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还有续命的机会吗?有,但被年轻气盛的载沣给玩砸了!

醉波看过去 2025-03-10 19:52:52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仪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此时距离慈禧太后去世不过三年而已。

慈禧太后如果还活着,她是不会想到清朝会这么快灭亡的,尽管清朝已经积重难返,内忧外患达到顶点,但她在世时已经提出了为清朝续命的方案了,那就是立宪。

如果清朝真的立宪,不说一定不灭亡,至少可以续命。

但是,慈禧太后选择了一个不靠谱的人主政,即摄政王载沣,他看不清国内外形势,也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又是个年轻气盛之人,结果玩砸了,断送了唯一的自救机会。

那么,载沣就是如何玩砸的呢?

这就要从慈禧太后立宪说起了。

一、慈禧太后为何要立宪?

庚子事件爆发之后,清朝的统治陷入低谷,为了挽救国家,社会上出现了革命派和立宪派两种不同的主张。

革命派认为,清朝已经无药可救了,只能将它彻底推翻,重新建立一个国家,这样才能外抗列强内解忧患,这是比较激进的做法。

立宪派则认为,推翻清朝风险太大,而且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不如进行一场“大手术”,实施立宪,效仿西方国家进行变革,这样或许可以挽救危局。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慈禧太后已经被逼到墙角了,必须做出抉择,所以她选择了立宪。

事实上,慈禧太后一种都不想选,因为如果被革命了,那别说保住权力了,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立宪当然也不是理想选择,因为这样皇族可能会失去权力。

但是,相比较而言,立宪更缓和一些,而且可操作空间更大,退一万步讲,至少可以保住祖宗社稷。

在定下立宪的基调之后,清廷内部的矛盾果然缓和了许多,南方各省督抚也都很支持。

于是,慈禧太后于1905年派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位大臣到东西洋考察,重点考察德国、英国和日本的宪政。

1906年5月,五大臣考察完之后回国,载泽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密折,说出了立宪的三点好处:

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慈禧太后又询问端方,端方则回答说,“立宪后,皇位可以世袭罔替。”

于是,慈禧太后就对立宪产生了较强的兴趣,她认为清朝如果立宪,既可以保住皇族地位,又可以满足变革的需求。

当然了,立宪的坏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皇族,想要全盘掌控国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皇权将会被极大削弱。

因为这一缘故,慈禧太后虽然表示要立宪,但又十分犹豫,归根到底她还不想交出权力。

此时的慈禧太后其实是很矛盾的,她既想通过立宪来解决危机,又想立宪后保住皇权,这两件本来就矛盾的事情,她认为是可以并存的,所谓事在人为。

1906年7月,在立宪派的施压之下,慈禧太后颁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但她同时强调: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慈禧太后的意思是,她愿意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但朝廷依然拥有最高决策权。

立宪派一看,就很不爽了,这哪里是立宪,简直是打着立宪的幌子,行专制之实!

慈禧太后为了安抚立宪派,就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她说现在立宪的还还没有具体细节,且百姓对立宪不是很了解,为了避免引起动乱,先暂时保留皇权。

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宣布实施立宪的时间,只是说让大家先商量着看。

慈禧太后的这一番表态,很快就在立宪派中炸开了锅,许多地方督抚、中央官员乃至皇室宗亲,纷纷对慈禧太后进行口诛笔伐,要求速开国会,确定立宪事宜。

因为这一缘故,慈禧太后的压力很大,但她压根没打算妥协,她甚至想利用立宪派来对抗革命派,毕竟革命派要灭掉清朝,而立宪派则主张保留清朝。

为了拉拢立宪派,慈禧太后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后来他借故将时间直接定在第九年,也就是1916年。

很明显,慈禧太后这是在拖延时间,但立宪派也不是傻子,所以坚决反对,立宪风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猛烈。

此后,慈禧太后开始思索如何从立宪中使皇权最大化,但她没来得及完成立宪,就于11月去世了。

慈禧太后去世前,立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她希望自己没完成的事情,载沣可以帮她完成。

二、载沣的困境

在慈禧太后看来,载沣不过是个性格羸弱、顺从听话之人,实际上载沣是装出来的,他脑子里面的想法多着呢。

早在慈禧太后还在世时,他就作为全权大使奔赴德国道歉,顺便游历了一番欧洲,对欧洲的国情是比较了解的。

之后,载沣又长期在中枢任职,对清朝的国情也比较了解。

因此,载沣很清楚的知道,立宪派其实就是清朝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不希望清朝灭亡,因为这样他们会失去权力、地位和财富。

