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红梅,今年六十岁,出生在河南一个偏远的农村。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兄弟姐妹有四个,我排老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和猪肉已经算是莫大的幸福了。
因为家里实在没钱,我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还要照顾弟弟妹妹。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每天吃饱饭,穿上一双没有补丁的新鞋。
到了20岁,家里给我定了亲,嫁给了隔壁村的张明贵。他家条件和我们家差不多,男人虽然不太会说话,但实在肯干。
我们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大女儿五岁,小儿子三岁。可惜日子一直没能富裕起来,反而愈发紧巴。特别是1982年冬天,家里的日子到了最难熬的时候。
张明贵得了一场重病,家里为了给他看病,借了亲戚邻居不少钱。等他病稍微好了些,家里的粮食都快见了底,欠债也还不上。眼看着1983年的春节一天天临近,我心里愁得睡不着觉。
腊月二十八那天,大女儿拉着我的衣角问:“娘,今年过年咱家还能吃肉吗?我想吃肉炖白菜。”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那种期待的目光刺得我心里疼得厉害。我嘴硬着说:“能吃,娘肯定让你们吃上肉。”
可心里却发苦,家里的米缸已经空了,连红薯都不剩几块,哪来的钱买肉?
我想了很久,决定去找舅舅借点肉。舅舅是我母亲唯一的亲弟弟,他在镇上开了个杂货铺,家里条件不错。
母亲在世的时候,他对我们还算关照,逢年过节也会送些东西来。可自从母亲去世后,他跟我们的来往就少了。我清楚他对我们不太上心,可为了孩子们,我豁出这张脸也得去试试。
那天是腊月二十九,天寒地冻,我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棉袄,脚上是一双破旧的棉鞋,冻得脚趾都发麻。走了五里地才到了舅舅家。
刚进院子,就闻到一阵肉香味扑鼻而来。我心里一阵酸涩,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喊了一声:“舅舅,舅妈!”
舅妈听到我的声音,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看到是我,脸上没什么笑意,只是淡淡地说:“红梅来了啊,快进屋吧。”
我进了屋,舅舅正坐在炕上抽烟,看到我,眉头轻轻皱了一下,说:“红梅,这大过年的你咋来了?有事吗?”
我搓着冻红的手,小心翼翼地说:“舅舅,家里实在难得很,过年连块肉都买不起。我想着您家条件好,能不能借我点儿肉,等明年我一定还您。”
舅舅听了,拿烟的手顿了一下,但没说话。他看向舅妈,似乎在等她表态。
舅妈脸色立刻变了,说:“红梅啊,不是我们不帮你,这年关上谁家不紧张?我们家孩子多,肉都不够吃呢,你要是实在没办法,就回去喝点稀饭凑合凑合吧,别太讲究了。”
我听着这话,心里像被刀割一样难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硬生生忍住了。我抬头看向舅舅,希望他说句话。
可他只是低头抽烟,一句话也没说。我知道再多说也是自取其辱,便低着头转身出了门。
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我想起大女儿期待的眼神,想起舅妈那冷漠的话,心里委屈得直想哭。可哭又能怎样呢?穷人家的日子,总是这样没有尊严。
快到村口的时候,正好碰到了邻居王大娘。她是个热心肠的寡妇,丈夫早年去世,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一个人。
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王大娘问:“红梅,咋啦?这大过年的,愁眉苦脸的?”
我本不想多说,可王大娘一再追问,我就把刚才的事说了出来。没想到她听完后,二话不说就拉着我回了她家。
从厨房里拿出一块冻得硬邦邦的猪肉,硬塞到我手里,说:“拿去,给孩子们吃顿好的。”
我连忙摆手:“大娘,这不行!您一个人过日子也不容易,我怎么能要您的肉呢?”
王大娘一边把肉往我怀里塞,一边说道:“你别跟大娘客气!咱们一个村住着,谁家遇到难处了,咱就得帮一把。再说了,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孩子们吃了高兴,比啥都强!”
我感激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带着这块肉回到家,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那晚,我炖了一锅肉汤,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看着孩子们满足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后来,我也时常惦记着王大娘。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端一碗送过去。她一个人孤单,我就经常去陪她聊天,帮她干点活儿。再后来,王大娘生病了,我就像亲闺女一样伺候她,直到她去世。
每次想起83年的那个春节,我都觉得心里五味杂陈。舅舅家的冷漠让我感受到血缘的疏离,而王大娘的善良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血缘,而是真心和善意。
王大娘去世后,她的儿女们对我很感激,说我比他们这个当儿女的还尽心。
其实我不图什么回报,只是觉得,她当年的那块肉,不只是填饱了孩子们的肚子,更让我在最绝望的时候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我也希望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如今,我已经老了,儿女们都长大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每到春节,我都会想起王大娘,想起她递给我的那块肉,想起她那一句简单却温暖的话:“孩子们吃了高兴,比啥都强。”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心怀善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生活虽然艰难,但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善良和真心,点亮了别人的人生。而对于我来说,王大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的善良让我在寒冬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这份恩情,我会记一辈子,也会教我的孩子们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