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大山里头,要是你从贵州省铜仁市的石阡县出发,开车上高速,开个大约半个钟头多点,就能到困牛山了。
困牛山这地方,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地形特别险峻,山上草木茂盛,小路弯弯曲曲的。要是你对这儿的地形不了解,就算身体再好,跟牛一样壮,恐怕也很难空手走出去,还不受伤。
“困牛山红军英雄纪念碑”,碑上刻着这几个大字,但它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人人皆知。
1934年那会儿,红六军团的52团,有800名英勇的战士,他们在这地方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为了不连累老百姓,也为了不当俘虏,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粮食也没了,眼看没活路了,好几百人就毅然从困牛山那高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从此就没了踪影。这事儿一直过了七十多年,人们才慢慢找到了一些线索,知道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52团那边有啥传奇故事?困牛山在以前都经历了啥?他们到底是怎么被大伙儿发现的?
【铁血铸就的红六军】
红六军,就是咱们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它是在1933年6月,由湘赣和湘鄂赣这两个苏区的本地军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一块儿建立起来的。这支队伍啊,是咱们党在土地革命那时候,特别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
红六军刚开始组建时,人数不算多,它主要是把之前的红八军改编成的红十七师,还有从湘鄂赣苏区红五十二师转变来的红十八师里的五十二团给合并到一块儿了。
任弼时担任了主席一职,而红十七师的师长萧克则负责担任军团长,他们俩一起进行整体的指挥工作。
就这么东拼西凑,这支队伍在风雨交加中成形了。那时候,谁也没能预料到,红六军里居然有一支队伍,在深山老林里默默无闻地待了70年。
1933年夏天快过完的时候,蒋介石发了话,说第五次的大包围行动马上就要动手了。
红六军团接到上级指示,立马行动起来,他们从湘赣边界的永新、宁冈、茶陵这些地方出发,跟比自己人数多好几倍的敌人干了好几仗。他们挺机灵,用了游击战术,靠着熟悉的地形,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成功拖住了敌人的脚步。
说起来,宁冈那可是毛主席和朱德在井冈山碰头的地方,后来大伙儿都叫它“新井冈山”。茶陵也挺有来头,是毛主席亲手建立起来的咱们国家头一个革命根据地。
这两个地点都处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盘里,非常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敌军在井冈山周边集结,这明显表示他们已经为“围剿”行动做足了功课,就像是一把利刃直刺心脏。
红六军就像胸口前的守护神,一边灵巧地避开刺向心脏的利刃,一边迅速进行反击。你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承受的压力该有多大。
红六军团接到任务,要他们去西边打仗,目的是为了给红军的大转移探好路,打个前站,对抗敌人的围剿。
他们在江西、湖南、广西一路拼杀,最后跟敌人在贵州展开了决战,想冲出敌人的包围。等好不容易到了贵州,他们已经打了四十多天仗,全军都累得不行,连稍微歇一歇的时间都没有。
他们得一直忙活着,红军大队人马能不能顺利转移,全靠他们打仗打得好不好。国民党那边也瞅准了这情况,想直击要害,就得先把这股子拼死抵抗的力量给削弱了。
10月7号那天,红六军一踏入贵州地界,立马就被三支敌军给围住了。这三支敌军分别来自贵州、广西、湖南。
那时候,我军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当糟糕,结果红六军被分成了前头、中间和后面三拨人,这样一来,打仗的能力就弱了好多。
任弼时和萧克他们,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保住咱们的主力部队,立刻就想了个打仗的法子。他们决定让红50团和红52团上去跟敌人干一架,好让红六军有机会撤出来,安全转移到贵州铜仁的甘溪县去。
红50团接到任务去打仗,结果在敌人后方打着打着就跟大部队走散了。
红52团打头阵,掩护红六军安全撤走后,巧妙地把敌人带到了石阡县的困牛山。
在那儿,他们跟敌人拼了命地打,战斗一连进行了三天三夜,结果还跟大部队走散了。
【奇怪的习俗】
