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楚国的楚怀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被张仪随意欺骗的傻子。
可很少有人知道,楚国正是在楚怀王的手里,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
当时的楚国,西边深入四川,东边吞并越国,北边直入河南与山东。
按说,以楚国这样的体量,肯定也要重蹈魏国的覆辙,被全天下的其他国家针对。
但楚怀王很懂得藏拙,不断地在各个场合宣扬“秦国威胁论”,如果大家不联手,就必定会被秦国一个接一个地干掉。
在楚怀王的长期宣传下,以及苏秦等纵横家的推波助澜下,各国开始尝试着达成共识,在楚国的领导下推翻秦国。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仪突然跑到楚怀王的面前大秀口才,最后逼得楚国与齐国交恶。
张仪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自然是楚怀王贪图小便宜,为了六百里地干出这种事。
可问题是,如果奠定楚国霸业的楚怀王如此短视,那么他的智商估计是在平均线以下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这样一个人,能勉强保住基业就算老天保佑了,又怎么能让楚国兴旺呢?
就我理解,张仪之所以能说动楚怀王,绝不是什么六百里地的功效,而是从地缘角度分析,为楚怀王绘制了一幅美妙的蓝图:与秦国合作,楚国能得到更多。
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个人魅力都得靠边站:我认可你的魅力,但我手里的刀却未必认可。
各国站在楚国身后,并不是看不到楚国的威胁,而是他们想先联手灭掉秦国这个威胁,然后再携手灭掉楚国这个威胁。
虽然在当时,秦国的综合实力不如楚国,但秦国的成长性显然远胜于楚国,因为秦国有函谷关天险。
万一遇到无法匹敌的对手,秦国完全可以封闭函谷关,躲起来看关外诸侯争斗,再找寻合适的时机出来摘桃子。
因此,这样一条随时隐藏在暗处的毒蛇,必须率先被打死,否则所有人都没安全感。
至于楚国,他们现在确实比秦国强,但楚国幅员辽阔,光是北部边境就有三千多里,一旦被集体针对,那必然是顾头难顾尾的。
所以在当时的东方五国看来,应该先灭掉秦国,然后再想办法针对弱点明显的楚国。
这一点,楚怀王当然都很清楚,所以他想要了解的是,秦国会不会站在自己一边。
这有点像后世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和孙权都想要确定,对方会不会站在自己一边。
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联合作用下,刘孙双方都相信了对方的诚意,于是联起手来击败了曹操。
而在楚怀王面前侃侃而谈的张仪,其实有点类似于诸葛亮的角色,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楚怀王相信:秦国一定会站在楚国一边。
唯一不同的是:诸葛亮真心想跟孙权联合,而张仪只想借此破坏楚国与东方五国的关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绝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品行比张仪高多少,而是秦国和刘备所面临的环境不一样。
三国时期,刘备所面临的最大对手是曹操,所以孙权对他来说,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盟友。
可是对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楚国就是他的最大对手,只要有机会坑楚国一把,他们是绝对不会客气的。
更何况,秦国的两大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都在楚国的战略打击范围内。
一旦秦国和楚国联手,打残了关东五国,楚国绝不会趁势追击,而是先想办法把秦国也打残,然后挨个地收拾残局。
这是秦国无法接受,所以在面对楚国领衔的关东联军时,想办法分化瓦解他们,最好还能趁机坑楚国一把,这才是秦国的最优解。
张仪在一旁大谈秦楚友谊,以及双方联手的必要性,他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难道楚怀王看不出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楚怀王看出来了,但他认为有必要赌一把。
秦国不怕关东五国从函谷关进攻,却怕楚国从四川一路向上。这说明,秦国的命门在楚国手里捏着。
所以在楚怀王看来,战略主动权一直都在自己手里捏着,无论是联合关东五国攻秦,还是联合秦国攻打关东五国,自己都有充足的砝码。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楚怀王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被“连横”击垮,失去了与秦国并世称雄、甚至一统天下的机会。
怀王能容屈原,就已经是一个明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