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陈赓,同为开国大将,两位如此传奇的人,不免常常被拿出来比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两人军事背景不同,作战风格迥异,很难争出个高低,但都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不可泯忘的心血。
但是,在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粟裕与陈赓的待遇却大相径庭。
粟裕与陈赓
作为“开国大将第一”的粟裕,却在1958年落难,逐渐淡出。
而陈赓在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粟裕与陈赓在之后境遇差得如此之大,正是因为粟裕的三大弱点。而他的短处,则都是陈赓的长处。
“军事天赋”觉醒较晚,与“元帅”失之交臂1926年,粟裕加入共青团,次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第三年就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而在1916年,13岁的陈赓就已经被编入湘军,此时只有9岁的粟裕还在上小学。
1922年,陈赓便入了党,后来更是成为“黄埔一期生”。
从这部分的经历来看,陈赓总是比粟裕“快”那么一两步。
在早期“军事天赋”的展现,陈赓也比粟裕优秀得多。
1925年,毕业之后的陈赓留校任职,也是难掩锋芒,担任“第二期入伍生连长”和“第三期入伍生副队长”,得到了许多嘉奖。
而在此时的粟裕还没入党呢。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陈赓担任营长,而此时的粟裕刚刚入党,参加起义时是陈赓的下属。
同年的会昌战役中,陈赓的左腿三处中弹,膝盖处的肌腱被打断,脚胫骨、腓骨也被击伤,受伤严重。
隔年,因为表现优秀,被周恩来选去做了特工工作。
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的三教九流里叱咤风云,混得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所到之处皆成兄弟。
他像一个淬了毒液的长矛,狠厉、迅速、机警,面对出任务不要命,每次出击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所有生命力奉献于特工事业。
但是,意外发生了。
顾顺章叛变,由于顾所知情报太多,他的叛变让党中央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陈赓协助周恩来处理完顾顺章的事情,明白上海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回到鄂豫皖根据地。
陈赓虽然做了那么久的特工,但是一回到军营,因为前些年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就直接担任第13师318团团长。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表现却一直平平无奇,丝毫看不出是未来要当“大将”的人。
直到1945年的天目山战役,粟裕犹如开窍一般,作战战术让敌军出其不意,以少胜多攻下天目山。
也是此次战役,毛泽东看到粟裕的军事天才,认为他有领军几十万的能力。
天目山战役
从此以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接踵而至,先后活擒李仙洲,击毙张灵甫,淮海战役之后更是成为无可争议的战神。
他那种从默默无名到一战成名的转变,就像是猛然劈开长空的惊雷,令人猝不及防,倍感震撼。
但是,无论后期战绩多么瞩目,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没有太过显眼的战绩,最终无缘“元帅”之列。
私下性格过于“老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放眼望去“十大元帅”,各个不仅军事成绩瞩目,性格也各不相同,十分有特色。
哪怕被称为“老实人”的聂荣臻元帅,虽然平时待人和善,但实际接手政务处理时,一贯雷厉风行、说一不二。
不管是军队整顿还是根据地的建设,都可以说是沉稳自信。
即使是“开国大将”中,每个人的个性也十分鲜明,哪怕是建国后战争次数减少,各大将在工作处理上也有自己的风格。
聂荣臻
唯独粟裕,在战场上用兵如神、无所不能,可一旦下了战场,在人际交往和政事处理上,就只剩一个“老实人”的名头了。
人生在世,尤其是像粟裕这样的大将军,遇到的人形形色色,与几位关系僵硬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粟裕却与彭德怀、聂荣臻等人的关系不和谐,因为在总参时工作理念常常有不同的地方,屡屡发生矛盾。
这与他日后被批判淡出军队有很大的关系。
粟裕说到底,他只有在战场上的时候才是他真正的自己。建国以后,在处理工作中,也一贯秉持着“打仗”的作风:
越级上报,出其不意。