那时候,红军的日子过得真不容易,老是碰上比自己人数多好几倍的敌军。那些敌军不光人多势众,手里还握着国内最厉害的武器,指挥官也是顶尖的高手。
因此,部队失去联系这事儿并不少见,通常也就两个可能的原因:要么是部队被打乱了,要么就是整个部队都牺牲了。
要是情况好点,中央可能还会盼到几个散落的战士回来,算是保留了一点希望。但要是糟糕的话,我们可能连战士们的尸首都找不到,那肯定意味着他们经历了极其惨烈的战斗。
“50团和52团没了消息,他们现在咋样了?”任弼时和萧克这些革命老同志心里头老惦记着这事儿,一遍遍琢磨着,也盼着他们在咱中国大地上还能留下点希望的火苗。
此刻,可能啥也没听到,反倒是最让人安心的状况。
红六军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但他们还得忙着给红军大部队探路,任务艰巨着呢。所以,他们压根儿没空去琢磨那两个团为啥失联,更没法分出兵力去找他们。
两边断了联系后,红52团跑哪儿跟敌人干仗,谁都不知道。因此,咱们部队得先顾全大局,想尽法子摆脱当前的困境,之后再去寻找那两支队伍。
紧接着,那段被誉为“人类史上不可思议的壮举”拉开了序幕,那就是万里长征。
咱们队伍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50团那边后来断断续续有小队回来,可52团却像消失了一样,没半点消息。日子一长,大家都觉得“他们怕是全没了”,可他们到底是在哪儿没的,却成了个解不开的谜。
困牛山那一带,以前真是个穷地方。在山林的旮旯里,有个叫“困牛山村”的小村子。在那村里,老一辈的人一直有个传统,就是会去一处悬崖底下,带上好酒好肉去祭奠。
村民们讲,这儿安息着一百多位红军英雄。
老人家讲,他们那会儿根本不懂啥叫共产党,啥叫反动派,就知道有那么一支队伍被大堆的兵马给围了。他们不打牲口,也不打老百姓,村里的人才明白过来,那是红军啊,为了老百姓情愿往山崖下跳。打那以后,一辈辈的人就这么祭拜着,里头还有个被大伙儿称作红军菩萨的英雄。困牛山的村民这样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任弼时给萧克写了封信。他打算找人打听一下原先52团的战场位置,那么多战友到底是牺牲了还是活着,这事儿得搞个明白,不然萧克心里总有个疙瘩。
他们在贵州铜仁市找了老半天,结果还是啥也没找着。
找不着的原因,是当时52团和敌人交战的地方战线特别长,还都藏在茂密的林子里头。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找到哪儿有那么容易啊。
那时候,红52团主要是跟敌人玩起了“躲猫猫”,用游击战来对付他们。不过,连续打好几个月的仗,又不停地走路,战士们真的是累坏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使劲儿绷紧全身的劲儿,耳朵竖得跟兔子似的,听着四周的动静,一有不对劲儿,马上就要冲上去干架。
敌人那边的兵力是52团的好几倍,足足有三倍那么多。52团损失非常大,战士们伤亡很重,整个队伍也被拉得老长。
前头走的是先锋队伍,后面跟着的是走得慢些的伤员和负责掩护的收尾部队。
前头的队伍为了等后面的兄弟,不得不放慢脚步。要是碰上敌人,那就得咬牙跟他们干一架,这么做就是为了给后头的伤员挡挡枪子儿,别让他们受到伤害。
红18师的头儿龙云和52团的领头田海清,瞧着原本那八百多个红军兄弟一天天变少,最后商量着往深山老林里头钻。
到了那个地形特别险的困牛山,他们就在那儿跟敌人玩起了“躲猫猫”,不仅狠狠教训了敌人一顿,还成功拖住了敌人的脚步。
由于我军采取了那种战术手段,让他们的行踪变得异常隐蔽,直到差不多七十年后的2004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找那支失踪的部队,这事儿年头一长,可就越来越棘手了。任弼时他们找了好多年,都没能找到,你说这得有多难吧。
到了2004年那会儿,因为国家不断发展和科技慢慢进步,困牛山村民祭拜一个叫“红军菩萨”的事儿开始传开了。
政府派人去探查,最后在困牛山那一带,找到了红52团当年跟敌人打仗的地方。
大概在1950年那会儿,当地政府的人在困牛山意外找到了村民们为红军建的墓,大家都叫它“红军坟”。
为了纪念红军战士们,烈士陵园里安放了红军坟里的所有烈士,但他们背后的那些故事,却不经意间被大家遗忘了。这样一来,红52团的战士们,就没能再有机会被人们重新铭记。
2008年9月份,动手建起了困牛山烈士纪念碑,经过一年的努力,到了2009年9月,这座纪念碑就建成了。
七十多年过去了,红52团终于重获光明,他们的故事也慢慢浮出水面。这背后,藏着一段极其惨烈又感人的往事……
【慷慨赴死,魂佑疆土】
那时候,红六军好不容易赶到困牛山,结果一看,人数少了一大半,而且敌人还在屁股后面紧追不舍。
“啥情况?山里竟然闯进了土匪?”困牛山那些平时很少出门的村民们,一听到国民党反动派那套说辞,好多人都当真了。
大伙儿,咱们对这儿的地势不了解,想找个认识的人给咱们带路。”一名国民党军官装模作样地说。
别管什么向导了!大伙儿一块儿上!抓那些“山贼”,咱们也得搭把手!”人群中,有个年轻小伙子激情满满地喊道。
随后,村民们纷纷响应,七嘴八舌地说:“我也要去,加上我!”
