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作为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大一统的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独特的审美观念多重作用下构建出汉代的色彩观。色彩作为墓室图像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汉墓壁画中色彩的使用差异体现着不同的地位、作用及内涵。
传统阴阳五行观念以及“五行”、“五色”与“五德”的对应,也是形成汉代色彩观的关键因素。色彩作为古代明尊卑、辨等级的重要依据,它的使用不仅是古代审美文化的反映,更是与多样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直接作用。
一、传统阴阳“五行”、“五色”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对于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概括性描述,是古代哲学家运用“阴”与“阳”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阴阳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现象进行宏观的思考,而后将这种思考模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相融合,同时极大的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与阴阳紧密相通的就是“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产生深远影响。而“五行”学说,提出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也提出了相生相克的说法。
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在传统色彩观当中,认为“五行”与“五色”、“五方”对应,即金对应白色指西方,土对应黄色指中间,木对青色指东方,水对应黒色指北方,火对应红色指南方。传统色彩融合五行观念之后,对色彩的内涵、秩序及使用场景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同时五行观念的盛行,也出现了不同属性的事物归纳于五行学说之中,譬如五时、五帝、五星、五季、五兽、五脏、五官、五味、五谷、五常等等,而对于色彩而言,自然形成了“五色”的概念。
《礼记》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三代礼制文化的发展促使了朝代颜色主宰论的产生。战国时期儒家学者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派,并将五行学说与政治关系相联系,试图用五行相克解释朝代的兴衰更替现象。因此,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为稳固统治集权,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依据,对“五色”中对应的色彩推崇、膜拜。
依据此形而上学的理论,夏朝以前主要崇尚黄色,五行中对应土德;夏朝时期依据木克土的理论,推崇青色;商朝时期以白色为尊,对应五行理论中的金德;周代施行火德,推崇红色;秦代以水德为准,推崇黑色。汉代前期仍秦代水德为标准,自武帝之后开始正式施行以黄色为朝代主宰色,但光武帝迁都后更改国色为红色。
正朔的更替并非完全割裂开的,由于色彩的差异性在汉代也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观,使原本并无差异的色彩有了明确的高低贵贱之分。据此可知“五色”与“五行”、“五德”在汉代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在汉代文献记载中,除了“五德”服色论外还有关于“五时”服色的记载。
以《后汉书·舆服志》为依本,汉代对命妇服饰的色彩、装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服饰穿着场合,将命妇的服饰分为祭祀用的谒庙服和亲蚕服,以及婚嫁穿的婚礼服,谒庙服服饰色彩等级由高到低为:绀上皂下、纯缥上下、皂絹上下。亲蚕服色彩等级制度:青上缥下、纯缥上下、缥绢上下。带绶色彩等级制度:黄赤绶、赤绶、紫绶。
二、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汉代墓室壁画色彩丰富的内在含义与诸多文化因素。而在两京地区的汉墓壁画呈现出丰富的实例,为明晰壁画中人物服饰色彩的特点、演变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古代将色彩依照尊卑大致分为正色和间色两大类。正色与间色之分成为古代区分贵贱等级,辨别人物身份的重要依据。根据前文对“阴阳五行”中相对应的“五色”进行探讨,服饰中的“五色”,即黄、青、白、赤、黑为“正色”,利用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
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统治阶级的礼制观念投射到服饰当中,表现为“衣正色,裳间色”的特点,服饰色彩的伦理观进一步被放大,在重大礼仪场合当中人物服色为“正色”,平民百姓的服饰为常见的“间色”。因此,在壁画资料当中人物服饰也深受当时审美意识的影响。
在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墓壁画女性服饰色彩研究中,有学者对壁画墓中人物服饰的色彩进行了统计。壁画中除漫漶不清的图像之外,其余可以辨别服色的有85人,且女性为26人,女性上衣以青色为主色调,占38%,穿浅灰色上衣为6人,占23%,穿黄色上衣者5人,为19%,穿红色上衣者为4人,占15%。
在欣赏乐舞表演的画面中,人物均着灰白和青色深衣,服饰装饰较少。在色彩搭配上,灰白色深衣搭配红色边饰,青色深衣则搭配黑色边饰,服饰整体色彩对比明显,同时身着正色的人物形象在整体画面中占主导地位,而身着间色的人物在次要位置,画面布局平衡统一。可见这一时期,女性身份地位相对较高的服饰色彩主要为青、红等正色。
