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导读
最近火爆全球的电影《哪吒2》中,哪吒发出了“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呐喊,震耳欲聋。这正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地对抗外部规则,用尽全力去寻找自我方向的真实写照。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刘亮,拥有近20年与青少年家庭工作的经验,他告诉我们:当前青少年出现大量厌学拒学的现象,就是他们在质疑来自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经验,质疑“唯成绩论英雄”的学校体制,对抗内卷的社会压力,开始追问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刘亮,一起探讨「解密青春期」,3月4日,视频号:此念,19:0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cinian——
刘亮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访问学者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
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健康委员会委员
中德家庭治疗班中方教师

01
青少年期的成长任务,
是在自我发展与外部期待之间寻得平衡

▲ 图片来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主持人:如何理解当下众多厌学拒学的孩子?
刘亮:当下,厌学拒学现象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充满自己的想法,渴望打破既定的社会规则。
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中,哪吒和敖丙可以近似地被看作两个青春期的孩子。
在影片结尾特别燃的战斗场面中,敖丙说“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则说“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哪吒和敖丙所说的“前方无路”和“天地不容”,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规则。
规则,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学校体系乃至家庭,加诸于在我们身上的要求与期待。
青少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自我发展与社会期待规则之间寻得平衡。
通常来说,青少年阶段对自我的定位有4个维度:
第一,我内心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
第二,在他人眼中,我是怎样的人;
第三,他人期望我成为怎样的人;
第四,综合前三个问题,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运用这一框架审视哪吒、敖丙以及当下众多厌学拒学的孩子,会发现共通之处。
敖丙从小肩负着振兴龙族的使命,内心必定充满痛苦,但他在无意识中,还是认同了家族赋予他的自我评价标准。
不过敖丙最终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父亲敖光最后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父辈的经验,只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哪吒从小到大一直活在他人异样的目光里,大家都视他为魔丸,对他避之不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哪吒也陷入自我认知的混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像别人说的那样,是个怪物。
步入青春期后,哪吒清晰地意识到,父母、师傅以及社会道德规范都期望他能走上正道,修道成仙,获得认可。
所以,哪吒对来自家庭、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持有矛盾态度。
一方面,哪吒反感被外界贴上各种标签;
另一方面,哪吒的很多行为,如前往昆仑完成三个打怪任务,获得阐教仙人身份的令牌和玉虚宫的琼浆玉液,以此让七彩宝莲重新盛开,为好友敖丙重塑肉身,又都是为了不辜负外界的期待。
当然,哪吒最后也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哪吒在与无量仙翁对峙时,无量仙翁拿出阐教仙人的玉牌诱惑哪吒,哪吒豪迈地回应:“小爷本来就是魔,为何要成仙?”
最让我感动的,是哪吒身处无量仙翁炼丹炉内,目睹母亲被炼化的那一刻,流着泪说道:“我没用、我好没用,我生来就是魔,一直让你们受苦,我好想成为你们的骄傲,是我连累了你们,对不起......”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像哪吒这样抱有深切的渴望:要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最理想的状态是,青少年通过反复权衡他人从小到大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反复揣度他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些不同的要求之间,找到一条自己想走的道路。

