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全国的起点,是东出战略,夺回函谷关

旺邦说历史 2023-03-03 18:17:04

不少人都说,有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才导致了秦国的崛起。

这个说法相当片面,因为强弱永远是相对的。

魏国强大的时候,可以把秦国压制在西边动弹不得;秦国想要崛起,就必须削弱东边的魏国。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魏国为什么会变弱呢?

在秦孝公继位之前,魏国的都城一直都在今天的山西运城一带(安邑)。

可是在秦孝公继位之后,魏国却将都城东迁至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大梁)。

大家要知道,都城在哪里,一个国家的重心就在哪里。当魏国决定把都城东迁,就意味着魏国更改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以前的魏国,主要目标是压制西边的秦国;东迁都城的魏国,主要目标变成了增强东方影响力。

这种重心的变化,才是魏国无法继续压制秦国的第一原因。

在都城东迁之前,最怕魏国的是秦国和韩国;在都城东迁之后,最紧张的就是韩国、楚国和齐国,因为接壤。

而在魏国都城东迁之后,还将大梁北部的邺城设为陪都,这样一来,紧邻邺城的赵国也开始紧张了。

大家看图就能明白,以前魏国都城在西边,主要对手只有秦国和韩国,其他国家还能勉强和魏国维持表面友好。

可都城东迁之后,除了老苦主韩国之外,齐国、楚国、赵国全部炸毛,西边的秦国勉强喘了口气,也开始蠢蠢欲动。

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这次搏命一般的都城东迁,让魏国成为天下之敌。

迁都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从策划到实施再到稳定,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就在魏国谋划迁都,却还未行动的时候,连带反应率先出现:韩国和赵国也把都城迁到了东边。

关于这件事,你可以理解为赵魏韩三国同气连枝,准备对齐楚动手。但也可以理解为赵韩两国达成默契,率先东迁打压魏国。

但有一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赵魏韩都城东迁,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

就好像大家都跑到东边争夺天下了,却遗忘了西边的秦国和北边的燕国,这两个国家开始闷声发大财。

燕国是怎么闷声发大财的,我们以后再说,今天着重讲秦国。

就在赵魏韩三国将都城东迁之后,秦孝公就有两个选择:

一、趁着东边压力降低,尽快集中力量,把西边的蛮族全部拿下。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来即便赵魏韩再将都城迁回西部,秦国也不太怕了,因为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这只是一种防御策略,提前获得更多的纵深,将来可以更好地挨揍。

二、趁着东边压力降低,尽快东迁,拿下函谷关,从此天险在手、万世无忧。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来无论关外发生什么事,秦国都可以把门一关,与世隔绝。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此时的函谷关一带被魏国占据,抢地必然得罪魏国。

我相信,秦孝公当时也是反复思量,最终才决定行险一搏,将都城东迁至咸阳。

支持秦孝公冒险的举动,并不是商鞅在实行变法,而是魏国正在被围攻。

在秦孝公迁都之前,魏军攻占了赵国新都城邯郸,并占领了两年左右。

随后,齐国搞了一手“围魏救赵”,在半路设个埋伏,把魏军打得大败而逃,楚国也趁机出兵攻打魏国捞好处。

从这之后,秦孝公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要去管西边的蛮族了,趁着大家都在围攻魏国的时候,我也趁机上去捞一票,争取把整个函谷关拿下。

最终,秦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但却不是秦孝公做到的,而是他儿子秦惠文王做到的。

在秦惠文王拿下函谷关一线的时候,商鞅早就被他给杀了。

如果我们单看这样一条主线,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秦国夺回函谷关,和商鞅变法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商鞅变法开始之前,秦国就开始蚕食魏国西部领土了,因为此时的魏国,已经将重心东移。

在商鞅变法结束,自己被秦惠文王杀死之后,秦国蚕食魏国西部领土的策略从来都没变过。

有了函谷关天下,秦国就已经完全立于不败之地了。

后来,即使是关东六国组成联军,把秦国打得连连败退,但当秦军往函谷关里一缩,联军立刻歇菜。

由此可见,拿下函谷关,对于秦国而言意义重大。

想要彻底瓦解秦国的这种优势,就必须齐心协力,并且秦国内部勾心斗角派系林立才行。

比如后来的秦二世执政时期,就是这种局面,吴广的军队都悄悄越过函谷关,抵达咸阳附近了,秦二世才如梦方醒。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