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时蒋介石退守台湾,曾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言:
1925年10月的一天,在惠州罗浮山酥醪观,一人和观内道长促膝长谈一整夜,第二日,道长递给他一只签,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8字箴言:
“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而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当初蒋介石兵败退守台湾,将台湾作为庇护地,牵制共产党,拉拢美国。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有人力谏毛主席强夺台湾,如果当时没有发生意外,或许台湾早就提前解放。
既然如此,提此建议的人是谁?最后又是因何原因,导致一计划没有被实施。
而蒋介石难道真就听信道长言语,才果断选择退守台湾吗?
殊不知这中间,其实另有他人。
蒋介石背后高人说起蒋介石背后这一高人,或许很多人有些陌生,但他在历史地理领域却是位有着极高成就的一号人物。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的张其昀。
或许很多人会说,既然是位搞学术的学者,又是如何说服蒋介石。在撤离路线上,他又有何锦囊妙计?
这一切,都源于他独特的传奇经历。
年轻时,张其昀考入当时南方第一学府——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在那个名师荟萃的福地,他结识了许多学界大师,随后,张其昀拜入著名地学大师竺可桢门下,老师的教诲让他受益匪浅。
1923年毕业后,他就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并开始从事大量教材编辑的工作。
诸如当时的《高中物理》《高中英语》《高中地理》这三大全国通用的教材。
随后,他发表《历史地理学》一文,此文章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随之而来的,是奠定了张其昀在历史地理领域坚不可摧的地位。
后来,张其昀受竺可桢推荐,出任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与诸多知名专家、著名学者共事,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1941年,他当选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等。
张其昀已经卓有成就,但他又是怎么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并一举推出撤往台湾的建议呢?其中,还离不开一个人。
张其昀当初刚入商务印书馆,正逢陈布雷担任《商报》主编,二人开始互相接触。
起初两人只是工作上的简单交接,直到一次陈布雷要发表一篇地域相关的文章,却迟迟找不到相关资料,这让他非常焦虑。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那人就是张其昀。
他不但解答了陈布雷在资料上的疑惑,还针对他这篇文章,谈了自己独到且深入的见解。
这可让混迹报界数十年的陈布雷眼前一亮,他顿感自己捡到宝贝,二人也在交谈共事中结下深厚情谊。
1927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后担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成为蒋介石的智囊。
国民党内部本就矛盾尖锐,北伐战争后,左右两派更是分化严重,随之而来,中原大战爆发。
汪精卫联合地方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蓄意挑衅蒋介石最高权威,双方在中原地区展开激烈战斗。
尽管最后蒋介石取得胜利,而败敌也都退回自己割据的领地,但针对要不要趁着士气正旺,乘胜追击,蒋介石始终拿不定主意。
常言战场“穷寇莫追“,但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将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就在蒋介石摇摆不定时,陈布雷把张其昀推荐给他,说此人会对他有所帮助。
张其昀进入办公室后,就对蒋介石开始讲解其中的利弊,并详细说明广西、山西等省份地形。
他表明,这些区域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稍有不慎,不但会使军队损失惨重,还有可能会使己方陷入被动。
综合来说,追敌风险太大。更何况,蒋介石也并非真得想把李宗仁等赶尽杀绝,听罢张其昀的建议,便放弃自己追杀的念头。
与此同时,蒋介石收拾完各路军阀后,紧接着就调转枪头,准备围剿共产党,恰巧我党活动的主要地域又在江西、湘鄂西、鄂豫皖等地貌多样、地势复杂的地带。
因此,蒋介石亟需一位精通地理的谋士,参与自己的作战谋划,自然而然,张其昀被他留在身边。
张其昀对于蒋介石再一次起到巨大作用的,就是后来的撤进台湾。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最后收尾阶段,我党势如破竹,一路从平津打到南京。
陈布雷早在之前就劝蒋介石:
“罢兵弭战,同共产党举行谈判,早日结束内战,国民党或许还能半壁江山。”
但蒋介石并不甘心,妄图负隅顽抗,但战况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国民党大厦将倾,正呈倾颓之势。
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殆尽,虽然不愿承认,但蒋介石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是应尽快为自己筹划后路。
因此,在紧接着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党高层都在接二连三地召开会议,围绕的也都是应该退守到哪里的问题。
大部分内部中央军将领,都认为要撤到西南地区。
而以白崇禧为首的“原军阀”派系将领,则主张退往海南。
相比之下,蒋介石则是偏向于撤到西南地区这一方案,向蜀地进发。
原因是西南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更有长江、秦岭这样的天堑,形成天然屏障足以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再加上老蒋心有不甘,西南地区尚处大陆,可以养精蓄锐,为自己再度发起反攻做准备。
张其昀听后,一举推翻以上方案,并极力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他当即将自己的数条理由拍到桌上。