就算没有领路人,国民党光靠不停地消耗资源,就能把红军战士累得够呛,更不要说还有村民给他们指路呢。
另一边,红军战士们刚得以稍作休息。很明显,如果不能借助困牛山这地势,一下子把敌人干掉,那他们最后恐怕只能牺牲了。
但他们毕竟不是这儿的人,困牛山这块地方敌人都不清楚,红军战士又怎么可能熟悉呢?
全队上下,从龙云、田海清这些大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士兵,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要么就打赢这场仗,要么就拼到最后,绝不退缩。
想到这儿,他们忍不住笑出声,那是军人特有的笑声,代表着无尽的胆量,还有那股直冲天际的斗志。
侦察兵从队伍尾巴那儿瞅见几个人影晃动,赶紧回来禀报:
“头儿,他们到了!”
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瞧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龙云他们吓得浑身直冒冷汗。
“咋有这么多老百姓?”龙云瞪大眼睛,瞧着远处那群人越来越近,心里满是惊讶。
田海清惊讶地喊道:“他们竟然抓了老百姓来逼我们?”
这些老百姓可给战士们出了难题,身为红军战士,身为共产党员,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老百姓动手。
国民党军队拉着老百姓一起搜山,就是想拿群众当“保护伞”,好让已经筋疲力尽的红军束手束脚。这样一来,红军既不能痛痛快快地打仗,也没法儿投降,真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咋办了。
大家听着,有老百姓混在里头,咱们别误伤到他们。咱们用游击的法子,打着退着,还得保护伤员安全撤走。我跟你们说,开枪前得看仔细了,谁要是敢对老百姓下手,我立马就办了他,绝不含糊!琢磨了好一会儿,龙云最后拍板定了这个主意。
战士们一个个都表示赞同,接着就开始往各个方向散去。有的受了重伤的兄弟,被同伴们要么背着,要么扶着,慢慢地挪向远处。
眼瞅着两边越靠越近,国民党兵也瞅见了不远处的红军兄弟。突然,“啪”地一枪,吓得森林里黑压压一群鸟儿扑棱棱往外飞。
随后,两边就打了起来。跟国民党那边疯狂地乱开枪不同,红军战士们的枪声零零散散的。
交火来得太突然,村民们一下子懵了。他们手头只有木棍、铁叉这些干农活的家伙什儿能当武器,枪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大伙儿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有个村民急着想逃跑,可突然感觉有人拽住了他的衣裳。
一转身,没想到是“军爷”那家伙,他正像拎盾牌似的,把村民当挡箭牌,硬推着他们一步步往前挪。
村民们还没数清楚对方有多少人,身边的国民党士兵就一个接一个倒下了。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却毫发无损,人数一点没少,跟之前一样多。
真奇怪,这哪儿像什么“匪”啊!有的村民已经瞧出了里面的门道。
对面的红军兄弟,尽管村民们就站在他们的枪口前,但他们心里头有底,相信村民们是安然无恙的,那些子弹压根儿就不会沾到村民们的边。
但他们遭遇的,那可是真刀真枪的战场,国民党那边,手里头的枪还能连发呢!
