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曾经,在保健品行业,除了脑白金,另一个巨头就是三株口服液了。
上市短短4年,三株口服液就狂揽150亿,缔造商业传奇,广告甚至刷到了农村的猪圈。
然而,辉煌仅仅三年后,三株口服液就因一系列问题,迅速消失在了大众视野。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三株口服液从巅峰跌落谷底?

事情的一切,还要从三株口服液的创始人——吴炳新说起。
1938年,吴炳新出生在山东荣成里,但迎接他的,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接踵而至的苦难。
命运对吴炳新一家格外残酷,他5岁丧父,6岁失母,家中兄妹8人,在饥寒与疾病的威胁下,大多没能挺过来,最后只有他和大哥活了下来。

好在大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即便生活艰难,也咬牙供他上了小学。
在学校里,吴炳新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聪慧与勤奋,只用4就完成了小学课程。
可贫困的家境还是没能支撑他继续学业,无奈之下,他只能辍学回家,帮助大哥操持生计。

1954年,全国掀起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浪潮,村里要招聘会计,吴炳新凭借着小学文凭和自学积累的知识,毛遂自荐,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
这份工作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更让他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为他日后的商业之路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1988年,吴炳新接触到了中国保健品的鼻祖——“振华851”超级营养液。
当时,这款保健品在南方市场已经小有名气,但在北方却鲜为人知。

于是吴炳新主动提出意见,成为了“振华851”的代理商,为了打开北方市场,吴炳新在报纸上大量投放广告,详细介绍“振华851”的功效和作用。
吴炳新的努力没有白费,“振华851”在北方市场逐渐打开了销路,销售额不断攀升。
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随着越来越多的851营养液品牌涌入市场,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这些品牌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宣传,导致整个851营养液市场口碑受损。
1990年,《健康报》等官方报纸对851营养液市场的乱象进行了严厉批评,使得851营养液市场遭受重创。
吴炳新代理的“振华851”也未能幸免,销售额急剧下滑,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

但吴炳新并没有被这次挫折打倒,1990年,他将目光投向了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新型保健品“昂立1号”口服液。
当时,“昂立1号”虽然有着不错的产品质量,但由于市场推广不力,销量一直不理想。
于是,吴炳新凭借着之前积累的销售经验和人脉资源,成功拿下了“昂立1号”的宣传、销售权。

他出资在报纸上买下版面,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昂立1号”的研发背景、功效和用户反馈。
三年过去,“昂立1号”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亿元,成为了当时保健品行业的一匹黑马。
吴炳新也凭借着“昂立1号”的成功,在保健品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

吴炳新在代理“昂立1号”的过程中,他深知,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1994年,56岁的吴炳新在山东济南,创立了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产品——三株口服液。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其推向市场,吴炳新决定剑走偏锋,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营销方式——“农村包围城市”。
吴炳新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市场,当时,农村人口多,市场潜力大,而且当时农村的保健品市场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了打开农村市场,吴炳新制定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无处不在,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农村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三株口服液的广告。
吴炳新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广告方式——刷墙广告。

他组织了大量的人员,在农村的墙壁、电线杆、猪圈甚至茅厕上刷上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标语。
这种简单直接的广告方式,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却非常有效。

不仅如此,吴炳新还招收了大量的销售人员,巅峰时期甚至多达15万人,他们深入农村,走街串巷,向农民宣传三株口服液的功效。
这些销售人员会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如免费试用、买一送一等,吸引农民购买。
在吴炳新的努力下,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1994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为1.25亿元,仅仅一年后,1995年销售额就飙升至23.5亿元,到了1996年,更是创造了惊人的80.6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当时中国保健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吴炳新也凭借着三株口服液的成功,一跃成为中国首富,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三株口服液的宣传越来越离谱,逐渐偏离了产品本身的功效。
它不仅声称可以改善肠道环境,还鼓吹对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四十多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
这些虚假宣传,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三株口服液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当时,湖南常德的一位退休老船工陈伯顺,被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宣传所打动,花了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
陈伯顺患有老年性尿频症,多年来深受其扰,他以为三株口服液能帮他摆脱这个困扰。
起初,事情似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服用前两瓶时,陈伯顺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尿频症状有所改善,饭量也增多了,这让他对三株口服液充满了信心。
然而,好景不长,当他停用口服液后,旧病很快复发。

为了彻底治愈疾病,陈伯顺继续服用。
可没想到,从第三四瓶开始,他的身体出现了不良反应,遍体红肿、全身瘙痒,这些症状让他痛苦不堪。
但陈伯顺并没有立即停止服用,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不适。

当他服用完第八瓶时,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全身溃烂,流脓流血,生命垂危。
家人见状,心急如焚,赶紧将陈伯顺送到县医院求诊,医生经过诊断,给出的结果是“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伯顺的病情不断反复,尽管家人和医生都竭尽全力,但还是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陈伯顺的离世,让他的家人悲痛欲绝,家人认为,三株口服液与陈伯顺的死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他们一纸诉状将三株公司告到了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件逐渐发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1997年底,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陈伯顺未及服用的两瓶三株口服液送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作检定,该所最终出具的报告称:
“未检出双歧杆菌等活菌;豚鼠过敏试验阳性;小鼠安全毒性试验阳性并经病理检查,心、肺、肝、脾、肾和胸腺均有病理改变。该检品为不合格制品。”
这份报告,成为了案件的关键证据。

1998年3月31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三株公司败诉,需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
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此事,以《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等为题,进行了密集报道。
一时间,三株口服液成为了众矢之的,陷入了舆论的狂风暴雨之中。

在这之后,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如自由落体般急剧下滑,曾经每月销售额高达数亿元,却骤降至几百万,甚至不足千万。
工厂里,大量的三株口服液积压如山,生产线被迫停工,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面对如此巨大的危机,吴炳新心急如焚,他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危局。
但这些努力,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1999年,三株集团迎来了一丝曙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重新审理,认定原判决存在程序错误,改判三株集团胜诉。
这虽然证明了三株口服液的清白,但却无法挽回已经失去的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

曾经辉煌无比的三株商业帝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株集团虽然仍在苦苦支撑,试图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但始终未能再次崛起。
曾经的保健品行业巨头,逐渐沦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公司,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保健品市场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虚假宣传、质量不合格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株口服液的故事,应该成为所有企业的警示。
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企业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和服务。
希望未来的商业世界,少一些像三株口服液这样的悲剧,多一些诚信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让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