但是,士大夫阶层又不愿意清朝皇族继续当权,尤其是慈禧太后,因为那样清朝还是要亡。

于是,士大夫阶层就提出了立宪,他们希望把皇族架空,然后选出一些代表组成内阁,由内阁掌握军政大权,实施一系列改革,继而挽救国家。

载沣不是皇帝,但地位等同皇帝,他当然知道如果实施立宪,别说自己地位不保,皇帝都有可能成为摆设。

所以,载沣对立宪没什么好感,再加上他年轻气盛,颇有宏图大志,认为自己可以挽救大清,根本不需要什么立宪。

为此,载沣一上台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题就是加强皇权。

比如,载沣将权势巡天的袁世凯赶回老家,然后重用皇族之人,之后又建立禁卫军,收回京畿附近各省新军的指挥权,成立海军部和军咨府,自任为海陆军大元帅,宣布统一全国军政大权,等等。

载沣希望通过加强皇权,以此来跟革命派和立宪派相抗衡,毕竟只有自身强大了,别人才能服气。

实际上,载沣压根就没真正看清局势,如果他还有机会重振皇权,这事慈禧太后早就干了,根本轮不到他。

并且,载沣太小看了立宪派的决心了,早在慈禧太后还在世的时候,各地督抚就敢跟朝廷硬刚了,把慈禧太后逼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可以说,当时的清朝早就四分五裂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有限,尤其是南方诸省,东南互保都敢搞,还有什么不敢。

因此,当载沣试图阻止立宪的时候,立宪派很敏锐地察觉他的意图,当即开始施压,对他发起了猛烈攻击。

无奈之下,载沣不得不慎重思考立宪问题了,因为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各地督抚已经抱团了,合起伙来对抗朝廷,他如果坚持不立宪,说不定立宪派就要变成革命派了。

1909年,载沣下令预备立宪,要求各省切实“切实筹办宪政”,立宪运动正式开始。

三、荒唐的立宪

立宪运动开始后,多个省份成立了咨议局,进入咨议局当然都是官绅地主了,他们代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载沣的这一行动,受到了立宪派的赞扬,人们纷纷认为,封建统治将要成为历史,大清改命的机会就要到了,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1910年10月,载沣成立资政院,资政院的权力很大,有“议决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定法典及弹劾行政大臣之权”。

简单来理解,咨议局相当于地方议会,资政院则相当于国会,这两个机构的设立,基本确定了君主立宪的行政机构,是清朝的历史性时刻。

因为这两个机构的设立,革命党的活动开始减少,毕竟革命党的主力也是士绅,而士绅参加革命党就是为了获得权力,现在立宪可以保证他们的权力,谁还愿意跟着革命党造反。

因此,随着立宪运动的兴起,革命党就遭受了巨大打击,以孙文为首的同盟会成员,为了继续推动革命,不让革命士气消失,于是发起了黄花岗起义。

这种武装暴动是很少见的,因为之前同盟会起义,要么利用会党,要么发动新军,极少组织同盟会成员动手。

其实,孙文在最开始的时候认为,如果清朝能够立宪,不是非要进行革命不可的,但他很快就看清了满清皇族的嘴脸,是绝对不会放权的。

因此,当载沣提出立宪之时,孙文压根就不相信,他坚定中国只有革命这条路可走,可惜当时立宪派占据上风,革命的火候还未到。

孙文其实猜得没错,载沣虽然在推进立宪,却在立宪过程中做了很多手脚,实际上权力依然掌握在皇族手中。

就拿资政院来说,表面上看权力很大,实际上就是个摆设,因为载沣在条例中规定,资政院的总裁和副总裁由朝廷任命;资政院的200名议员当中,100名由朝廷指定;资政院的决议,需要得到军机处的同意,争执不下时由皇帝裁定,实际上是由载沣来裁定。

也就是说,资政院其实是被军机处架空的,咨议局的地位也差不多,没什么实权。

资政院旧址

立宪刚进行几个月,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自然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开始各种请愿,要求载沣加快立宪进程,立即召开国会。

眼看局势再次混乱,载沣同意将预备九年立宪改为五年,准备在1911年成立内阁,1913年召开国会。

但立宪派依然不同意,要求再提前,载沣一气之下派人赶走了各地请愿代表,事后他恢复理智了,认为立宪还是要搞下去的,但怎么搞还是有操作的空间的。

1911年4月,载沣宣布裁撤军机处和旧内阁,任命奕劻为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开始组建内阁。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宪派纷纷喜笑开颜,认为胜利就在前方,他们翘首以盼内阁名单。

在载沣的操控下,奕劻拟订了一个内阁名单,一经公布,舆论哗然。

原来,在这份名单当中,13名内阁成员中,竟然有8个满族人,满人中皇族又有5人,因此人们把这一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

如果皇族掌控内阁,那立宪的意义在哪里呢,不跟过去的旧内阁一样了吗?

