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1890年2月2日—1978年3月27日),男,字劭西,出生于湖南湘潭,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1913年,黎锦熙在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历史教员时,毛泽东正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俩不但课堂有所接触,课外的交往更多,关系更深。在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黎锦熙已是北大教授,他还在经济上力所能及的对毛泽东于关照,比如请毛泽东到家里打牙祭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来往从没有中断。
黎锦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5年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1916年成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70年,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很广,对于语言学、文字学、词典学、语法学、修辞学、教育学、目录学、地理学、历史学、佛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
黎锦熙先生,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北京师大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国文系主任,曾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一生潜心研究,各种论著700余部(篇),主要著作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模范读本》《三十年来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新国语教学法》等。一生贡献给祖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他一生兢兢业业做学问,尤其在汉字音韵上有极高的造诣和建树。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黎锦熙先生在一个还未成书的,油印册子底稿上的部分修改和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