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作者:海蓝
育儿焦虑无处不在
现如今,如果说什么话题最容易引起广大家长们的共鸣,那“孩子”一定榜上有名。打开社交网站,育儿话题层出不穷;走进书店,育儿书籍占据中心;哪怕打开看房软件,与孩子有关的学区房,也稳居C位;连楼下小卖铺的大爷都知道,这年头,孩子和女人的钱最好赚。可以说,中国人对孩子的重视,已经深入骨髓了。
不过,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们也有很多的烦恼和焦虑。就像网上流行的育儿段子所说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沉迷鸡娃,不能自拔”,这些段子乍看好笑,背后却是不少父母的压力和无奈。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无数父母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他们一边自嘲着“大号练废了,现在改练小号”,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鸡娃”这条道路。他们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为孩子准备“学区房”、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为了提高成绩更是亲自上阵、严盯死守。可结果,原本的“母慈子孝”,变成了如今的“鸡飞狗跳”;原本的“含情脉脉”,变成了如今的“怒目相视”;原本的“母子连心”,变成了如今的“代沟隔阂”。
而且,父母焦虑的言行举止,也日渐侵蚀着孩子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陷入了焦虑抑郁之中。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报告指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哪怕没有抑郁症的困扰,如今的亲子关系也并不顺遂,很多家长在网上求助,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如何让孩子做事不拖沓,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和游戏等等。
打开育儿新世界
养育孩子就像是父母“升级打怪”的过程,升级的过程虽然开心,但这一路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无奈。那么,有没有一部“通关秘籍”,帮助我们排忧解难呢?
海蓝博士的这本《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或许可以帮你打开一个育儿的新世界。
关于育儿,我们听过了太多大道理,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实实在在的案例出发,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再结合具体的实操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看见孩子,最后相信孩子。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绝不是逼迫孩子成功,而是帮助孩子活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悟呢?这就要从海蓝博士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起了。海蓝博士的前半生,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志在活。年少时,在学霸父亲的严厉督促下,她认真读书,并按照父母意愿选择了医学专业。虽然对医学并不喜欢,但在父母的期待和周围人的夸赞中,她仍旧发奋苦读,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她还成了“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的关门弟子,留美期间又师从世界眼科学会副主席。
虽然一路读到博士后,也在眼科领域走到了顶端,但海蓝博士的内心却非常痛苦和空虚。其实,她并不喜欢医学,甚至大学参加完最后一门统考考试后,她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书都扔掉,再也不要看医学书籍了,现在取得的所有成绩,不过是为了回馈父母的期望。海蓝博士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安装了考试晋级发条的机器人一样,没有自我,也没有快乐。
她确信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她的内心涌现出一种不安,想要尝试不同的人生。在和丈夫商议之后,她决心从头开始,重新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这一年,她38岁。38岁,放弃从前的一切成绩,从零再来,这是多少人都没有过的勇气。但她坚定地知道,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读心理学后,虽然每天依旧忙碌,但她感觉踏实又笃定,感受到了生命里久违的快乐。之后,她开始从事心理学事业,并在汶川地震时驻扎灾区三年,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压力释放和疗愈创伤服务。现在的她,专门从事儿童心理教育,为无数个困惑的家庭带来温暖的光芒。
也正是有感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海蓝博士认为,教育的真实目的,不应该是培养一个家长心目中的成功孩子,而是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成为他喜欢的样子。于是,她写下这本《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期待每个父母都能从中受益,也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以爱之名,却成伤痛
在海蓝博士看来,养育孩子不是一场赛跑,更不是一种攀比。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刀切”的养育方法。孩子也不是我们的面子,不是我们是否成功的证明。所有把孩子私有化的想法和行为,都只会带来两个结果: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不仅如此,那些“以爱之名”带来的伤痛,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成为原生家庭的烙印。
