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让我推荐几本电影知识相关书籍时,我通常会说《电影概论》或者《认识电影》这种厚度堪比砖头的书,然后往往迎来幽怨的目光:我只是想读些轻松的、有趣的读物,不是上电影课。说实话,我最开始就是从这些砖头读起的,起初也挺痛苦,要不是有种“酒桌上随口说出来当谈资、和小姑娘看电影时吹牛X”的动力驱动着我……不过,现在显然我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试试这本《电影冷知识》,虽然不会让你全面深入地了解电影,但能让人知道某些和电影相关的历史、技巧与乐趣。
说起冷知识,我一般认为是那种让人读起来“哇塞,怎么是这样”但实际上无甚鸟用阅后即忘的东西。换而言之,碎片化的东西只能提供新奇感的冲击,但不能给予系统化的认知——如果想要系统地认识、研究电影,还是要转到《电影概论》的路子上。本书名为“冷知识”,实际上更贴近专栏随笔合集,无论是从文字风格上还是篇幅控制上,相较于《电影概论》这种较为正统的教科书风格(满目皆是知识点),多了几分口语化和平易近人。
如果要是单纯罗列知识点,和电影相关的冷知识写个万八千条都是小数。本书的框架明显是经过统合安排的,分为五章:纸上谈电影、直击拍摄现场、所谓的后期制作、电影公司生存秘辛、欢迎来到电影院。大体可以视为是这么一个线路:对电影的认识,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发行与上映相关。
分布到具体的内容篇目上,就糅合了很多东西。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转变方向,开始去关注银幕背后发生的事”。具体说,在对电影的认识上,作者在讲述电影是怎么制造的,以及我们经常听说的剧本、编剧、分镜、胶卷与数字等名词;在拍摄上,主要介绍人们感兴趣的拍板、长镜头、推轨变焦、水平、光线、演员表演、配音等内容;在后期制作上,主要就是剪辑、调光、立体声、片尾字幕等;至于发行和上映,比如帧数、3D技术、大银幕、配乐、电影解说、爆米花、影院相关、节日电影等内容。
所以实不能指望它像《电影概论》那样,以“媒介特质:光、色彩、画面、声音”这样在每章纯粹地讲某个方面,也不会按照“生产机制:融资、制片、发行、放映”这样的顺序一板一眼地详述生产过程。它更多是围绕平常人所听说、所观察、所认为的一些电影名词、现象来揭秘解惑,让人觉得不枉读一遭。比如“常常被误用的编剧术语”“容易混淆的‘长镜头’”“假血的配方”“什么是‘立体声’”等文章,就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思路;行文中,再穿插一些小故事、历史掌故等,把知识点融合其中。
即便读过《电影概论》,我依然能从中学到不少新东西,比如“打倒板”“破水平”“光替”“接景”等知识;在《大家都爱用的电影色调》一节中,如果不是书中提醒,其实我是不记得上次看到像《黑客帝国》一样偏荧光绿,或者像《天使爱美丽》以黄色与绿色为主要色调的好莱坞片是什么时候了。最近大部分电影在色调上都相差无几,十部爆米花片当中可能有八部的主要色调都是蓝色与橘色,所谓“Teal and Orange(水鸭色与橘色)”。你要问为什么,简单说就是为了容易调色,达成色调统一……
PS.按照狄老板的观点,想了解电影,不一定非得从《认识电影》《电影概论》这种概论类书籍开始,也可以从导演的书开始,比如黑泽明《蛤蟆的油》,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英格玛·伯格曼《魔灯》等。其实我觉得,也可以从实操开始,比如拿起你的手机或DV,试试推轨变焦这种技巧,如果搞明白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了解了由希区柯克发扬光大的“眩晕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