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关于究竟什么是“好房子”的话题刷爆朋友圈!
这一次,顶层设计直接给出了“答案”。究竟什么是“好房子”?必须满足: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此外,层高不少于3米。
这个看起来轻飘飘的数据,对于西安市场到底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进入楼市视角话题!

为什么在深思熟虑之后,住建部给出的“好房子”最直接的定义,是“层高定品质”?
因为,最直观!在房地产市场之中,随着楼市快速发展,层高也是由低到高:
第一个情况:层高一直在提升。
2005版《住宅建筑规范》与2011版《住宅设计规范》将室内净高下限锁定2.40米,层高建议值定为2.80米,用词为“宜”。这种技术参数的设定,实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保基本”思维的产物——在住房商品化初期,优先解决“从无到有”的矛盾。
第二个情况:空间一直在变大。
住建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普通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标志着行业逻辑的根本转向。从技术层面看,3米层高可分解为楼板厚度(常规15-20厘米)+净高(2.80米以上),较原标准净高提升16.7%。但第四代住宅的开发,又一次将楼板厚度变厚,必须再次提升层高。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政策导向的质变,将“建议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规范”,就是“层高定品质”!

目前,西安市对于存量房公布的关键数据之一,2019年住宅存量超400万套(含非商品房),其中合法合规商品住宅约291万套。
我们站在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分析,以下仅作参考,不作为购房依据:
第一,时间维度:如果严格按照规范执行,2001年前建设的老旧住宅(81.2万套)层高普遍在2.60-2.75米;2001-2010年商品房(113.6万套)层高集中在2.80-2.90米;2010年后高层住宅(205.2万套)因容积率压力,层高回落至2.75-2.85米。

第二,空间维度:如果按照规划和时间线来推测,截至2019年公布信息,城六区230万套住宅中,超70%为层高不足3米的“差房源”;曲江、高新等“豪宅区”2008-2015年项目,至少45%层高未达3米标准;三环内核心区58%住宅为砖混/框架结构,物理条件限制层高提升空间。
更为严峻的一点是,占存量30%的砖混住宅(备注:120万套,含城中村、军工单位等非商品房)受承重墙限制,层高改造可能性为零;框架结构住宅(280万套)中,15层以上超高层占比62%,结构自重压缩层高优化空间。
结论再直接一点来说,如果按照“差房子”换“好房子”的逻辑,至少在240万套房子(备注:按住建部新标,层高<3米住宅需逐步淘汰,涉及全市60%存量房,即400万套X60%)是考虑要置换!

目前,大家对于“好房子”的定义,还在弹冠相庆,但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以下四点一定要注意了!
第一,价值评估的体系可能会变:地段价值与空间品质严重倒挂,金融机构是否会试点“层高系数估值模型”,把3米层高住宅评估价上浮,将3米以下住宅评估价格下调,直接影响房价评估预期。
第二,二手房的评价可能会变:在3米层高确定之后,二手房门户网是否跟进,在挂牌数据显示明确标注层高≥3米的房源,或将直接影响带看量,“差房子”的去化速度、价格预期将进一步降低。
第三,二手房的降价可能会加速:虽然西安在2024年二手房成交达到历史高位,冲击成交10万套,但从2021年以来西安二手房价格一路下降,现在“层高定品质”之后,价格预期或将进一步下降。
这场变革的深远影响远超技术标准本身,当3米层高成为新基准,至少240万套房子或将迎来“降级”。而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家庭是否要换房,如果换房,是否会与“油车换电车”的情况如出一辙。
如果,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换房”加速,那这次换房的空间拉动效应,按每套置换拉动150-200万元消费计算,240万套置换需求将释放3.6-4.8万亿经济动能,经济账不容忽视。
目前,西安正在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雄心万丈,但想要筹资谋发展,除了招商引资之外,房地产或许是筹钱最快的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