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复制左宗棠的破局路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01 19:48:32

文 / 子玉

对于历史,大部分人总是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堆砌知识和观点,这属于初级选手。但高手却总能够从历史中找到指导自己经营人生的方法论。比如,从左宗棠的人生案例中有些人就能过滤出顶级的生存、处世智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左宗棠能够以举人的身份逆袭,成为封疆大吏,除了自身能力过硬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注意力的争夺。

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事业的高度往往是由其对注意力资源争取的量级所决定的,这个逻辑通用于古今,只是承接注意力的载体不同而已。

左宗棠能够撕破传统科举的围城逆袭为封疆大吏就是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成功破局的。只是,初期的左宗棠是无心的,在科举不第之后才在一众大佬的支持、策划下抓取了更多的流量,继而走上舞台。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科举的制式模板成为时代的宠儿进而争取到更多注意力资源的,而左宗棠却完全是一个反面案例,在参加会试之前就已经争取到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从而被一众大佬所关注。

第一位为左宗棠带来“流量”的人是贺长龄。因为学识过于出色,左宗棠在老师贺熙龄的引荐下有了和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交流的机会。当时,贺长龄不仅是以国士的待遇接待了左宗棠,更是对其作出了“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的高度评价。

一个地方大员对一个举人的破格接待和高度评价迅速就被人们当作奇闻在湖南一带广泛传播,为左宗棠争取到了当地包括官员、乡绅、士人等在内的大量注意力资源。

可以说,就算左宗棠后来的活动范围只止步于湖南,凭借这些优质的注意力资源,他在当地都一定会过得风生水起。

这是左宗棠被动承接“流量”,而“流量”的背后却是左宗棠过人的才华和见识作为支撑。

所以,“流量”的本质其实是实力的变现,即使有些人通过技术性运作争取到一波流量,都不一定能接住,而左宗棠不仅吸引来了“流量”,还稳稳地接住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现实中的那些所谓的网红们总是被快速洗牌昙花一现的核心原因。

如果你是左宗棠这样真正有大才的人,那结果只能是,你人走到哪,哪里就是流量池。

很快,左宗棠就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位贵人,胡林翼。道光十三年(1833),左宗棠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在京师,左宗棠遇到了志趣相投的胡林翼,由于两人认知同频、年龄相仿,所以关系就自然是光速升温,很快就发展为知己关系。

和贺长龄的结缘一样,左宗棠同样是凭借实力征服了胡林翼。由于胡林翼生于官宦世家,所以左宗棠和其结缘自然就能吸引一波“流量”。胡林翼回去之后就将左宗棠介绍给了老丈人陶澍。

陶澍是两江总督,其比贺长龄更有分量,所以,如果能和陶澍结缘,左宗棠势必能够引起更大的关注。而现实又是,陶澍为了输出湖南的人才和文化进而实现湘官的崛起是常态化留意本地人才,所以他势必会对左宗棠进行现场考核。

1837年,两人终于在湖南醴陵渌江书院相见。这一次,左宗棠同样是凭借实力征服了陶澍,《左宗棠年谱》对两人的这次见面是如此记载:“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交。”

而且,陶澍还对左宗棠做了如此定义:奇才。

陶澍对左宗棠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源/剧照

由于陶澍是总督级别的人物,再加上两人33岁的年龄代差,所以其和左宗棠激烈碰撞的新闻马上就会以渌江书院为原点向整个天下传播,此时的左宗棠虽未中举,但已经争取到了更多注意力资源。

此时的左宗棠不管此后能否中举,他都肯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因为,他手中的那些注意力资源完全可以进行变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庙堂是一个道场、江湖同样是一个道场,都能作出名留青史的事业。左宗棠后来能够以湖南巡抚师爷的身份指挥整个湖南巡抚府、进而左右天下局势就是证明。

如果说左宗棠这次是被动收获“流量”,那么陶澍接下来的操作简直就是主动给左宗棠争取更多的注意力。1838年,26岁的左宗棠在参加完第三次会试之后按照之前的约定前往位于南京的两江总督署去拜访陶澍。这次,陶澍不仅定下了六岁儿子陶桄和小陶桄一岁的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的亲事,更是将儿子完全托付给了左宗棠。

在这次会面中,陶澍还做了一个让众人吃惊的举动,其将左宗棠让于自己的位置上并对众幕僚说:“这个位子是属于左先生的,你们呀,只能位列两边。”