02
孩子说不想上学,
试试这五种方法

▲ 图片来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刘亮: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很多父母会产生三种典型的无效反应。
第一种是反问。 ❌
父母反问孩子:“你怎么能不想上学?你这么说思路不对!”
这种责备式的反应没有去共情孩子的感受,很多孩子一听就会觉得,跟父母说也没用,于是就不说了。
最后孩子不再表达想法,父母又会十分担心,对孩子说:“你要跟我们说,你不说,我们怎么帮你呢?”
第二种常见的无效反应是讲道理。 ❌
有些父母一听到孩子表示不想上学,就试图讲道理说服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上学的种种好处。
第三种典型的反应是回避问题。 ❌
很多父母直接告诉孩子,学习是必经之路,不许抱怨、不许有情绪,只要好好学习、考好试、考上重点大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主持人:父母在听到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肯定会产生很多情绪,焦虑、担心、生气等。当处于这些情绪之中时,父母肯定无法与孩子好好沟通。请问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刘亮:我向父母们分享五步实用小技巧。
◎ 第一步,下一次您听到孩子抱怨“上学好烦,我不想上学”,您可以在心中默默念一句能安抚自己情绪的简单的金句。
比如,我曾遇到一位热衷打游戏的爸爸,他找到的金句就是“我是王者”这句话——这是他常玩的《王者荣耀》里的话。他说每次对自己说出这句话,就会感觉局面尽在掌控。
通常默念这样的金句能让我们迅速平复情绪,或者即便无法完全平静,也能在情绪与孩子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这句话就是有效的金句。
◎ 第二步,我建议父母接下来进行几次深呼吸,感受自己身体紧张的具体位置,将当下复杂的身体感受梳理出来。
◎ 第三步,从理智层面问问自己,究竟是哪件事让自己情绪崩溃、感到紧张?
有些父母经过思考后会意识到,自己最担忧的是孩子不想上学的情绪会演变为彻底辍学的行为。这个灾难化的想象一下子激发了自己最深的恐惧。
◎ 第四步,反问自己:我真的有必要如此担忧吗?这个灾难化想象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会发生?
很多时候理智地分析完孩子的情况,父母们会发现这个最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不高。
◎ 第五步,在理智层面问自己几个问题。
首先,如果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我需要和孩子谈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或许父母会想到,我需要先确认孩子仅仅是在抱怨,还是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父母的帮助,先去了解孩子的困难是什么。
其次,父母要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孩子不上学这件事情上,我的底线是什么?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偶尔请两天假自己能接受,但不赞成彻底辍学、在家无所事事。
最后,父母还可以问问自己:我现在要与孩子展开交谈,除了倾听和接纳他的情绪外,我能提出的第一个小要求是什么?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确实想请一两天假,也不是不行。我不会强迫你去上学,咱们先不谈学习,但对于你请假在家的生活方式,我有一些要求。”

03
五个关键词,
帮助父母应对孩子的“厌学”

