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何要烧纸?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这并非是迷信

史陌白 2023-02-12 17:32:03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烧纸钱祭祀祖先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来缅怀亲人的一种方式。子孙不忘根之源,年年焚香烧纸钱。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烧纸钱?我们流传千年的习俗竟然和一位女子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其中的答案。

民间传说

传说东汉蔡伦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后,这一技术由都城洛阳向其他地区传播,用纸的人越来越多,蔡伦因此获得收益名声大振。而蔡伦的哥哥蔡莫看到弟弟如此成功,就和自己的妻子商议也学习造纸之法。但是蔡莫的造纸技术远远不如弟弟蔡伦,只学了几天造纸就急功近利地开办了造纸厂准备造纸。不过蔡莫勤勤恳恳造出一大仓库的纸,但纸张却又黄又薄,粗糙难用,根本卖不出去。蔡莫看着这满屋的废纸气的大发雷霆,而他的妻子也心中郁结,急火攻心一下子昏死了过去,任凭蔡莫怎么喊她都喊不醒。

几个时辰过去,蔡莫以为妻子已经去世了,只好把她放进棺材,在她的棺材旁哭的伤心欲绝。他看着这满屋糙纸只觉得后悔莫及,就把这些纸放在妻子的棺材前给烧了,边烧边向妻子忏悔说着想念妻子的话。这时,被烧着的纸冒出滚滚浓烟,邻居们看此情景以为是着火了都纷纷前来。

大家本来还在劝慰蔡莫,可棺材里面却突然发出声响,只听得蔡莫的妻子在棺材里不停的拍打还大喊大叫,邻居们看到这诡异的场景,吓得四处逃窜。蔡莫壮着胆子走近打开棺材的盖子,发现妻子好好的坐在他面前,连忙把妻子搀扶起来。众人见状便上前询问蔡莫的妻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谁知他的妻子却突然念起了诗来:“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

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她便向众人详细地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原来她确实是到了阴曹地府,但她恍惚间好像听到了丈夫在叫她,她便向小鬼请求放她回去。小鬼说放她可以但是得拿钱来,正巧这时蔡莫烧的大量的黄纸竟然被小鬼当作是“钱”给笑纳了。阎王爷因为收到了阳间送来的“钱”,便网开一面,放了蔡莫妻子一条生路。

蔡莫的妻子死而复生,大家都亲眼所见。虽然还有人听到这些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阎王爷收纸钱”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蔡莫因祸得福,造出来的纸竟然比他弟弟造的纸还要受欢迎,被吸引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因此蔡莫也一举成名赚的盆满钵满。

自那之后,烧纸的习俗开始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人们把这种粗糙的纸取名为“斗底纸”或者“升底纸”。每逢亲人离世,人们就会烧纸来缅怀亲人。

历史原因

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当时的人们对于亲人离世处理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将死去的亲人直接丢在荒山野岭,让路过的野兽虫蚁将其吃掉。《孟子》有言:“上世有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于壑。”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原始人中开始有了智慧,他们对于将死去的亲人抛于荒野的行为感到不忍心。于是人类早期的伦理观念初步形成,土葬的形式出现。

发展到先秦时期,由于讲究以礼入法,丧葬礼仪、祭祀礼仪的发展开始繁荣。“事死如事生”的说法让人们认为人死后只是换了一个世界生活,在那个世界仍然需要花钱。所以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身后事,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享受富贵的生活,开始盛行厚葬的习俗。在死者下葬时开始在墓穴中放置陪葬品,而且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陪葬品越来越奢侈,丧葬的规模也越来越高。

汉朝时,汉武帝开始推行以孝治国的方略,汉武帝把丧葬文化作为孝道的重要一部分,因此丧葬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陪葬品的规模极高,在当时社会,一个西汉封爵王侯级别的诸侯王,他的陵墓陪葬物品中就有10余吨的五铢钱,若在今天这个社会换算成黄金,这些钱币的价值就有50公斤黄金。

另一方面,汉朝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比如灵魂转世的观念、得道成仙的说法也推动了丧葬文化的发展,寻常百姓家在亲人过世以后也会安排一些奢华的陪葬品。

但汉朝后期民间开始出现盗墓风潮,衍生出了许多民间的盗墓组织,盗墓一度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一代枭雄曹操也设置过“摸金校尉”的官职,专司挖坟掘金。从那时起,皇家贵族们在修建陵墓时,都开始变得小心谨慎。不仅修的坚固隐蔽,而且开始减少陪葬品。比如汉文帝的陵墓就选在了灞河之滨、秦岭山下的霸陵,以山为陵,以石为棺。因此,在汉文帝改革丧礼,倡导薄葬的引领下,人们逐渐开始实行用纸钱代替奢华的陪葬品。

《封氏闻见记》中表明:纸是东汉蔡伦所造,但“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史记》中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魏晋时代出现的纸质“瘗钱”就是陪葬用的钱,当时为了躲避盗墓者,人们将陪葬用的的金银改成仿制品,用铜、锡、铅、陶、泥等材质仿制放入墓穴中,可即便如此盗墓贼仍然猖獗。宋朝朱翌《猗觉寮杂记》中就曾有记载:“汉晋人葬多瘗钱,往遭发掘之祸!”

