苏联的整个留学生涯。
而邹靖华留在长沙,因为丈夫的身份,饱尝辛酸,一开始为了生计,她去到长沙一家织袜厂做工,由于过度劳累甚至一度吐血,但即便如此,反对派也没有放过她,他们拿着一纸事先写好的“离婚声明”,逼迫邹靖华签字。
但邹靖华却将那声明撕了个粉碎,后来她收到丈夫寄来的信叮嘱她多读点书,于是发奋苦读,一鼓作气考上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
和丈夫彻底失联后,她也没有泄气,多年来和丈夫团聚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
一切的转机来到了1938年春,距离两人新婚后分别已经过去了10年。
许光达终于从苏联学成归国,回到了延安,回到了自己的战友中间去共同战斗。
不久后,许光达便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后又被任命为抗大教育长。
当时正值全国很多年轻的进步学生奔赴延安,而延安的结婚条件是“二五八七团”,即28岁,5年干龄,7年军龄,团职干部。
而许光达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再加上他外形身材挺拔,穿军装很是有型,不断有人向许光达求爱求婚,但许光达无不拒绝,歉意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结婚了。
他说:“我要等的,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别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假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
于是,借着全国各地进步学生奔赴延安的机会,许光达多方打听妻子的下落,凡是从湖南来的,他都会去问,但却迟迟没有邹靖华的消息。
一直到新的一批学生来到延安,而人群中,那个熟悉的面孔,不是邹靖华又是谁?
徐特立
原来,适逢当时出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负责人的徐特立(和邹希鲁同为毛主席恩师),去看望好友邹希鲁,而从徐特立的口中,邹靖华得知了许光达在延安的消息。
她请求徐特立为自己开具了赴延安抗大求学的介绍信,而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途。
就这样在分别10年后,邹靖华和许光达终于在延安重逢团聚了。
1938年10月14日,邹靖华和许光达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许光达为邹靖华写了一首诗:
我们俩结婚已经十年,
也曾经受尽艰苦与辛酸,
丝毫不能摧毁我们铁一般的心愿;
在生命旅途上还会遇到狂风巨澜,
像从前一样冲破,
我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结婚十周年日写给我的华以留后念
1938.10.14.延安
邹靖华看到这首诗,瞬间泪如雨下,十年婚姻,十年别离,但在那一刻,她似乎只感受到心中难以言状的幸福。
邹靖华和许光达的婚姻,实质上属于是包办婚姻。
曾经,我党很多革命家都曾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投奔革命。
不少人抨击包办婚姻是旧中国封建礼教下的产物,毁了很多青年男女的青春,造成了无数爱情悲剧,而邹靖华和许光达,却实属是包办婚姻的幸运儿。
两人这段婚姻包办得双方满意,长辈满意,本人满意,并最终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完成了从包办婚姻到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的转变。
中国革命复杂而艰巨,也因此,很少夫妻能一路从青梅竹马、相知相爱到结婚成家,相濡以沫,相伴终老的夫妻并不多。
而邹靖华和许光达,却是我党革命伴侣中为数不多从青梅竹马一路走到最后的一对。
也难怪毛主席当时在得知恩师女儿和抗大教育长许光达重逢团聚之时,还特意将二人邀请到了自己的窑洞做客,以示祝贺,并风趣地对邹靖华说:“光达过去是千里找党,你这次是千里寻夫啊!”
延安团聚之后的第二年,1939年,邹靖华和许光达生下了一个儿子,三口之家就此诞生。
而邹靖华和许光达也在之后的岁月里,相濡以沫,一同闯过了枪林弹雨的战火洗礼,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又一同踏进到新的共同奋斗的天地之中。
1952年,许光达动员邹靖华响应组织号召,转业到地方,于是邹靖华带头脱下了军装,去到了重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
也因此,邹靖华作为军队转业干部的带头人,受到了彭老总的高度赞扬。
而许光达在拒绝了周恩来总理要调他到外交部的请求后,继续留在军队,承担起了建设我军现代化武装,组建装甲兵的重任。
1955年,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9月,许光达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不幸逝世。
此后,邹靖华更将丈夫在结婚十周年时写给自己的那首诗稿珍藏在身边。
她说:“我看了这首诗就感到有力量,我们的爱情道路和革命道路是走在一起的。”
2004年,邹靖华逝世。
她走后,儿子许延滨向人们宣读了母亲临终前留下的三条遗嘱,遗嘱中,邹靖华极力强调,自己死后,遗体火化,不要麻烦军队与地方的各级领导和其他同志,也不要搞什么仪式。
除此之外,邹靖华又特意交代,自己一生的积蓄,还有一万块钱,就再交最后一次党费吧。除此之外,到2008年丈夫许光达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给他出一本书,就印100本,分送给生前战友,以作纪念。
斯人已逝,但是邹靖华和许光达之间的真情厚意却始终长存世间,两人从青梅竹马到相知相爱结婚成家,再到失联十年久别重逢,相濡以沫携手终生,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事迹,无不令人感动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