陶澍认为,左宗棠将来的名位肯定会比自己更高。

如此一番操作陶澍有两层目的:他真的在向左宗棠“托孤”;他在以如此特殊的方式进一步“营销”左宗棠,给对方争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在陶澍看来,即使左宗棠不能以科举的平台实现人生的突围,就是仅凭借手中的“流量”,其照样能在江湖中奠定自己的地位,以另一种方式破局。

可以说,陶澍这次表演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是为了帮助左宗棠争取更多的关注,以在将来的某一天让对方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变现。

由此就可见,注意力资源是需要进行精心策划主动争取的,这和挣钱是一个逻辑,属于零和博弈,必须主动发起进攻。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的实力必须和“流量”匹配。

将这个逻辑放到市场中就是,你的产品必须足够亮眼能够接得住泼天的流量。任何事情,一定要抓本质。

也许,在陶澍的眼中,他可能已经看出左宗棠在科举层面的短板,知道其很难在这条路上破局,所以才煞费苦心。

陶澍的努力果然得到了现实的回应,在舆论的轰炸以及胡林翼的推荐下林则徐也开始关注起了左宗棠,并决定对其进行考察,于是就有了1850年的湘江夜谈。在当面对左宗棠进行考察之后,林则徐对对方作出了“今日楚才第一”的评价,甚至直接将新疆事业托付给了左宗棠:“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但是呢,这有个问题,就是左宗棠此时已经放弃了科举,不可能爬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去,更无法落地林则徐的政治愿望,所以,林则徐就必须得主动“推销”左宗棠以实现让左宗棠的声名刺破紫禁城的围墙被朝廷所知的效果。

因此,林则徐在赠送左宗棠的对联上是如此落款:“愚弟则徐与季高仁兄大人共勉之。”

要知道,林则徐当时的社会地位极高,且比左宗棠大了二十七岁,他如此作为简直就是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只能说,为了让左宗棠实现人生的破局,林则徐也是煞费苦心。

怎么说呢,林、左的湘江夜谈本来就是一个大新闻,足以成为“热搜”,在林则徐的刻意“营销”下,就更强化了其传播烈度、广度,达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宣传效果。

林则徐为了“营销”左宗棠是煞费苦心 图源/剧照

这样看的话,左宗棠后来的一切都是能够解释的:他先是被两任湖南巡抚聘请为师爷全面主持湖南巡抚府的工作;在樊燮案之后更是直接被朝廷正式引入了大清的官僚系统;再之后就是建立楚军、办洋务、收新疆,用军功换取了封疆大吏的高位,名留青史。

其实就算没有樊燮案,左宗棠也能有所成就,因为,咸丰皇帝早就注意到他了。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初三,咸丰在和郭嵩焘聊完公事之后就主动问起了左宗棠,还问左宗棠既然这么有才为什么就不能出山办事,甚至还取笑左宗棠没必要太过执着于进士头衔。

包括当时咸丰的宠臣肃顺也对左宗棠足够了解,为什么其之后能在樊燮案中出手相救,原因就在这里。

而且,早在咸丰五年(1855)御史宗稷辰向朝廷举荐人才时首列就是左宗棠。

由此可见,在包括贺长龄、胡林翼、陶澍、林则徐等人刻意的营销之下,左宗棠已经成为了庙堂和江湖的名人,是很轻松就能将手上的“流量”进行变现的。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成名是靠传统的科举渠道,而左宗棠却完全走的是江湖路线。

当然,不管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其能够成大名都是因为和激烈的时代狭路相逢,吃了乱世的红利。

不过呢,就算左宗棠没有之后的大功,也能轻易将手上的“流量”变现做些事情的,区别只是事情的大小而已。

只能说,争取更多的注意力也是生产力。

以史为镜,我们也可以以此路径实现人生的突围:先让自己的能力和手中的产品品质足够过硬,然后通过刻意营销争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最后将手中的注意力资源进行变现。

看看雷军,余承东这些人其实都是如此操作的,在流量的江湖中不断争夺注意力资源。当消费者在面对同一个品类产品的多种选择时,谁更擅长营销、能够聚拢更多的注意力,谁就更容易将更多的产品转化为利润。

不过呢,切记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不具备核心能力、没有过硬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即使聚拢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也是很难变现的。即使能够变现,也是短期行为。

对于破局之法总结起来就两点:加强内功建设、刻意营销以争夺更多的注意力资源,然后将注意力资源进行变现。

这是一个闭环。

这一点,刘邦就堪称神人,其在吕公的宴会上以“贺万钱”的噱头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实力全景式向吕公展现,当天就拿到了和吕公以联姻的方式强强联合的结果。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刘邦本来就极具个人魅力、足够有实力的前提下的。

总之,注意力在哪,资源就在哪,机会和利润也就在哪。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