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秀梅,今年52岁,出生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家里兄妹三人,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读书了,因为家里穷,父母不舍得再供女儿上学。
说实话,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赔钱货”,家里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哪怕是妹妹,也常常一起受委屈。
后来,我结婚了,嫁到了邻村,丈夫是个老实人,家里条件一般,但婆婆还算通情达理,日子过得不算太辛苦。我们有一个女儿,现在已经在外地工作了,生活过得挺好。
我弟弟张强比我小五岁,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当年,父母为了供他读书,没少向我和妹妹开口要钱。虽然我心里不舒服,但想想弟弟读书有出息,能让父母风光,我也就认了。
可惜张强并不争气,高中没考上大学,后来混社会,也没干出什么名堂。结婚后,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大事小事都得靠我们姐妹帮衬。
我有一个侄子,叫张浩,今年18岁,是张强的儿子。
说起来,我对张浩的关心比对我女儿还多。从他小时候开始,逢年过节我都会给他买衣服、送压岁钱,甚至连他上学的学费,我也出了不少。
我本以为,这样的付出能换来感激,至少能让他懂点人情世故,可今年除夕夜,他的一条微信彻底让我心寒。
今年是个好年景,女儿回家过年,家里的气氛很热闹。早上,我和丈夫一起忙着贴对联、摆供桌,女儿则在厨房帮我准备年夜饭。
我心里想着,等吃完饭就得给张浩转压岁钱了。今年家里开销大,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给他转2000块,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的一片心意。
中午,大家刚吃完饭,我就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给张浩发了2000元红包。我还特意附上一句:“浩浩,新年快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发完后,我放下手机,准备收拾碗筷。没想到,刚过几分钟,我的手机就响了。是张浩发来的消息:“姑,2000块也太少了吧?我正想买个新手机,还想攒钱配台电脑,这点钱哪够啊?”
看到这条消息,我愣住了。心里升起一股说不上来的滋味,又尴尬又难过。
他怎么能这么说?压岁钱是我自愿给的,哪有硬要嫌少的道理?
为了不让家人察觉我的情绪,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复:“浩浩,姑姑家里也有难处,今年只能给这么多。以后工作了,你就能自己赚钱买想要的东西了。”
发完这条消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晚上,我坐在炕上,忍不住回忆起这些年对张浩的付出。张浩出生那年,我家刚盖了新房,欠了一屁股债。
可父母硬是让我拿出5000块钱,说是给弟弟凑孩子的满月酒。我那个时候刚生完女儿,经济压力很大,但父母一再逼我,说什么“弟弟家穷,你不帮谁帮?”无奈之下,我咬牙凑了钱。
张浩上小学时,家里说他学习好,想让他去镇上的重点学校读书。
父母又找到我,让我出学费。那时候丈夫刚承包了一个果园,资金周转困难,可听到父母的苦苦哀求,我还是拿出了3000块。
后来,张浩上了初中,每年我都会贴补一点,买衣服、买书包、给压岁钱,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上万块。
可这些年,我从没听过他一句感谢的话。每次我去弟弟家,张浩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打游戏,甚至连招呼都不打。
父母总是护着他说:“孩子小,不懂事。”可现在他都18岁了,还是这个样子,真让我心寒。
第二天,妹妹张丽也回来了。我们姐妹俩坐在炕头上聊起了天。
我一边唠叨一边忍不住提起张浩的事:“丽丽,你说咱爸妈是不是太偏心了?小时候咱俩吃不饱穿不暖,啥都得让着弟弟,现在我对浩浩这么好,他竟然嫌我给的钱少。”
张丽叹了口气:“姐,你不是才看清吗?别说浩浩了,咱爸妈不也是这个样子?小时候我上学要买个新书包,爸妈都不舍得,可弟弟呢,啥好东西没用过?现在张强一家过得这样,还不是爸妈惯的?浩浩也是,家里条件不好,他倒有脸嫌你给的钱少。”
听了妹妹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是啊,从小到大,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可这些付出,换来的是什么?父母的理所当然,弟弟的得寸进尺,还有侄子的冷漠无情。这些年,我以为自己是在帮弟弟一家,其实是在助长他们的依赖。
张丽拍拍我的手:“姐,你别太难过了。以后咱对爸妈尽孝是应该的,但对张强一家,也该有个度了。你帮他们一辈子,总不能还指望你养老吧?”
晚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他沉默了一会儿,说:“秀梅,我知道你心软,可你也得为咱自己想想。咱闺女工作忙,回来的次数少,以后咱俩的生活还得靠自己。你对张强一家这么好,他们感激过你吗?再说了,浩浩都这么大了,应该学会自立了,不能再惯着了。”
丈夫的话让我彻底清醒了。是啊,张浩已经18岁了,他不是三岁小孩,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我这么多年对他们的付出,早已经超出了“亲情”的界限。或许,是时候学会放手了。
今年,我给了侄子最后一次压岁钱。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我自己和家人。我想通了,亲情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更不是理所当然的索取。如果他们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那我的“好”就没有任何意义。
窗外的烟花升起,女儿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走过来:“妈,快吃饺子,别总在那发呆了!”我接过饺子,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或许,这才是我该珍惜的——属于我的小家,属于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