所以,立宪派就感到非常失望,各地咨议局和都察院御史都上书说皇族不宜参与内阁,要求解散皇族内阁。

载沣却说:

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朝廷用人,审时度势,一秉大公。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以符君主立宪之本旨。

这简直是离了个大谱,立宪派的幻想彻底破灭,他们充分意识到载沣是用立宪来掩盖皇族集权,欺骗了自己。

皇族内阁

因为这件事,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加深,清廷陷入到空前孤立的局面,革命党也开始蠢蠢欲动。

事实上,慈禧太后虽然假意立宪,但至少让后人知道了立宪是可以救国的,载沣自作聪明,打着立宪的幌子,行皇族集权之实,彻底把人给得罪光了,大清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四、立宪失败的恶果

立宪的本质,其实是立宪派与清廷的利益交换,立宪派支持清朝活下去,而清廷则把权力交给立宪派。

因此,立宪与否,对清朝的延续是不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的是人,只要立宪派支持清廷,清廷则可以与革命党抗衡,继而得到延续。

如果立宪不成,那立宪派会怎样?当然是支持革命党了,因为他们从提出立宪那一刻,就注定不被清廷所容,未来迟早要被清算。

自载沣与立宪派彻底闹掰之后,就陷入到艰难维持的境地,因为地方政权开始不买他的账了。

更让载沣头痛的是,就连皇族内部,他其实也无法驾驭。

原来,慈禧太后去世前,虽然让载沣摄政,但同时规定,一切事务必须由隆裕太后点头才能实施。

这么一来,载沣与隆裕太后的矛盾就很深了,而在组建皇族内阁的时候,二人又都各自安插了自己人进去,这就使得皇族内阁形成了若干派系。

隆裕太后

于是,皇族内阁内部就产生了争权夺利,互不退让的局面,载沣想要通过皇族内阁加强皇权,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控局面。

这当然是能力问题了,载沣驾驭能力不足,政治才能也不突出,目光短浅、缺乏谋略,他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载沣决定再挣扎一下,既然他手上还掌握着军队,那如果能控制军队,局势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只不过他手上没钱。

于是,载沣以筹办立宪新政为名,巧立名目,加征田赋钱粮、苛捐杂税,仅在1911年一年,清廷的财政收入就较之前一年翻了三倍,达到2.9亿余两白银。

载沣手上是有钱了,却把老百姓也彻底得罪了,因为当时百姓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之前欠列强的款项,可都还压在他们身上呢。

于是,载沣在百姓口中的口碑也变差,清朝的统治根基彻底丧失。

很快,革命党就开始行动了,在各地制造武装起义,不久载沣又实施铁路收归国有,又导致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发起的保路运动。

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虽然混乱,却得到了湖北立宪派的支持,新军也参与其中。

此后,在立宪派的帮助下,武昌起义的烽火开始燃遍全国,许多省份纷纷宣布独立,清廷很快就成了空架子。

就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庞然不知所措的载沣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奕劻的建议下,把袁世凯请了回来。

袁世凯就是立宪派成员,尽管他与革命党走得也很近,但他打心眼里是支持立宪的,而且是立宪派当中绝对的实力派,可以左右局势的发展。

袁世凯回归之后,趁机要挟载沣,提出了六项苛刻要求,遭到了载沣、载泽等人的反对,局势陷入僵局。

很快,山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同时要求开国会,否则向北京进军。

载沣十分害怕,与载泽等人商议后认为,不用袁世凯,清朝必亡;若用袁世凯,或可不亡。

于是,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并解散皇族内阁,由袁世凯组建内阁,袁世凯由此掌握大权。

但是,载沣退让的时间太晚了,如果他早点实施立宪,或可挽救局势,但现在他已经把立宪派得罪光了,袁世凯又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又被革命党极力拉拢,清朝活下来的机会太小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最终选择了与革命党联手,逼迫溥仪退位,把清朝给灭了。

可见,清朝的灭亡,是立宪派和革命党联手的结果,而立宪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反过来讲,如果清朝得到了立宪派的支持,还用害怕革命党吗?

慈禧太后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做事十分谨慎,并不敢公开表态要假意立宪,载沣干了她不敢干的事情,所以清朝亡了。

当然,站在载沣的立场,他想保住皇权,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他没有看清形势,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党,都不想皇权继续存在。

这个时候,载沣就应该有所取舍,实实在在地进行立宪,把立宪派争取过来,至少皇族身份是可以保留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总比把立宪派推到革命党那边,被二者联手灭掉要强吧?

但凡载沣有点政治智慧,能意识到立宪派的本质,就不会蠢跟立宪派对着干,葬送了挽救清朝的唯一机会。

还是袁世凯聪明些,在立宪派和革命党之间游刃有余,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他的存在也是清朝的悲哀,只能说清朝确实该亡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