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后该如何抉择历来是大家所困扰的一个问题,然而并不是做了选择就能一劳永逸、万事大吉,即便我们花费不少力气做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选择,很多人也可能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反复拉扯的情绪。
最近就有一位女士为此深感困扰,她说自己在发现伴侣背叛后虽然经历了一段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的日子,但也很快的做好了离开的决定,把房子过户给自己,领了离婚冷静期的单子。但是即便做了这种决定,她总是在怀疑这种选择的正确性,不知道要不要为了孩子以后再离,同时伴侣在后期也表现出想要回归家庭的意愿,她不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不是正确的。
那些在背叛后已经做出选择却感到犹疑的人,该怎样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不对呢?
就像经验总是被组织再组织一样,选择的正确性也永远立足于你的主观能动性之上,没有百分百正确的选择,而只能经过不断的再创造让一种选择变得正确。
离婚的选择可能是你鼓起十二万分勇气后所做出的选择,你对他的寒心和失望令你认定:如果不狠下心来离婚,那么未来就不会变好;如果选择忍受,那么无异于踏上一条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即便万分痛苦,即便当下你对背叛方依然存有一些惯性的依恋,你还是告诉自己必须坚强,做出了那个你认为正确的选择。
然而人并非是只要下定决心就会坚信到底的生物,就算我们的经历和认知已经在冥冥之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然而日常生活溅起来的小小火花也会不断拉扯我们对于自身选择的信心,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怀疑和恐惧的情绪里。
选择不离婚的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放弃了自我独立和变好的可能性,把自己塞进了委曲求全的盒子里,空守着一段已经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的婚姻关系,她们恐惧自己会就此过上一种无望的生活,也恐惧这个已经伤害过自己一次的人再次把刀指向自己;
选择离婚的人会怀疑这种选择是不是太“轻率”,没有顾及到孩子和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会恐惧失去依恋关系的孤独,担心自己无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放弃了一条看起来更容易获得幸福的道路,把自己置身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事实上,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怀疑和恐惧都会一直伴随你,因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也不会清清楚楚的摊开在你面前,让你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准备,你会随着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变化对自己所做的选择不断的坚信又打破,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只因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所以我们所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只能代表我们当下的意志和处境。
人是被经验组织的生物,然而这种经验却是一种在持续更新的东西。
当对方在背叛后完全不重视你,表现出对第三者的坚定时,你内心也会被激发出一种毫不怀疑的确信,这种确信就是眼前这个人不能为家庭负责,也势必无法带给你幸福,此刻离开就会化身为一种决心;
然而,假若离婚这个选择并没有把你导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你在离开对方后感到了莫大的痛苦和孤独,你无法应对好自己的生活,并且还持续被对方和第三者的快乐所干扰,那么你就没办法享受你当下的生活,同时也把对方视作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开始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犹疑和后悔。
所以你会发现,人们对于自身选择正确与否的判断,与其说是一种确定的答案,不如说是一种完全和自身生活和感受挂钩的经验,这种经验不取决于任何人的观点,而只取决于你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具体生活,所以当你问我对不对时,我的答案其实也未必对你有任何参考意义,因为一种选择于你而言究竟正不正确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会把这种选择导向何方,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它便以正确的面貌展现出来,当你遭遇挫折自我怀疑时,它便化身为恐惧和犹疑。
所以在背叛后哪种选择最正确的这个问题上,真正有意义的不是正确与否本身的判断,而是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当下的选择变得正确,我们如何才能把目光聚焦在我们已经走上的既定道路,相信它的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主导你的就是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主要指的是个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自我负责的人,它意味着我们不会把自己当做全然的受害者,把自身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他人的改变上,它意味着我们有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够在糟糕的处境中找到变好的可能性,积极的对自己的生活施加影响。
一个脱离了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是很难成为一个正确选择的,因为即便一个选择在初期已经最大化的符合了你的利益,但如果你只是被动的等它对你的生活施加影响,那么这个看起来正确的选择也会逐渐变得不正确。
选择原谅的人要有经营婚姻的主观能动性,那些破裂的情感缺口不会由于原谅这一决定就自动弥合,两人之间已经消失的信任也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继续而自然回归,如果这中间没有共同为婚姻做出改变的积极意愿,那么即便对方是个好人,即便你们的婚姻还有重新修复的可能性,它也会因为缺乏作用力而逐渐消失,最终使这个决定本身失去意义。
同样,选择离开的人也要有重建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因为逝去的关系并不会从你做出离开决定的那一刻就立马从你的心中腾空,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回想起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情,你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到孤苦无依,而主观能动性就是让你在这些时刻不放任自己沉浸在自怜之中,而是在逆境中直面生活,让自己抛弃幻想、脚踏实地。
那么说了这么多,你肯定想问,当一个人被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影响,感到消沉和沮丧时,我们该怎样生发出一种主动的力量,让自身的选择通往正确的方向呢?
我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01自我效能感一个人无法从一件没有反馈的事情中感到活力,并因此产生积极性,所以想要在做出选择后保有一种持续的能量,最关键的是要去做一些增加自我效能感的事情。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必要的行为以达成特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自信程度。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做成某件事的预期,比如当你相信你能够把你的生活过得更好时,你就会更加投入的去生活;当你相信自己能够离开错的人,并且因为这种离开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时,你就不会再把期待放在对方身上,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发展上。
自我效能感需要一个人在生活中建立起良性的循环机制,你可以从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开始,比如每天健康作息,保持规律运动,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去发展一项兴趣爱好,或者单纯的投入工作事物,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会让你更多的活在当下,并且它们的实现也会让你对自己有更积极的预期,让你相信自己是一个离开了对方也依旧能把生活过得很好的人,这就是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来源。
建立自我效能感是恢复生活掌控感的核心,当你能够在脱离对方的情况下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时,你就不会再对这种生活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了。
一个人的内驱力一方面来自于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一个强大的目标,也就是说,你只有非常明晰自己想要去往的地方,你才会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展现出一种强劲的意志力和决心,这种坚韧使得你不会轻易质疑自己,轻易选择放弃。
那么这种目标究竟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你去充分觉察你自己,反复询问自己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天然怀有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渴望,有时候这种渴望关乎我们自身,即我们想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有时候这种渴望关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即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到幸福等等,这是一个人行动的发心,是我们做一件事最原始的动力。
所以想要在生活中充满能动性,那就要非常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这种根源性目标,只有充分觉察了自己的这种渴望,我们才能够不轻易的被困境所打倒,反而展现出一种越挫越勇的韧性。
到最后,你会发现选择的正确性从来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种体验,一个过程。简言之,当我们拥有一种可以撼动一切处境的主观能动性时,我们就有可能在既定的道路上不断改变现有体验,把它导向一个积极的方向,而当你的生活,你的方方面面都散发出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气息时,我想到那时候,正确与否就成为了一个压根儿不会在你的心理燃起的问题了。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