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日本传统传媒——日本经济新闻(日经)报道,在日本国内的平板电视市场上,中国品牌海信集团和 TCL 等中国企业的销量份额在 2024 年首次超过了 50%。日本国内大企业索尼和松下的市场份额均低于 10%。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fa5563cd2f92ea40afb969b9e1b5db.jpg)
日本调查公司 BCN 综研统计的 2024 年平板电视的日本国内市场份额(按销量计算)显示,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 50%,这是自 2004 年开始统计以来的第一次。
日本曾经是全球家电领域的霸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家电品牌风靡全球,把欧美品牌纷纷干趴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1598344b42797dd5f348ec7465ec45.jpg)
索尼随身听
本世纪以来,日本走向了没落。韩国、中国强势崛起,其中中家电产业给了日本最沉重的打击。
本文简要讲述中国家电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与破局(1980-1990年代)——从“洋品牌崇拜”到本土化突围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家电作为“新三大件”之一(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为家庭现代化的标志。
彼时,日本品牌如松下、东芝凭借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中国市场,“日立牌电视机”“松下冰箱”是高端与品质的代名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fb78357337eeb4f0e0ad202e18c06f.jpg)
而中国本土企业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多以引进生产线或贴牌代工为主。例如,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1985年因质量问题砸毁76台冰箱,成为国产家电“质量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这一阶段,韩国企业如三星、LG尚未全面崛起,但已开始布局全球化。中日差距悬殊,中国家电业在技术、品牌、渠道上全面落后,但本土化生产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二、崛起与混战(1990-2010年代)——“价格战”与“技术战”双线博弈
1. 本土三巨头的诞生。
格力:空调单品的“孤胆英雄”。1991年,格力电器成立,凭借“好空调,格力造”的专注策略,迅速在空调领域站稳脚跟。
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销量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中国首个依靠单一品类登顶的家电品牌。
美的:多元化的“全能选手”。美的从电风扇起家,90年代通过收购华凌、东芝开利等品牌,布局空调、冰箱、洗衣机全品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6ace01a726bce10e4dee7bbcf41435.jpg)
2010年,美的营收突破千亿,成为首个实现全品类协同发展的中国家电企业。
海尔:国际化的“先行者”。海尔以“砸冰箱”事件打响品质口碑,2000年后通过收购美国GE家电、日本三洋白电业务,率先开启全球化。
海尔高端子品牌卡萨帝(Casarte)于2006年诞生,瞄准高端市场,打破外资品牌对高价的垄断。
2. 中日韩“三国杀”初现。
日本:技术优势下的“守成者”。松下凭借冰箱、洗衣机的静音技术与高性价比,长期占据中国高端市场。2010年代,松下年收入达3954亿元,远超同期格力的1474亿元,但增长逐渐乏力。
韩国:以设计突围的“挑战者”。三星、LG以时尚设计和智能化功能切入市场。LG的“门中门冰箱”、三星的曲面电视曾风靡一时,但高昂价格与售后问题制约了其扩张。
3. 价格战与渠道革命
2000年代,本土品牌通过价格战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的崛起,让国产家电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击退外资品牌。
至2010年,中国家电市场国产化率超80%,日系品牌份额缩水至不足10%。
三、全球化与高端化(2010-2020年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1. 技术突破:从跟随到引领
美的:机器人帝国的野心。2017年,美的收购德国库卡(KUKA),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2023年其B端业务(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收入增速超20%,成为多元化标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eae5fd9119765e6a5bcf91c6ba16bc.jpg)
库卡机器人
海尔:场景生态的颠覆者。2020年,海尔推出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通过智能家居生态链整合冰箱、洗衣机、空调,用户可定制“智慧厨房”“智慧阳台”等场景,彻底打破单品竞争逻辑。
格力:跨界尝试的阵痛。格力曾尝试手机、新能源汽车等跨界业务,但收效甚微。2023年其空调业务占比仍超70%,多元化之路步履维艰。
2. 中日韩竞争升级:高端与智能的角力
日本:高端市场的“守擂者”。松下以“纳诺怡”除菌技术、日式精工设计巩固高端用户,但其全球化策略迟缓,过度依赖本土市场。
韩国:AI技术的“急先锋”。三星、LG在欧洲推出AI厨房家电,如能识别食材的烤箱、自动推荐菜谱的冰箱,试图以技术壁垒对抗中国企业的性价比优势。
中国:性价比+创新的“双刃剑”。海信通过收购东芝电视品牌“REGZA”,2024年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飙升至40.4%,以“Mini LED+低价”策略撼动索尼、松下的统治地位。
4.市场格局重构:从“三足鼎立”到“一超多强”
2024年,美的营收达1969亿元(约格力两倍),海尔以高端化策略净利润增速领先,格力则因过度依赖空调面临增长瓶颈。全球白电市场CR3(前三企业份额)超70%,中国品牌占据半壁江山。
四、未来之战(2020年代至今)——AI、生态与可持续的终极对决
1.智能化:从单品到全屋互联。美的推出“美的美居”APP,实现家电远程控制;海尔“三翼鸟”已布局超3000家线下体验店,构建“一站式智慧生活”。韩国LG则以“ThinQ AI”平台反攻,通过语音交互与数据分析提升用户体验。
2. 绿色转型:碳中和下的新赛道。格力研发光伏空调,海尔推出超一级能效冰箱,美的布局储能技术,中国企业正将环保技术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3. 全球化的深水区。海尔在东南亚建厂,美的收购日本东芝白电,格力进军巴西市场——中国品牌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而三星、松下则通过本土化研发应对,例如三星为欧洲市场定制AI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