这样的行事风格,在纪律严明的军队中,这种决策方式不仅不利于领导者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还可能破坏组织的秩序和纪律。
在军队中,组织和纪律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确保军队能够有序行动,有效完成任务。
而且,粟裕在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上,不会进行沟通处理问题,只会不断地隐忍、退让。
张爱萍看不下去粟裕总是自己默默掉眼泪,便商量着让他主动去找彭德怀说清楚。
但是粟裕依旧选择隐忍退让,对于与人交流沟通这种事,对于他来说比打仗难多了。
这种行事作风完全不像一个在战场上厮杀几十年的将军,在直来直往、就事论事的军队中,也完全不受待见。
反观陈赓,在黄埔军校毕业前夕,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的东征时,在蒋介石被困将要自尽之时,背着蒋介石跑了几里路,一下子成了蒋校长的救命恩人。
1932年,战场上负伤赴上海治疗,却不料在次年返回江苏前夕,落入了顾顺章的布置的陷阱。
宋庆龄听说以后,念于陈赓对蒋介石的救命之恩,发动各界人士,将他救了出来。
而后来与粟裕关系不和谐彭德怀,却非常喜欢陈赓。
陈赓还在湘军的时候,就与彭德怀相识。
得益于性格上的优势,陈赓自那以后一直与彭德怀联系密切,再加上性格大大咧咧,为人处世做得完美,深得彭老总欣赏。
陈赓甚至与毛主席的关系也亲近得不得了。
有一次在延安开会期间,主席讲话正在讲话,陈赓口渴难耐,竟端着茶缸跑到主席台上,端起主席面前的茶缸倒进自己的里面。
然后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末了还对跟主席开玩笑说:“太渴了,借口水喝。”
而粟裕太过拘谨,无论当初担任主席的警卫连长,还是后俩和彭总、聂帅在总参相处时,大体上就事论事,从没开过玩笑,私下也没有很多交流。
性格单一强硬,面对下属束手无策由上文已知,在解放战争前,粟裕的战绩一直不如陈赓。
但是,由于在革命的关键时期,陈赓因从事特工活动和后来受伤被俘,错过根据地的创建和领导革命军队的宝贵机会。
而粟裕在后期厚积薄发,战场上叱咤风云,屡战屡胜。因此在授衔时,粟裕是十大将之首。
但是,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粟裕与陈赓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粟裕对事不对人,这就导致他在处理问题上完全不顾及情面。
而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跟他的作战方式一样,出其不意,硬碰硬。
在解放军中,上级与部下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但粟裕用“作战”的方式对待下属,使得他与部下关系紧张。
在华川战役中,他多次让部下进行阻击战,引发了不满。
虽然最后战斗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但是因为阻击困难且收效有限,部队损失很大。
而陈赓,不仅跟上级关系好,也会指挥下级。
曾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历史位置极为显赫,军中猛将徐海东、许世友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陈赓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得到了中央红军的一致认可,连毛泽东都对他做出极高的评价:
“陈赓行,陈赓可以当军长!”
1937年,曾经的红四军骨干组建为129师。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而陈赓担任386旅的旅长。
能力过硬,底气十足,与部下关系好,开得起玩笑。
陈赓与李云龙
面对李云龙这样的“刺头”,也有足够的气势说出来“拧下李云龙脑袋当夜壶”这样的话。
而像跟下属这样“玩笑”,粟裕永远不会说,因为他张口就代表真的会这么做。
结语陈赓和粟裕都是开国大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所以并不能比较出个一二。
陈赓灵活,粟裕踏实;陈赓面对战争会特殊问题特殊分析,粟裕主打一个让敌方出其不意。
陈赓经历多见识丰富,粟裕“术业有专攻”在一个方面做到极致……
正是因为开国将领的百花齐放,才有现在新中国的国泰民安。
人无完人,粟裕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下了战场后人际关系不熟练导致后来逐渐淡出军队。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位开国将领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不能亵渎的英雄。
-END-
【文|如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