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辛苦,终于等来了儿子贝奇的出生。
原以为接下来的生活都是幸福的,可是看到儿子贝奇耳朵上的“小孔”,却怎么都幸福都不起来。
长辈们都说:耳朵长“拴马桩”或者“小孔”,都是被老天厚爱的标记,这是有福气的标志。
可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君君来说,她知道“小孔”并非有福气,反而是没有福气的一种表现。
果然,在仔细询问了新生儿科的医生后被证实:耳朵上的“小孔”,在医学上被称作是耳前瘘管,是发育畸形的一种表现。
换句话说:在日后照顾儿子贝奇的过程中,要比别人多一些耐心。因为这个“小孔”就像定时炸弹一样,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炎、化脓,影响宝宝的健康。
耳朵上的“小孔”,到底是从何而来?
看到宝宝耳朵上的“小孔”,很多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何这个“灾难”偏偏降临到自家宝宝身上。
关于“小孔”的来历,其实有很多因素:
第一个:遗传
站在医学的角度来说,耳前瘘管属于遗传性缺陷的一种表现。
如果家族里有类似的情况,那宝宝耳朵有“小孔”的概率就会比较大。说不定,还可能出现两侧都有“小孔”的情况。
另外,有数据表明:男宝宝耳朵长“小孔”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女宝宝。
第二个:胚胎发育异常
抛开遗传的因素不讲,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发育异常。
准妈妈在怀孕的过程,如果胚胎发育异常,也可能会形成耳前瘘管的情况。而且,这种小问题在产检的过程中,很难被发现。
唯一能做的,就是整个孕期多注意防护、按时产检,以免意外出现。
了解了耳朵“小孔”的来历之后,接下来就想跟大家聊聊它的危险。
一些年轻的父母还好,在怀孕过程中有过相关的了解,对于耳前瘘管这个词语不陌生;可碰上一些思想陈旧的长辈,那真的是有理说不清。
这个在长辈眼中有福气的表现,后续的危害性真的很大。稍不注意,就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威胁,务必要重视起来。
大部分情况下,耳朵上的“小孔”都比较安静。可要是护理不当的时候,就会出现红肿、发炎、化脓的后果,而且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用手轻轻触碰,宝宝就会表现出严重的疼痛和抗拒行为,甚至还会大声地哭闹不止,因为发炎化脓地滋味实在不好受。
耳朵上的“小孔”,要精心护理
1、做好局部清洁
要说护理的关键之处,那肯定是做好局部的清洁工作。
不管平时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用温水轻轻擦拭宝宝的耳朵周围,确保避开“小孔”,千万不要把水流到“小孔”中。
擦拭的时候,动作务必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可以选择柔软的棉柔巾或者纱布,从耳朵外侧向内侧轻轻擦拭。
每次擦拭之后,都要用干净的面前轻轻吸干周围的水分,确保“小孔”周围干燥。对了,洗澡的时候更要注意,及时擦干水分。
2、防止挤压和抓挠
小月龄的宝宝还好,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可大月龄的宝宝,他们动手抓挠地能力,真的堪称一绝。
不知道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小孔”不太舒服,很多宝宝就会用手去触摸、挤压,甚至是抓挠耳朵上的“小孔”。
这里的皮肤比较脆弱,一旦挤压或抓挠的话,就可能会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增加发炎化脓的概率。
担心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给宝宝带上一个小手套,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只要让宝宝忙碌起来,他们对耳朵的关注,自然就会减少。
3、增强免疫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护理方法,就是增强宝宝的免疫力,让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好。
哪怕是新手父母都知道:想让宝宝少生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免疫力。
怎么样才能增强免疫力呢?对于小宝宝来说,让他们每天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就能为免疫力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尤其是添加辅食之后,一定要确保他们的营养均衡,多吃含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写在最后:科学带娃,正视每一个可能存在危险的细节,是每个新手父母都要学会的事情。关于耳朵上的“小孔”,希望父母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日常一定要做好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