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祖源之地“豳(邠)”果然就在周文王发迹的岐山同一区域四川盆地北部绵阳江油。
我们知道,周文王祖父周公亶父带领族人举族迁往西岐之前,整个家族是在一个叫“豳”的地方,后世称为“周原”。笔者之前推论了西岐在成都彭州天彭门区域,那么,西岐之东的周原豳在哪里呢?
这一次,我们从《诗经》开始推理。《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菫荼如饴”。这句话大意就是周原这个地方膏腴、肥沃,象堇、荼这样的苦菜吃起来也像糖那样甜。这里出现了两个关键的植物,堇和荼,荼就是茶,以前的茶就被称为苦荼,笔者之前“昆仑之丘修觉山是一座茶山”的视频有过介绍。
今天的重点是这个“堇”。堇,就是一种药材。《庄子·徐无鬼》:“药也,其实菫也”。《淮南子·说林训》:“蝮蛇螫人,傅以和菫,即愈”。《注》:“和菫,毒药”。
这里被称为“毒药”的“堇”其实就是四川特有道地中药材——附子。附子又叫乌头、乌喙、天雄。
《尔雅.释草》《晋语》《品物图考》等文献简单直接解释:“菫,即乌头”。《本草》:“乌头与附子同根,形似乌鸟之头,蜀人谓乌头,苗为菫草”。
可见,附子作为药材很早就被发现与利用。很多古医药典也有记载,甚至很多都还直接记载了附子原产地就是绵阳江油,比如:
三国《吴普本草》“附子,或生广汉(含绵阳)。《别录》乌喙,入药须用蜀产。《本草图经》:“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含绵阳),今并出蜀土。其种出于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李时珍《本草纲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宋代杨天惠《彰明附子记》记载:“绵州,故广汉地,惟彰明(江油)出附子。
直到现在,绵阳江油仍然是以其独特的附子种植环境被称为附子之乡。
现在,让我们回到诗经,这首名叫《绵》的诗句,提到了周文王爷爷的爷爷的祖地周原就在一个盛产附子的地方,而恰好自古以来江油就是附子的原产地,而江油所在的区域自古就叫“绵”。
更有意思的是“绵”字本身就是与丝绸,锦帛有关,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绵薄之力”。在《诗经》中专门描写周原的诗集《豳风.东山》中,有一句非常明白无误表明了其所在的位置:“蜎蜎者蠋(zhu),烝在桑野”。这句话意思是蠕动的山蚕(蜎),长久悠闲栖息在野外的桑树上,这里的蠋,就是蜀蚕。(《说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这首诗表现了蚕桑文化在周原那时的兴盛的状况。
而恰好,桑蚕丝织文化也正是起源于绵阳江油所在的蜀地,绵阳盐亭是蚕神嫘祖的故里,南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
绵阳江油都有很多石器时代遗址,比如江油的距今5000年的大水洞遗址,绵阳边堆山新时期时代遗址,这些都能从时间上佐证当地在夏商周时期存在人文发展的痕迹。
综上,周原豳(邠)在盛产附子与桑蚕的地方,附子是四川独有原产地道地药材而江油是附子原产地。四川也是桑蚕丝织最早的源地。所以,周原豳究竟在什么地方,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请勿侵权)
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四川盆地,华夏母地”系统学术论点,包括:
昆仑墟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平原南部、牧野之战在成都平原北部、尧舜禹夏商西周皆在四川盆地、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大禹重要治水地为彭州湔江天彭阙、西周岐山即为天彭阙、商朝歌鹿台疑为成都羊子山祭台、《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
其推理的上古地理一一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