书中提到了一个名叫玲玲的妈妈,她坚信,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成绩好才有好未来。为了让儿子赢在起跑线上,玲玲从小就对儿子施行“高压管教”。她几乎完全没有个人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提高儿子的成绩。陪读陪写、陪学陪练是家常便饭,补习班、兴趣班,班班不缺;打也好,骂也好,招招都用,但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儿子小新今年16岁,已经上高中了,虽然他非常努力,一天到晚也都在学习,甚至排队打饭和上厕所都在看书,可成绩就是不好,班级排名更是经常倒数。
玲玲对儿子失望透顶,写不完作业就会对他进行言语攻击和身体惩罚,期待“棍棒底下出成绩”,可儿子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一学习就紧张,情绪也变得焦虑和暴躁。妈妈玲玲和儿子小新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不得已找到了海蓝博士寻求帮助。
通过沟通,海蓝博士发现,孩子小新和妈妈玲玲都被焦虑和恐惧深深控制了。在妈妈玲玲的观念里,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她就会觉得丢人,觉得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都完蛋了,这种焦虑让她对孩子实行强压教育,甚至打骂孩子。
但对于小新而言,妈妈对成绩的执念、对他日常生活的干涉,以及日常的体罚打骂,不仅让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更让他变得焦灼暴躁,他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对生活也失去了向往,对学习这件事更是充满了恐惧。结果就是越想好好学习,越是集中不了注意力,成绩就越差;成绩越差,内心就越恐惧。可以说,是妈妈玲玲的行为,造成了小新的这种焦灼和无助。
再进一步深聊之后,海蓝博士发现,玲玲不但对儿子狠,对自己更狠。她的人生词典里从来没有“休闲、娱乐”这样的词。生活对她而言,一直是紧绷的弦。这一切则源于她的童年。因为家境贫寒,玲玲从小就承担了大量的家务活,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2点,再忙再累她也咬牙坚持。
从此,努力干活、赚钱养家成为了她的人生信条。而且只要她一高兴就会被打骂,所以在她心里,快乐等于不安全,必须不停地努力才能活下去。这种模式如今也影响着她对孩子的教育,在她心里,孩子只有不停地学习才安全,如果孩子不这么做,她就会感到恐慌焦虑,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865轻松教子法
为了帮助玲玲和小新,海蓝博士教他们学习“865轻松教子法”。
865轻松教子法,简单来说就是:八项幸福力、六种学习方式和五大践行步骤。其中,八项幸福能力是指,自我负责的能力、发现资源的能力、保持相信的能力、建立安全的能力、转化情绪的能力、放下过去的能力、调整模式的能力、创建幸福的能力。
八项幸福能力也可以叫作“抗挫折能力”,可以让孩子在面对困境、磨难和挫败时,有能力有方法快速调整自己,回归到宁静和谐、自由快乐、热情希望的生命状态,从而能够过一种幸福自洽的人生。
六种学习方式是指,自我探索、持续践行、经常总结、分享反馈、支持陪伴、答疑解惑。这是学习上面八项幸福力的必经之路。
五大践行步骤是指,是什么、为什么、示范、教中练、练中学,这是在告诉家长如何践行这些能力。
比如,对于玲玲妈妈而言,第一,她要建立自我负责的能力,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把自己的负担强加到孩子身上,也不把自己的成功与否和孩子的成绩相挂钩。玲玲妈妈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和她幼年的心灵创伤密不可分,甚至这种创伤已经通过情感的代际传递,影响和伤害了小新,所以玲玲妈妈必须要主动做出改变,努力疗愈自己的心灵创伤,而不是用创伤再次伤害孩子。
第二,她要有发现资源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改善母子关系非常重要。之前的玲玲,对儿子小新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成绩好坏。仅仅因为成绩不好,玲玲就将小新视为一个失败的“坏孩子”,对他进行挖苦责备和身体攻击。海蓝博士启迪玲玲通过发现资源的能力,看见一个真实的小新。
玲玲放下对孩子成绩的执著后,终于看到了小新的种种优点,她发现小新非常的善解人意,从小就帮着自己照顾妹妹,很有担当,而且做事也很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篮球打得也很好。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见儿子”。
第三,玲玲要学会保持相信的能力。玲玲总觉得儿子没有自控力,如果不时时紧盯,他一定会贪玩不好好学习。海蓝博士鼓励她要充分地相信孩子。于是,在和儿子充分沟通后,玲玲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小新自己支配,她学着相信孩子可以做好这一切。
事实上,小新也的确做得很好,他答应了自己对妈妈的允诺,没有放松对学习的重视。而且,自己支配时间后,他变得更加放松,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第四,玲玲要有建立安全的能力。她必须努力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而不是将安全感建立在小新的成绩和未来上。
第五,玲玲和小新都要学会转化情绪的能力。他们必须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梳理自己的情绪,将它们合理释放、有序转化。
第六,玲玲和小新还要学会放下过去的能力。在前面的叙述中,海蓝博士发现,玲玲和小新的心灵创伤,都和他们过去的不愉快经历有关,这些曾经的伤害转化为情绪,时时影响着他们当下的行为。
对于他们的心灵创伤,海蓝博士让他们分别冥想创伤发生的那一刻。比如对于小新而言,他始终处于被妈妈打压的恐惧中,妈妈皱着的眉头、严厉的语气以及曾经的打骂,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时常感觉喘不上气来。
