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了解和田玉的朋友,即便不懂玉石,也一定会对“籽料”的概念印象深刻,以至于很多刚入坑的朋友,常常会听到玉商和各种直播间介绍“玩籽”和“做料”这两个词,但它们之间到底有啥区别?又该如何区分呢?今天和玉大叔从比较易懂的角度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玩籽: 顾名思义可以直接收藏上手把玩的原石,追求的是籽料的天然之美。玩籽的重点在于欣赏籽料的天然外形、皮色、玉质,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好的玩籽,就像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不需要过多的雕琢,就能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做料: 指的是一些拥有明显瑕疵的原石,但这类料子往往是玉商的最爱,会挖掘出料子最美的区域,进而制作成各种玉器。做料的重点在于因材施艺,根据籽料的特点,设计出精美的作品,从而提升籽料的价值。做料既能展现玉石的天然之美,又能体现雕刻师的精湛技艺。
但无论是哪种料子,有一个指标必须要好,就是老熟,玩家莫过于追求那份“老熟”的韵味。
就像我们常说的“人靠衣装,玉靠皮壳”,玩玉玩的就是那份内在的精气神。只有那些内部肉质莹润且饱满的玉石,才能真正展现和田玉的魅力。内润才是判断一块籽料好坏的关键所在。
玩料往往具备这几个条件,首先是玉石内部结构的成熟度,玉质细腻、油润度高,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外表皮壳均匀面积大,皮色自然、过渡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保持外形的完整性,经历自然的冲刷和磨砺,形态饱满、圆润,没有明显的残缺。当然,作料就不需要完整性,只要肉质足够雕琢就可以了。因此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兼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玩籽。
接下来和玉大叔再聊聊一个很容易误解新手玩家得到认知——籽料越白越好。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却容易陷入误区。籽料的白并非单纯的“白”,而是带着油脂光泽的“润白”。这种白度是一种内敛的美,温润如羊脂,从色度上来说,绝大部分籽料都是比不过俄料甚至拼不过青海料的,但从收藏价值来说,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们玉石圈,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们对白度的执念来销售山料,其实行内有句黑话:“十白九松”,意思是过于白的籽料,切开后往往玉质松散,缺乏细腻的结构,甚至会显得生涩无韵。因此籽料的白度并不是越白越好,而是需要与玉质的细腻度和油性相匹配。假如一块料子白得刺眼、毫无油润感,或者是结构团块状非常明显,那么这个白就失去了意义。相反,那些略带青色或者暖白色的籽料,往往玉质更加细腻,结构更加紧致,玩起来越发有味道。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新手朋友在挑选籽料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商家用刷过油的料子骗过去,把“油润”和“油亮”搞混了。
籽料的“油润”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泽,表面光线柔和地被吸收进去,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光芒。而油亮纯粹是反光,一般是刷油后形成了光滑的反射膜,光线直接反射出去,显得生硬而刺眼。有些朋友认为玉石通过长时间的盘玩,会让玉石内部的油脂慢慢释放出来,其实大叔要浇一盆冷水,如果购买的时候肉质就不油润的料子,后期就算盘玩出来,油性也无法保持,稍微一见水就全部打回原形,因此籽料不油润无论皮壳多好看都不能买,或者是干脆就选没有肉质的皮色件,主要玩皮色就行。
真正的籽料是越玩越油,越玩越润,通过外部因素加上去的光,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做料的要求:去其糟粕,因材施艺我们总结一下,一块适合当做料的籽料,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杂质少籽料本身的裂纹不可怕,玉雕师就是干这个的,但切开后杂质不能过多,否则在雕刻过程中会影响整体设计,甚至导致作品崩裂或瑕疵明显。
肉质紧致做料对玉质的要求非常高,肉质松散的料子很难承受精细的雕刻,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崩边或起层,这一点在碧玉上就更为明显一些,有一些沙枣青的料子也是非常脆,雕琢的时候稍微一碰工具就一片片的碎裂,相当考验技术。
玉雕师水平高做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玉雕师工艺水平。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是在保留毛孔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皮色和肉质进行创作,赋予玉石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碰到独一无二的设计作品,工艺成本甚至远远高于籽料本身的原料成本,因此工艺好的料子其实也就成为了一种“人工玩料”,不要觉得作料就一定比不过玩料,关键还是看人。
现在籽料的价格这么贵,无论是玩料还是作料,都是和田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玩籽首先要准备好钱,毕竟玩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做料更加亲民,面向行业,属于一种创新和对艺术的追求,没有谁更高贵,只有谁更受到社会审美观点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