▲ 图片来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刘亮:导致孩子厌学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等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厌学”,专业术语称为“拒绝学习”,孩子拒学表现仅仅是表象。
每个孩子拒学背后的原因都会不一样,父母要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归纳了五个关键词送给大家。
第一个关键词是无条件接纳。
父母可以尝试“无条件接纳”孩子,即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不想上学的缘由,感受他们面对学业、同学、老师、人际关系及现实挫折时的挫败感,接纳他们因为学习辛苦而产生的各种情绪。
第二个关键词是规则。
父母需要在家庭中为孩子设定清晰且具有弹性的规则。
很多父母发现自己之前管得太严,现在孩子拒学了,他们就不再设立规则,任由孩子在家无所事事、肆意而为,其实这是从过度管控走向了毫无规则。
我常常建议父母,要让孩子重新燃起对学习和生活的希望,帮助他们摆脱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在与孩子谈判并制定新规则时,规则的终极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让孩子返回学校。
如果孩子不愿意谈论学习,不妨先从生活话题入手。
比如,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讲:“孩子,我们理解你不想看书、不想上学,上学的确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我们看着你整日在家无所事事心里也不好受。既然我们要共同生活,就有必要谈谈生活方面的事情。比如,我们希望你能按时用餐。如果你错过饭点,我们会将饭菜放在厨房,你自己加热。”
第三个关键词多元。
很多父母价值观比较单一,过度看重应试教育这一条路。
我曾遇到一位妈妈,她坦言,每当女儿抱怨学习烦闷时,自己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连串糟糕的设想:孩子如果觉得学习无趣,便难以全身心投入,知识吸收也会大打折扣;一旦孩子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就可能导致更多知识漏洞;进而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考不上大学,便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未来极有可能陷入堕落的深渊,沾染抽烟、吸毒等不良嗜好,过早恋爱并做出种种奇奇怪怪的事……
在她看来,孩子的人生就此毁了,整个家族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这位妈妈在灾难化思维和极度焦虑情绪的双重裹挟下,她根本没有心思去了解孩子那句“我不想上学”这句话背后的真实诉求。
很多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为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凭借学习、考大学实现了很好的生活。
在父母的年代,或许确实是“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有回报”,然而这一经验放在当前背景,明显缺乏说服力。
现在的孩子,很小就通过手机接触到多元的信息,他们早就知道,按照父母规划的按部就班读书的道路,未来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所以很多孩子会直接反驳父母:“你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我看你读到硕士博士,现在逢年过节不还是要加班?每天回家都抱怨老板和上司?你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读书最后要是也像你一样活得辛苦,那我为什么还要读书?”
父母还可以与孩子深入探讨:除了考大学这条路,生活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
我曾遇到过一些父母经商的孩子,尽管父母希望他们通过高学历光宗耀祖,但这些孩子从小就继承了父母的商业天赋,年纪轻轻就在学校里建立起了“商业帝国”,从“直销”小零食、卡片开始,拓展到其他班级进行“分销”。
因此,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拓展多元的价值观。观念多元了,路就宽了。
第四个关键词是发展。
一些孩子之所以抗拒上学,是因为不明白学习的意义,不清楚自己这么辛苦,未来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他们缺乏对生活的信念,也不知如何应对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冲突。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发展应对现实的空虚感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方法。
我会建议父母: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想上学,在家庭经济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学习之外的生活。
比如,有个16岁的孩子表示想去快餐店打工体验生活,父母可以凭借人脉,帮孩子寻找到体验的机会。
我曾遇到一位休学一年的17岁男生。这一年里,他只是在网上与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包括快递员、外卖小哥、清洁工阿姨等,有时还会约网友见面,与对方在公园长椅或实惠的咖啡馆里坐坐,倾听别人的生活。他说自己没机会直接体验生活,便通过了解不同行业人的生活来间接感受。
一年后,他发现读书是最轻松的选择,最终返回学校继续学业。
第五个关键词是直面冲突。
还有一类拒学的孩子,家庭里父母或者长辈之间存在大量冲突。比如,父母看彼此不顺眼,经常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这会让孩子觉得,外面学业苦,家里也一团乱麻,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有的父母离婚后,仍然将孩子当作攻击对方的工具。比如,有些妈妈离婚后,认为前夫亏欠自己,便禁止孩子与爸爸见面。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正需要爸爸的陪伴,孩子夹在父母中间,会感觉生活充满痛苦。
我经常建议这类父母:夫妻之间以及与长辈的关系如何,是成年人之间的问题。请你们理清这些关系,将大人之间的冲突局限在成年人的人际范畴内解决。
主持人:当孩子不明白上学的意义时,父母该如何与孩子一同探寻呢?
刘亮:父母可以抱着探究和学术研讨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做到共情与接纳。
这类讨论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但需牢记几个要点。
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玩游戏,尤其是处于竞技游戏中与队友合力对敌的激烈时刻,不要与他谈论其他事情。
其次,如果刚刚与孩子发生过争吵,也不适合紧接着和他探讨严肃话题,这时多数孩子难以敞开深入交流。
不妨挑选一个大家都比较轻松的时间进行沟通,当作学术问题来研讨。
所谓“学术研讨”,意思是每个人都能秉持自己的观点,相互倾听、尊重彼此的想法。即便观点存在差异,也不剥夺对方表达的权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表达:“现在对你们来说,读书确实辛苦。我们当年读书没这么大压力,没这么‘卷’,但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虽说我不是你,可看到你这样的状态,换做我是你,也难免会有同样的想法。”
接着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并不排斥,可以继续和孩子聊聊:“咱们不妨探讨一下,为什么要上学?你期望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有的孩子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躺平”、“啃老”,父母可以这样回应:“如果我们处在你的位置,或许也会有同样的想法,谁不想不学习、不努力就能有钱花呢?但实际上,我和你爸(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摆在这里,赚钱能力也有限。咱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你一辈子‘躺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曾见过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有一天,一个青少年突然跟父亲说:“要是把钥匙插进汽车钥匙孔,然后一脚油门直接往前冲,会有什么结果呢?”
父亲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儿子在无理取闹,质问他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后来,父亲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一次,他对儿子说:“你的想法很有趣,也挺异想天开。要是你真想尝试,咱们找个空旷的地方,最好是刚修好且没有监控、路上没车的高速路。反正你已经18岁,也拿到驾照了,你来开车试试一脚油门踩到底会怎样?但有个前提,你不能撞到路人,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否则,你探索世界的积极想法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男孩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说:“算了,我就是随口说说逗逗你,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以纯粹鼓励和学术探讨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效果会大不相同。
- END -
刘亮博士新课上线
❍ 孩子总是顶嘴,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讲话?
❍ 常因为孩子的情绪失控而生气?
❍ 想给孩子空间,却不知道如何把握边界?
❍ 想帮助孩子却不知如何表达?
❍ 家庭氛围紧张,天天鸡飞狗跳?
如果你正面临这些问题,
刘亮博士的课程将为你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
学会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
掌握支持与鼓励的表达方式,
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报名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