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可聪明了,能背诵上百首的古诗词呢。”
“我家孩子也一样,别看只有四五岁,但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会。”
“要说我家孩子,那才是真的聪明,从小就脑袋瓜就比别人反应快。”
父母只要聊到孩子,话匣子总是关不住,尤其是在聪明与否的问题上。
在每个父母看来,自家孩子都是聪明的,也经常会因为他们的聪明表现而感到欣慰,甚至引以为傲。
可父母真的了解“聪明”吗?很多看似聪明的性格特质,实则可能隐藏着阻碍孩子未来发展的隐患。
这两种看似“聪明”的行为,父母要注意了
第一种:喜欢耍小聪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耍小聪明走捷径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
在学校中,部分孩子为了快速完成作业,他们不认真思考解题思路,而是偷偷抄同学的答案;
在考试时,不想着提前复习巩固知识,而是投机取巧传小纸条、瞄周围同学的试卷,“抄”出高分;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找各种借口偷懒,编造各种理由只为了少干一点家务活。
从短期来看,孩子似乎轻松地完成了此次任务,甚至还获得了一些小利益。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都会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
可要从长久角度考虑,他们压根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基本一点都不扎实。面临更复杂的学习任务,或者生活挑战时,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温馨小建议: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耍小聪明、走捷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教育。
请务必要认真地告诉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取得的成果,才真正属于自己。
日常教育中,可以有意“指挥”孩子做事情,锻炼他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多让他们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明白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努力。
第二种:喜欢出风头
原则上说:积极表现自己没有错,可很多人分不清“表现”和“出风头”的界限。
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出风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老师才刚刚抛出问题,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压根不用思考。
表面看起来,孩子的学习态度还算不错,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可要是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那真的要让大家失望了,答案漏洞百出。
之所以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初衷只是为了炫耀自己,不放过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试问,这样的孩子他们真的是聪明吗?
这类孩子,他们只在意外界的认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表面功夫上。所有积极的样子,都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夸赞罢了。
长期只注重表面表现,会让孩子陷入虚荣的陷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积累知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能力会越来越差,面对竞争的时候,会不战而败。
温馨小建议:
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有表现欲说明他们性格开朗,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就会化缺点为优点。
告诉孩子:真正的优秀,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也不需要做给别人看,而是把真才实学都装到自己的脑袋里。
日常教育中,要鼓励孩子把注意力放到提升自我上面,多读书、多学习、多动手,让自己肚子里更有“墨水”。
养娃路上,要分得清“真聪明”和“假聪明”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分得清孩子的聪明是真是假,以免耽误了他们的成长。
“真聪明”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活跃,而且想法和做事有深度。
他们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局限于问题本身。就算是遇到难题,他们也会迎难而上地思考、探索,而不是轻易放弃。
而“假聪明”的孩子,凡事都浮于表面,只是看起来机灵。
他们可能记忆力不错,能快速背诵知识,但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无法灵活运用。要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习惯性找借口逃避,缺乏坚持和毅力。
父母要用心观察,通过日常的互动和学习表现,精准地分辨出孩子的聪明属性。
对于“真聪明”的孩子,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积累更多技能;面对“假聪明”的孩子,父母要有足够地耐心纠正,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
写在最后:老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千万别让孩子的那些小聪明,断送了他们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