纸质瘗钱逐渐发展到南齐,由当时的东昏侯即齐废帝萧宝卷改造。宋朝洪兴祖《杜诗辨证》有言:“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至唐代开元时,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瘗钱形制已经开始走向法制化,定型为祭祀祈福时所专用钱币,而以纸寓钱的葬俗普遍用于朝廷祠典中。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中则另有记载:是说纸钱的发展在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去世,在他出殡那天,人们用纸制作成金银财宝的形状进行焚化。纸钱的形状大似碗口,并在上面雕印文字,黄纸叫作“泉台上宝”,白纸称为“冥游亚宝”,这是有记载的金银纸钱形制的开始。而我们现在经常将纸钱剪成圆形的铜钱样式,在出殡告庙时的路上挥洒,也与这段历史有关。

我们现代社会,大多烧黄纸是因为在唐朝官僚唐临的《冥报录》的记载:“鬼所用物,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而撒白色的纸铜钱是因为在古代银子是白色的,所以推出了白色的纸钱。

从不同的史料记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烧纸钱祭祀的习俗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由来已久。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烧纸的文化习俗确为我们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习俗禁忌

烧纸钱也有规矩和禁忌,这里面的学问大有乾坤,我们不能够盲目的去烧。

首先是烧纸的时间,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气,在古代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一天我们要为已逝去的亲人烧纸扫墓,进行祭拜。

而烧纸的另一个重要时间是阴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我们中国人俗称“鬼节”。鬼节是传说在这一天地府通往现实世界的大门会打开,黄泉路上全是出来寻找亲人给他们送纸钱和食物的鬼魂。但总会有一些孤魂野鬼没有人给它们送东西,它们就会留在人间四处飘荡。

除此以外,烧纸的时间还有亲人死去的第七天,我们叫做头七,还有亲人死去的忌日和每年过年的前两天我们都要去烧纸钱祭拜他们,向他们表达思念。

其次,烧纸时的一些讲究,古时的俗语是说:“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前三后四”它的意思是清明节上坟不能当天去,要选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选择前三天,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清明节当天地府的路会很拥挤,而前三天阴间路上没有那么多人,去世的亲人能够快些收到冥币,路上行走也会更安全便捷。清明节后四天也可以烧纸,是为了方便那些出远门或者路上遇到事情耽误的人,阎王爷会在阴曹地府里给他们宽限通融几天,让那些没有及时赶回家的人也能给他们的亲人送纸钱。而且前三后四正好是七天,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而“左五右六”的意思是指早晨五六点钟。清明节早晨的五六点,正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这时鬼魂们敢出来活动。若过一两个小时太阳出来,阳气旺盛,鬼魂们便不敢在人间继续游荡了。

在烧纸时还要丢三根香,据说是在佛教中青烟古灯,人们认为香燃烧时的青烟可以引魂,或者沟通阴阳两个世界,在烧香之后,纸钱会更快地送到阴曹地府。

烧完纸后人们通常还会在坟头上用石头或土块压上一摞纸钱。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说可以让老祖宗在花光给他们烧的纸钱以后还有存款,二也是在向外人表明自己的家族有后代来延续香火。而且在夏天祭祀时,压单张或几张的纸用来换单衣,秋天祭拜时要压多张纸换棉衣。

最后在城市中如果我们没有面对祖坟,通常会选择在下午或天黑时的十字路口烧。因为这样四通八达,先人好过来。烧纸前先在烧纸的地面上画个圈,站在圈外面烧,这个圈不能圈死,要留一个缺口,对着家乡或坟头的方向,一般是在西北方,这样是方便过世的亲人来拿钱,也能防止过路的野鬼抢钱。

另外烧的时候,可以拨一点钱出来打发周围的小鬼,如果出现刮风就表明先人过来拿钱了。需要注意烧完的灰不能踩,也不能用水浇。烧纸时一定要严肃,不能嬉笑打闹,逝者为大要给逝者尊重。

现实意义

“生老病死,时至则行。”我们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那一天。

时代在飞速向前,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为亲人烧纸祭拜,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则传递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它既有文化的传承,更有浓厚的感情。不仅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更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传统当承行孝道,千秋万代颂先芬。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0 阅读:18

史陌白

简介:分享情感故事,新手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