最终,在海蓝博士的鼓励下,16岁的小新回到七八岁那个时刻,给那个无望无助的自己带来安慰,并把这么多年的压抑、焦虑、恐惧一起打包,让小鸟把它们通通带走,而对于胸口那块最沉重的负担,小新把它们幻化成一块大石头,放在自己最喜欢的枫叶林里。他把心底空出来的地方,放上自己最爱的鹅卵石,当卸掉身体的负担后,小新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和宁静,对于未来,他也感到更有自信。
而对于玲玲,海蓝博士鼓励她回到那个受伤的自己,用关怀和爱拥抱五岁时受伤的自己,对于妈妈曾经的伤害,玲玲也在冥想中和妈妈和解了。放下这些痛苦和创伤后,玲玲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轻松,生活也变得更加明媚。
第七,玲玲还要学会调整模式的能力。对于玲玲而言,休闲和娱乐是罪恶的,人生必须一直努力才能获得安全感。与此同时,她还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说自己是个失败者。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从玲玲妈妈那里传递下来的,如今也影响着儿子小新。这种代际传递的情绪创伤,会让家族几代人都深陷其中。
对此,海蓝博士也通过冥想的方式,让玲玲把这些想法装入“能量球”,依次传递给祖辈们,然后奋力扔向宇宙,把代际间传递这些负担全部斩断。然后调整行为和思维,创建新的幸福模式。
第八,小新和妈妈要学习创建幸福的能力。母子二人开展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小新希望妈妈不要用控制和发火的态度对待自己,也不要把想法强加给自己。他希望妈妈能信任他、鼓励他、拥抱他,这是小新对于爱最核心的需求。
玲玲试着尊重孩子,给他足够的爱意、陪伴和支持。她发现,小新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受到了肯定,他整个人越来越放松,情绪的内耗也越来越少,整个人变得更加自由快乐。他玩耍的时间虽然变多了,但是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成绩也稳步提升。他还积极尝试各种事物,并在高三那年决定发挥篮球特长,去学体育。
以前,玲玲是绝对不会同意这一选择的,但现在,她更加尊重儿子的选择,也更加享受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奇怪的是,放手之后,小新的成绩反而一直稳步提升。最后,小新考上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比当初预期的效果还要好。高考结束那天,他抱着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喜欢的女孩唱了一首歌。
现在的小新,阳光、自信、自律、快乐,他时刻明白自己的需求,并努力去创造。而妈妈玲玲,也在这场蜕变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幸福。
改变自己、看见孩子
那么,从玲玲和小新的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大人出了问题,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出了问题。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镜子,照见了家长本身需要成长的部分。父母的情绪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情绪又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所以,改变孩子的第一步,其实是改变自己。育儿,首先是育己。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家长先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建立好与孩子的关系,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孩子也会自然成为他自己。
其次,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看见孩子”。在这本书里,海蓝博士分享了十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妈妈,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妈妈,她们努力工作,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努力学习,带着孩子一起进步,但是她们还是会无意间伤害孩子,还是会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她们带着一个个所谓的“问题孩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对着海蓝博士大吐苦水。可在海蓝博士眼里,这些孩子无一不是天真可爱、充满优点的。那么,这种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海蓝老师善于看见孩子、善于倾听孩子。她给予孩子们尊重,用平等的视角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每一个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她不带偏见地去看待孩子,即使是老师和家长眼中劣迹斑斑、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她也能看到孩子有尊严、有自信、有力量的另一面,感受到孩子期待公平、期待尊重的内心。
正因为看见了每一个孩子、理解了每一个孩子、尊重了每一个孩子,所以海蓝博士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从而影响并改变他们。这启示我们家长,要学会“看见孩子”。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养育孩子,没有将来,只有此时此刻。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对人生充满热情、希望与爱的人,是每一个家长共同的心愿。而这需要家长们从自身开始做起,从学习、成长、管理自己的情绪开始,做孩子心中的榜样,像光一样照射着孩子的人生,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助力孩子。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需要我们对孩子爱对、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