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俄罗斯《消息报》罕见发声,称中美因台海爆发冲突的风险正急剧攀升,并警示中国“若缺乏充分战争准备,可能重蹈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覆辙”。这一警告恰逢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加速拉拢俄罗斯,美俄在沙特秘密会谈仅两周,普京便公开呼吁中美俄共同削减军费,地缘棋局暗流涌动。
俄媒援引兰德公司报告指出,台湾与乌克兰存在根本性差异:台湾孤悬海外、纵深有限,但周边涉及美日菲等多国军事存在。若解放军发动武力统一,美国可能联合盟友对中国实施“全面海上封锁”,切断80%能源进口通道,并动员日、印等国在东海、南海同步施压。
但与乌克兰不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和4亿产业工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数据称,中国战时可紧急转产30%的民用工厂用于军工,无人机产能可在3个月内提升至每月2万架。
然而,俄媒担忧这种“全民动员”可能引发国际反弹,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中国征调百万预备役和民间船只,却被美国卫星提前侦知,导致战略被动。
中俄240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背后,隐藏着莫斯科的深层忧虑。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占比超70%,而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占60%。
复旦美国研究中心报告指出,若台海冲突爆发,西方对华制裁将导致中俄贸易链断裂,俄罗斯将失去关键的工业品供应源。更让莫斯科不安的是,中国战时可能被迫寻求“陆权突围”,蒙古的稀土储量占全球16.8%,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油气田距中国边境仅2000公里,这些资源或成为中国的“应急选项”。
俄科学院院士谢尔盖·卢科宁坦言:“中国的工业潜力足以支撑一场高强度局部战争,但长期消耗可能动摇全球经济秩序。”这种担忧体现在普京近期行动中,其一边接受特朗普的“停火斡旋”,一边敦促中国“审慎权衡台海选项”。
1996年台海危机中,中国曾动员千万级民间力量,却因情报泄露导致战略失效。如今局势已截然不同:解放军火箭军列装2000余枚中程导弹,反介入区域拒止范围覆盖关岛;海军舰艇总吨位达240万吨,3个航母战斗群形成常态战备。
但美国的算计面临双重制约:其一,中国原油储备提升至90天用量,中吉乌铁路2024年通车后,陆路能源通道运力增加40%;其二,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介入台海分歧明显,其国安团队评估报告显示,若与中国开战,美国半导体产业将因失去中国市场而损失5400亿美元。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选择“多线落子”,在渤海湾建成全球最大海上民兵训练基地,30万艘渔船配备北斗导航和应急通信设备;同步推进《反分裂国家法》修订,明确“非和平手段”启动条件。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指出:“中国的策略是保持战略模糊,同时让对手清晰认知到动武的毁灭性代价。”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预言:“谁能在不引发核战争的前提下掌控危机升级节奏,谁就能赢得21世纪的大国竞争。”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博弈中,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定力,书写东方智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