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同理心的力量》:父母先要学会爱自己,而后才能给到孩子爱

书研聊育儿 2022-02-18 22:23:04

重读《同理心的力量》一书,缘于对“感受”和“需要”二词有了新的体悟。

自走上自我成长的道路以来,我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感受”和“需要”基于自己的重要性。

原来,修身要从回到感受开始。

原来,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原来,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修身要从回到感受开始

《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体会自己的感受时,你越能连接到自己的身体,就越能体会当下身体最真实的反应,也就越能听到内心的声音。一定要记得,感受就是身体的反应”。

旁听过一个个案,案主的妈妈因心脏病离世,她连最后一眼都还没来得及看,妈妈就已被拉到了殡仪馆。

为此,从母亲离世至今,案主每每想起仍多有遗憾,有爱有恨,不能够完全放下。

她觉得自己很像母亲,总处在情绪低落的状态,想改变这种状态,又突破不了,像是被什么束缚住了一样。

在听案主的陈述中,边听边觉得自己与案主有着很多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让她遗憾的是妈妈,而我遗憾的却是爸爸。

自从爸爸生病去世以后,我原本以为自己并不那么悲伤。可一离开爸妈家回到自己家,每每想起爸爸总会泪流满面。

每当这时,抱怨、自责和悔恨就会一块袭来,让我心痛不已。

如果不是旁听了这个个案,或许我会在对爸爸去世的遗憾中不断悲伤,累积悲伤而不自知。

个案中,老师用同理心、家排、能量疗愈和意象对话等手法帮助案主与去世的母亲和解与告别。

在最后老师帮助案主释放悲伤的环节,当案主的情绪流动和信念转化完成时,就在那一刻,我竟感受到了自己腹部的轻盈和清空。

这种感受太梦幻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可那感觉又是那么的真实。

原来,在我的身体里一直都藏有悲伤。这份对爸爸去世的悲伤不仅只在头脑和心的层面,更在我的身体上。

身心,身心,身和心是一起的,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连接,才是修身的第一步。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有言:

“我们每时每刻的感受都在提醒我们,关注我们此刻满足或未被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对非暴力沟通的学习越深入越发现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亲子、夫妻关系问题,

其实都源于一个人内心有着太多未被满足的需要,而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又都被忽视掉了。

正如《非暴力沟通》中所说:

“人们无论做与不做某件事,都是在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

举个例子:

我家先生从来都不爱管孩子。当大儿子叛逆时,我让他管管,他要么就给打一顿,要么就任由孩子爱干嘛干嘛。

在我这里,我想要的是先生能够和我一起重视孩子的教育,好好培养孩子。我的需要是孩子优秀,家庭和谐幸福。

可在先生那里,他虽然也希望孩子好,家庭幸福和谐,可他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真正的内在需要却是自己的轻松、自在。

当我和先生的这些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是轻松喜悦的。

反之,如果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则会生气、愤怒、抱怨和指责。

可以说,每个人的负面感受(情绪)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还是《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所言:

“当父母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时,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爱便开始流动”。

接我上面的例子。

当孩子叛逆时,我和先生都想要将他拉回来,用尽各种方法让他“变好”,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父母,也就不用担心孩子再也没有好的未来了。

我和先生内在一致的需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共同需要是孩子的未来。

可这个需要真的只有孩子才能满足我们吗?

并不是的。

满足我们的需要,其实有很多种策略,但无论哪种方式,最后都是落回到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想要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那么我能做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成长自己,连接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在一起,让自己变强大,变美好。

正如同理心教练董国臣说的那样:

“一个人回到自己的需要,意识到自己是自己需要的主人,别人不是自己需要的奴隶时,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真的是这样。

当我能够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只是先做好自己时,焦虑、烦躁等都靠边站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是安住于当下。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尤其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父母只有先学会爱自己,而后才能给到孩子爱

感受和需要紧密相连,一个主身一个主心。

我们常说身心合一,内外一致的状态才是生命的最好状态,说到底,我们首先要重视和修炼的就是对自己感受的连接、面对与认可,以及对自我需要的认同与满足。

归根结底就是爱自己。

中国NLP亲子关系首席培训导师刘文君在《唤醒半睡的自己》一书中说:

“爱自己是对自己负起生命的责任,个人的健康、情绪等所有生命状态都是自己的责任,我们不应假手于人。当我想要爱自己,想要寻找活在世界上的生命意义时,就要承担起我的责任,成为更大连接中的独特自己”。

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对自己的生命状态负责,活出最好的自己,这是身为父母,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凡事都有先后顺序,父母只有先学会爱自己,而后才能给到孩子爱。

结语:

感受和需要看似平凡无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或许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所以反倒是极易被忽视和不屑一顾的。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因为它是通往深度自我成长的桥梁,是爱的流露,是生命的绽放。

0 阅读:41

书研聊育儿

简介:聊聊读书育儿,聊聊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