一个接一个,红军战士不断倒下,在茂密的山林里,数都数不清。这里面,有的小伙子还没长大成人呢。龙云的眼睛湿润了,但他没有停下手中的枪,边哭边继续战斗!
这种火力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就好像红军战士们拿着小刀去跟敌人比拼长剑一样。
红军慢慢后退,伤亡非常大,有的战士子弹都打光了,但还是跃跃欲试想要冲上前。“没子弹了就撤退!这是命令!”龙云高声呼喊。
枪声渐渐少了,国民党军队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不再管那些村民,直接往前冲。
村里的人们都担心自己会丢掉性命,但结果出乎意料,那些倒下的全都是穿着军装的战士,没有一个老百姓受了伤。
之后,红军跟国民党军在山里头足足打了三天三夜。
因为敌军火力猛烈,还备足了干粮,所以他们越打越有劲头。相比之下,咱们红军战士的体力逐渐不支,只能边打边撤。战术也从原本打算一举消灭敌人,转变成了先撤出来再说。
“哎呀,前面就是悬崖峭壁了!咱们没路可走了!”负责断后的战士大喊道。
“把子弹全打完!”田海清大声指挥道。
现在敌人手里没抓着咱的群众了,52团那边,就剩下百多号人,他们拼了命地朝敌人开枪,啥也不顾了,心里头一点不慌。这简直就是一场无路可退的硬仗。
敌人突然被如雨点般密集的子弹击中,一个接一个栽倒在地,可他们毫不在意,毕竟人数众多,不怕损失。
“砰——”隔了一会儿,“砰——”又响了一声,打过来的子弹渐渐变少了,枪声也越来越微弱。
“子弹打光了!大家快上!”敌人猛地朝我们红52团扑了过来。
冲锋的号角骤然响彻云霄,龙云高声疾呼:“兄弟们,往崖下跳!咱们宁死也不当俘虏!”
“没错!”这声回答响彻云霄,充满了战士们的刚毅和对百姓、对祖国、对党的深深忠心。
“数一下,一个接着一个,两个、三个……”
“数到十,再往后数俩……”
“二十,然后五十,接着就是九十,最后到了一百……”
红军兄弟们就像回了自个儿家那般,啥也没多想,直接就从那悬崖峭壁上往下跃。待到敌军赶到山顶,那儿早已没了人影,只剩下山底密密麻麻铺满了红军战士们的遗体……
后来,村民们聊起往事,提到在那之后的好几天里,他们仍能在山崖附近隐约听见叫喊声。那声音,是那些已经虚弱至极、硬撑了好些日子的红军战士发出来的。
故事还在继续,国民党军队一路往下走,直接走到了红军战士们呆的那个地方。
那边,大部分战士都已经英勇地倒下了,只剩下寥寥几个还在微弱地喘着气。
红十八师原来的头儿龙云,浑身是伤,被敌人给抓走了。
后来他被敌人抓到贵州和长沙,关了起来,遭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还面临了重重诱惑,但他始终没向敌人低头。1936年3月,年仅33岁的红军战士龙云,硬是被敌人给折磨死了。
之后,村民们在那处红军坠落的山崖边,救起了个十几岁的小兵,还有位红军里的女大夫。这位女大夫,后来成了村民们心里头敬着的“红军菩萨”。
两位伤员战士伤愈后,选择留在了村子里,他们到处讲革命的道理,还教村民们怎么科学过日子。这样一来,困牛山的村民们才真正明白,红军真的是了不起的队伍。
红军面对长征的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而且,他们也丝毫不畏惧敌人的子弹和猛烈的攻击。
他们担忧的是,身边的兄弟会倒下,老百姓会受难,更怕自己使不上劲儿去拼。
这支军队真是太勇猛、太无私了,红52团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为困牛山的历史添上了为国为民的辉煌篇章,也给我们这些现代人树立了服从命令、听党话的好榜样!
他们凭借着内心的憧憬和执着,创造出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故事,最终赢得了胜利!
英雄人民,功勋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