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仍有实力的后周宗室,为何不能有效地反扑

历史画中画 2025-02-09 05:26:44

五代十国这个时期皇位上的人换了又换,主政的帝王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变着花样走马上任。

郭威与赵匡胤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两人上位的方式也极其相近。

一个从后汉攫取了权力,建立了后周,一个从后周手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赵宋。

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赵匡胤发动夺权时,后周在郭威柴荣的经营之下并非没有反击之力,反而积攒了不小的力量,可却为何没有组织反扑,反而让赵匡胤稳住了权力。

原来,当年的陈桥兵变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叛乱,赵匡胤虽是表面上被强迫的,但背地里所有的步骤全都按照赵匡胤的谋划开展着。

纵使后周宗室的力量再大,也无法阻挡赵匡胤的野心与安排。

赵匡胤夺权与郭威反叛截然不同

当年,郭威从刘承佑的手中夺得权力时,用的也是黄袍加身,只不过,当时郭威用的只是一块黄布而已。

且郭威在攻打都城时是真刀真枪与后汉干了一架,才在付出极大代价之后拿下了京城。

反观赵匡胤则就不同了,两人都实施了黄袍加身这一策略,可赵匡胤从箱子里拿出来的黄袍是一件真正的皇帝盛装,并非当初的一块黄布。

且赵匡胤在回身夺取京城时没有像郭威那样打的十分惨烈,反而一帆风顺般的大摇大摆走进了都城,轻而易举地拿下了皇宫。

他还全力安抚了百官,争取了民心,这些全部源于赵匡胤的提前谋划和预先设计。

封建社会围绕着皇权充满了斗争与杀戮,皇位正常更迭都要经历一番尔虞我诈,更何况抢班夺权了。

赵匡胤深知夺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证自身的安全,让自己置身于旋涡之外。

同时,还要夺得军队的领导权,以此保证抢班夺权的顺利。

为此,赵匡胤提前在后周朝廷上散播谣言,声称契丹将联合北汉报仇,举义兵进攻后周,这让朝野上下十分震惊。

大臣们以及年幼的皇帝没有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便匆匆忙忙的调兵遣将,准备御敌,他们把这份重任交给了赵匡胤,让其统帅大军出京城北上抗敌。

这一招正中赵匡胤的下怀,他轻而易举的拿到了军队的领导权,在走出京都之后,朝堂以及民间立刻出现了另一种谣言传闻。

“当今天子年幼,无力领导国运,必将有新的天子诞生”。

有心夺权的赵匡胤率领着军队走得极其缓慢,在离开京城20公里之后,便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

众多亲信在军队当中继续散播谣言,鼓动士兵拥立新皇,建立新功。

眼看时机差不多了,赵匡胤喝醉了,谁都知道他的醉是假醉,只等着众亲信把黄袍从箱子里拿出来,盖到他的身上。

黄袍一挨身,赵匡胤的身份与气质就不同了,他没有三辞三让,反而反问将士们:

“如若不是真心拥戴,自己不会做这个苦主”

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赵匡胤便顺理成章了成为了新皇,有了身份就必须有宝座,京城的那把皇帝之椅就很不错。

赵匡胤必须立即返回京都,夺得最后的胜利。

想当初,郭威有了黄布之后也想着回京城,但他回去是一路打回去的,赵匡胤却不同了。

当年,他全程参加了郭威的夺权活动,自然十分了解这条道路的艰辛,早在他出城之前就已经安排自己的亲信石守信、王审琦把持住了京都的守军。

只等自己到城门之后,二人便打开城门,迎赵匡胤入城。

朝臣早已被洗脑,眼见赵匡胤披着黄袍回来,也只能被动接受这一事实。

要不说赵匡胤是仁君厚主呢,他给了这些朝臣们一个体面,一个投降的体面。

赵匡胤明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官,更不得滋扰平民,一切按部就班正常工作生活,这使得朝堂上下、民间坊间对赵匡胤的印象极好。

先前的谣言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证,大臣们也就就坡下驴,在宰相范质的带领之下,向赵匡胤投诚,拥立这位新皇。

只有7岁的柴宗训也只能大臣们的安排之下,禅位给赵匡胤。

里里外外赵匡胤都安排明白了,唯独剩下后周的皇室还没有安排,但赵匡胤也给足了后周的脸面。

赵匡胤规定,后周宗室即使犯了罪也不会施加刑罚,哪怕是谋逆,也只处个人不做牵连,给一个自尽也就算了。

这样的做法让朝臣们以及百姓对赵匡胤更加的认可,在柴宗训20岁病逝时,赵匡胤还为他设灵祭拜,这更让人感激涕零。

当然,除了仁政爱民以外,赵匡胤的雷厉手段也是他镇压百官、震慑后周宗室的手段。

夺得权利之后,也有人借助后周的名义起兵叛乱,李重进打着复辟后周的旗号,举兵起事,赵匡胤毫不手软,连番攻击之下,李重进兵败身亡,李筠也是如此。

恩威并施之下,赵匡胤坐稳了朝堂,后周宗室在他的仁政面前也不得不低头,想要反叛更是无从谈起。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