其一,台湾土地肥沃,天然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足以供应千万人的生存需求。
其二,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工业和交通基础,对于发展经济和军事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三,台湾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美国制约苏联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如果大陆对台湾发起进攻,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其四,虽然共产党陆军十分强悍,擅长陆地作战,但在海军和空军建设上却有着很大缺陷,凭借着台湾海峡的天然隔断,中共不敢擅自出兵。
其五,台湾自回归以来,就一直握在国民党手中,台湾群众有着特有的归属感,到那边后,便于对群众进行管理和控制。
其六,台湾相对封闭,不像海南地区有着琼崖纵队驻守,中共地下党活动极少。
加上时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祝绍周等人也支持迁台,蒋介石在摇摆不定后,最终决定撤往台湾。
而事实证明,至少对他来说,选择撤往台湾这一方案是正确的,虽然之后他在台湾苟且偷生20年,但终是保全自己。
毛泽东背后高人其实,就在张其昀力谏蒋介石退往台湾之时,也有一人看出国民党战败撤退路线的端倪,并特意写给毛主席一封长信,建议毛主席先收复台湾,否则后患无穷。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陆军大学校长杨杰。
作为国民党元老级别人物,杨杰出身滇军,参加过辛亥革命与护国战争。
并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成为蒋介石的高级参谋。在后来的新军阀混战中,他帮助蒋介石夺得中原大战的胜利。
他军事天赋极高,在日军陆军大学学习期间,杨杰广泛学习大量历史、地理、战术、战略等军事方面理论知识,自己的军事造诣得到飞速提升。
日本陆军大学曾让学员指挥海陆空军演习,杨杰当选统帅,并在指挥演习过程中成果斐然,演习结束后,获授日本天皇御赐军刀,足见这份殊荣的重量。
法国著名军事家约瑟夫·霞飞元帅评价他:
“此人将必成东亚杰出军事人才。”
但世上又岂会事事顺心,杨杰深受中山先生感召,积极拥护他的各项决策,诸如“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民主思想深入其内心。
北伐战争时,杨杰在与共产党将领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发现共产党员有着宏大理想与宽广胸襟,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但是,令杨杰万万没有想到是,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蒋介石,如今却把屠刀对准自己人。
当初那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初心早已荡然无存,只剩无尽的杀戮以及对日本法西斯的委曲求全。
抗日战争时期,杨杰大力宣传全民抗日思想,反对内战,可谓是明目张胆地给蒋介石使绊子,他的种种举动,开始激怒蒋介石。
曾经在日本志同道合的情谊在这一刻化为烟云,蒋介石开始疏远、架空杨杰,甚至还想蓄意报复。
但杨杰毕竟身为国民党元老,又曾经在多所军事院校任教,更是有着中国“军学泰斗”之称。
可以说,当时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曾受教于他。
蒋介石也因此,不敢把事做绝,时刻维持着自己看似“和善”的面孔。
在那个重视陆军轻视海军的时代,杨杰反倒高度重视海军建设,提出强调夺取制海权等一系列观点。
直到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渐呈下滑趋势。杨杰作为蒋介石的老部下,对他的动机自然非常熟悉。
他料到,蒋介石不会完全固执地死撑下去,一定会给自己想好退路。
于是乎,杨杰也开始钻研蒋介石最佳的撤退路线。
但这并不是为了给蒋介石谏言,而是要夺得先机,提醒解放军。
因为杨杰此时已看得极其透彻,共产党终会担当起领导中国的重任,这是历史的必然。
最终,杨杰写给毛主席长信中的内容,与蒋介石撤往台湾的决定如出一辙,他认为:
当今世界之争,本质上就是以苏联为代表的陆权和美国为代表的海权之间的斗争,而台湾作为东方世界最重要的海权据点。
中共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集中军事兵力,先拿下台湾,然后再消灭西南国民党残部,否则后患无穷。
毛主席收到信封后,彻夜难眠,思绪万千,还专门起草两份4A级绝密命令,并将这两份命令发给粟裕,主要就是关于海南岛和台湾岛的。
1949年10月,解放军发动金门岛战役,本来已经成功抢滩登陆,但最后3个满编团战士却全部牺牲在岛上。
原因就是我军海军实力不足,空军又没能提供足够的火力支持,导致后续援军难以上岛,无法提供及时的支援。
登岛战士寡不敌众,最终全体壮烈牺牲。
消息传出,坐镇攻台指挥所粟裕落下眼泪,毛主席更是亲笔致电:
“10月27日8时电悉。你们以3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3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
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须有绝对把握时,再行发起攻击……”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同时伴随着随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之解放军海军建设不完备等多方原因,收复台湾这件事被一拖再拖。
回过头来,蒋介石在得知是杨杰传信给共产党时,当即命毛人凤等人不惜一切暗杀杨杰,最终特务动调动大批杀手,在香港杀害了他。
结语由此说来,蒋介石当初,选择听从张其昀建议,退守台湾,才得以保全自身。
而面对自己的老战友,曾经志同道合的兄弟杨杰,却能不顾昔日情谊,残忍杀害。
其实,当时杨杰在躲避蒋介石的人追杀时,曾化名杨漱石乘飞机逃到香港,中共中央在得知消息时,也发电希望杨杰将军赴京洽谈。
但最终却没能及时制止悲剧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追赠杨杰将军为革命烈士,以表悼念。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