此外,汉代受儒家色彩观的影响,强调服饰色彩当中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礼”的价值为服饰色彩宗旨。在儒家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服饰色彩的运用也伴随着严格的等级区分,服饰色彩的位次、表达含义要遵循礼制章法。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恶紫之夺朱”的观点,强调红色的等级地位相对较高。红色又作为“五色”文化之一,同时在楚汉文化融合、统治阶层的偏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提升了红色在汉代服饰中的地位。服饰为正色的人身份相对较高,在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服饰色彩的运用是等级功用的体现。
西汉时期出土的墓室壁画整体色彩浓艳,构图饱满,壁画内容浓墨重彩的绘制出人物骑马出行、狩猎、乐舞等生活图景,极富动感。洛阳市烧沟村61号墓室后墙南段刻画了一幅执戟持剑图,图中的女性穿紫色深衣,深衣底下套白色合裆裤,脚穿黑色鞋履,人物服饰中紫色开始占有部分比重。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强调礼文化在统治当中的重要性,因此着力推动了礼制文化的变革,倡导“尊儒复礼”的思想,墓室壁画中人物服饰尚“红”的现象更为普遍。除红色外,这一时期紫色在壁画女性服饰当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与红色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体现出服饰色彩之间微妙、细腻的变化。
新莽时期的壁画题材开始出现地主庄园生活图景,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宴饮、庖厨等从事劳作的情景。其中在六博宴饮图中,左下两女性正在猜拳行令,均着紫色衣,红缘边饰。由于统治者对紫色的偏爱,提高了紫色在服饰色彩中的地位,身着紫色服饰成为人物身份尊贵的象征。
画面中上方描绘了四位女性人物,左起第一位女性身着红色深衣,在深衣上饰有象征尊贵的紫色缘饰,左二的侍女身着的袍服上也有少量紫色装饰。在偃师辛村壁画墓中人物服饰色彩艳丽,以紫色最为突出,占据墓室壁画中人物服饰色彩的二分之一,其次以红色居多。可见这一时期,紫色在贵族女子服饰中受到追捧,红色仍为主流色彩。
三、阴和阳的平衡,色与彩的搭配
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依照等级色彩要求,形成了各个阶层之间多样化的服饰风尚,这是独特的汉代服饰色彩制度。贵族服饰崇尚华贵艳丽的色彩,而民间服饰色彩除了遵照统治阶级制定的要求外,同时也在色彩搭配上呈现出强烈、活泼、夸张的审美意象。
新莽时期的汉墓壁画中,人物服饰崇尚绚烂华丽的色彩美感,在注重表现色彩纯度和明度对比的同时,也强调大面积的运用纯色作为服饰色彩的基调。除此之外,为了服饰色彩搭配的统一、和谐,在人物服饰中还尝试加入不同色系之间的碰撞,同时合理运用服装中冷暖色调的平衡、主次位置上的安排以及面积大小的处理使服饰色调生动和谐。
现实生活开始大量充斥于墓室壁画是在东汉时期,墓室壁画当中多出现人物日常生活的图景,服饰色彩搭配上也向世俗化转变。洛阳新安铁塔山汉墓壁画中,墓主人端坐于壁画正中央,左侧女性身着青色深衣,服饰边缘着黑色缘边。这一时期红色多见于人物服饰当中,可见红色在东汉时仍为主要装饰色彩,服饰色彩对比明显。
洛阳唐宫玻璃厂出土的东壁汉墓壁画中,墓主人夫妇服饰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主体。男墓主着黑色冠帽,通身红袍,衣领与袖口部位的衣缘以黑绿色装饰;女墓主则头挽高髻,身着红色绣花长袍,以朱红色额带作为造型点睛之笔,并在额带上插有红色饰品,状若云霞。
北壁墓室壁画中同样可作为参考依据,端坐在左侧位置的是墓室女主人身着白色袍服,头挽高髻并在额前饰有红色团巾。侍女紧随主人其后,站立一侧,身着素色袍服,头挽高髻。东汉时期女性人物的地位除服色区分外,另有大量的饰品与服装相呼应,而地位相对较低的女性多着素色服饰,整体装扮较为简单。
汉代初期独尊儒家思想,而在东汉时期随着道教的成熟和发展,道教思想也不断壮大,从而影响深远。老子提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玄”是指黒色。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色彩的内容开始向哲学的角度扩展。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壁画中场景恢弘壮丽,涉及人物众多,并且服饰造型精彩纷呈。壁画中主要描绘了迎宾图,欣赏乐舞图、出行图、宴饮百戏图等场景,其中以打虎亭汉墓壁画宴饮百戏图最具代表性,保存了大量的女性图像资料。
墓室壁画中贵族男性身着一体式袍服,贵族女性主要着分体式上衣下裳,且画面中男女性的服色以红色、黑色为主色调。壁画中贵族女性服饰上衣的色彩搭配有黑缘红衣、红缘白衣、褐缘红衣等。裙子呈现出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等色调,同时裙身上饰有红白、褐色等条带状纹样。女性身上的帔帛为青色、黃色、黑色、蓝色、粉色等。
侍女作为墓室壁画中另一重要人物形象,均身着交领右衽,上衣下裙,为了便于劳作在裙内着红裤黑鞋,也有部分侍女身披斗篷装饰。乐舞伎在宴饮图中多为红黑色上衣,红白色裙身,着黑鞋或红色长筒靴。东汉时期墓室壁画当中人物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贵族人物服饰以红黑色搭配为主,另有大量的间色做为服饰搭配的一部分,营造鲜明的视觉对比。
结语
汉代服饰色彩等级讲究相生相克,形成了汉代服饰色彩观的雏形。而后根据“五德”服色论,提出汉代以“土德”为主,同时服饰色彩要顺应“五时”,形成了汉代独特的色彩观。汉代对命妇服饰制订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等级依据色彩排列。
从两京地区汉墓壁画中的服饰资料来看,服饰在尊崇服色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受楚文化及儒道两家文化的影响,崇尚红色。汉墓壁画中以正色和间色区分墓室中人物身份的尊卑,正式场合当中女性人物服饰多为正色,排斥间色。
结合了儒学思想的精髓,颇具审美的汉朝人民在服饰搭配上强调冷暖色彩的对比,颜色明快,营造了鲜艳、浓烈的气氛,后期的壁画中显示服饰色彩中,紫色的地位在女性服饰中也不断提高,成为象征尊贵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