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家庭情绪模式,让你焕然一新做父母,有意识地去养育孩子

书研聊育儿 2022-05-08 21:24:05

你害怕冲突吗?

以前,我是极其害怕的。但凡与他人发生一点摩擦或者不愉快,就会觉得自己好差劲,然后难受半天。

等到有了孩子,只要一看到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我的心里瞬间就会升腾起一股怒火,再狠狠地喷向孩子。

我不知道那时的自己哪来那么大的怒火,像个疯子一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今天,直到又一次重读《家庭的觉醒》中的第三部分,我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地害怕冲突,满腹怒火了?

害怕冲突,只因习得了原生家庭中的情绪模式

回想自己的童年,在原生家庭中极其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我从来没有看到爸爸妈妈与他人发生过冲突,也从来没有看见过爸爸妈妈争吵,甚至连彼此红脸都没有。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很爱我,一家人很和谐。从小到大,我也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很幸福,觉得周围的一切都特别美好。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后来的经历与体悟告诉我,并不如此。

人生哪里会一帆风顺?生活也不会总是平静如水,酸甜苦辣咸,矛盾冲突吵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

当妈妈和婆媳、妯娌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妈妈会本能地选择退让。在妈妈的观念里,吃亏是福四个字是她应对所有冲突的“法宝”。

正是因为耳濡目染了爸爸妈妈长久以来的这种对待冲突的回避态度,在不自觉中也被我习得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家庭情绪模式,它具有代际传递效应。

当我成家有娃后,我也将这种情绪模式带到了自己的家庭中。

每次和老公发生矛盾,老公只要一大声,我就不敢说话,生怕自己一说话又把矛盾加深了。

每次和他人发生冲突,我不敢直面冲突,只会选择忍让,事后却又不停地自我攻击。

如此这般,最痛苦的只有我自己。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不听话,尤其是在和大儿子发生冲突后,儿子一暴怒,我立马又会回到与老公争吵的场景里,也是不敢再说话。

这种家庭情绪模式就像被我复制了一般,到哪都能粘贴上。这种复制粘贴式的情绪模式不仅破坏各种关系,更让自己痛苦不堪。

打破原有的家庭情绪模式,从寻找自己开始

山本耀司曾说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孩子,不是孩子的叛逆,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真正的自己。

《家庭的觉醒》一书的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说起自己的觉悟也是因为养育孩子。

此外,在我近几年的学习过程中,遇见的许许多多的人也是因为孩子而开始寻找自己的。

为什么寻找自己是如此重要?

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我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我慢慢看清了自己与老公孩子之间不停重复的负面的语言行为模式。

比如害怕冲突,喜欢忍让退避,不敢面对自己脆弱的内心等等,这一切都源自原生家庭的情绪模式。

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爸爸妈妈在面对外在与自我内在的冲突时,选择的都是压抑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而这样一种面对冲突的方式又深深影响了我。

在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应对方式上,有好几次我都发现自己简直和妈妈的应对模式一模一样。

有一句话说,最终,我们还是活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原本我们最讨厌父母那样管教我们,可最后,我们依然用着和父母一样的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责怪父母,真正的目的在于看到我们自己身上不好的旧模式,从而摒弃旧模式,发展出新的养育模式。

这既是为什么要寻找真正的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是发展新自我的核心路径。

正如沙法丽博士在《家庭的觉醒》一书里说的那样: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自我时,我们便觉醒了。觉醒会令我们意识到,保持真实是多么自由——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或他人认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看见自己,并愿意做自己时,我们就是真实的,真实的我们会无条件的支持和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到此,身为父母的我们,便已开始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了,成为了一位有意识的父母。

结语

有意识养育可以称之为最好的养育方式了,不盲目,不依照自我的本能,而是有目标、有同理、用一颗最真的心去养育孩子。

回望养育青春期孩子的那些年,与大儿子相爱相杀,最终再走出育儿困境,庆幸自己一直在学习与实践。

0 阅读:36

书研聊育儿

简介:聊聊读书育儿,聊聊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