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雄是鬼?三妄为、六胡言、八疑点足以说明问题!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1-06 15:54:49

一直想不明白,对于袁崇焕的定性为何如此之难?

听其言观其行,袁督师绝对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充其量也就是明末官场上的一个懂得趋利避害的普通官员,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可能就是他胆大妄为的个性。

六胡言

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此为天启二年,袁崇焕刚调任兵部,单人独骑去关外查看地形后,回来的一番豪言。

当时正值辽东明军被耍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之时,朝野上下正对于是战是守争论的热火朝天,他这一番非常“有种”的发言,成功引起了天启的注意,立马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并拨二十万金,让其自由征兵。

不管袁崇焕此言的出发点如何,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但这依然是妄语,其一,他一介文人,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在众多名将大帅皆败死的情况下,他凭啥能“一人足守此”?凭三寸不烂之舌吗?其二,仅用几天时间在关外走马观花转了一小圈,就能对国家大事做出结论?这未免也太简单草率了些。

只能说,他动机不纯。

二、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此为天启六年,他反驳辽东经略高第在河西实行坚壁清野,撤退锦州之言。

当时,高第根据形势和情报判断,刚刚战胜蒙古的十三万后金军将来辽东河西抢粮,以转嫁战争亏损,所以做出了撤退前线人马粮食的指令。

但身为下官的袁崇焕却拒不执行。

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一生的荣耀,但对明军来说却得不偿失,虽然保住了宁远,却让后金军大肆攻略觉华岛,不但损失了猛将金冠,数万明军,还被掠走了无数百姓,更关键的是还让努尔哈赤摸索出了一套围敌打援的策略。

这难道就是他的“必无他虑”?

个人猜测,袁崇焕此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迎合朝中占多数的主战派,赢得军心民心(明朝虽弱,骨头还是很硬的);其二,是想用锦、右等地的粮草喂饱后金,换取其不进攻宁远。

他的目的也达到了。战后,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举朝欢喜,百姓称颂。而“怯战”的高第及杨麟免官,他在辽东再无制衡之人。

三、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

此为袁崇焕二次起复,在平台召对时说的话。

这显然是吹牛皮,以当时的实力对比,“平辽”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守住就不错了。

但崇祯却信了,如果换做天启绝对不可能轻信。

袁崇焕的目的有二:其一,故技重施,新帝登基必然想有所作为,大言必能抓住圣心,为自己提升创造机会;其二,坐地起价落地还钱,既然喊出了五年平辽的高目标,自然也需要相应的优厚条件,可惜崇祯根本没问。

但不久之后,当袁崇焕再次被召见时,就主动对完成五年规划提出了条件:一要户部保证钱粮;二要兵部保障武器;三要工部备足器械,四要吏部给他用人上的自主权。

可以说除了与辽东局势八竿子打不着的礼、刑二部,六部全力为袁督师服务。

对这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崇祯非但一一应允,还给了他“便宜行事之权”,但袁崇焕却暗中与后金通信,斩杀了毛文龙,一年之后,不仅没有“平”后金,后金反而“平”到了北京城。

所以有人说,崇祯是因为牛皮破了,恼羞成怒,才杀了袁崇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皇上赐尚方正为此也。

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时,为唬住毛的部下,说得假话。

事实上,崇祯对毛采取优容的态度,没有收回天启赐予他的尚方宝剑,毫无杀他的意思。

只能说,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变得肆无忌惮,不但敢假冒圣旨,还将杀毛的责任推给了皇帝。

五、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

此为后金开到北京门户蓟门关时,袁崇焕亲往堵截前,忽悠众将的一番话。

当时神京危急,众将纷纷请命救援,但袁崇焕非但不许,还把援兵撒了芝麻,分兵留守,各司其职,然后不顾自己前敌总指挥的身份亲自前去堵截。

这其实就是与部下争“救驾”之功。

但结果却是,后金军大摇大摆地越过了蓟州,直逼京师。

别人要救,不让,自己去救,去让敌人顺利通过防线,这样的总指挥,无怪乎会被世人认为是总奸细。

六、东人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

此为己巳事变中,袁崇焕劝崇祯议和的话。

这既是大话又是假话。

皇太极为了求和,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磨破了嘴皮,耍够了无赖,无奈北京不同意,他很郁闷。

河西这块肥肉,后金曾经吞到肚里,又吐了出来,弃而不要。朝鲜已经是几上之肉,后金却胜利大撤退。即便后来满清入关,多尔衮最初也没想过要当整个中原的皇帝。

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却说皇太极要来北京当皇帝,还亲自占卜过,鬼才相信!

他说这话的目的,其实就是危言耸听,让崇祯赶紧跟后金和谈,不要打了,这样自己“五年平辽”不切实际的口号也就过去了——是你崇祯不平,干我何事?

正是这句话,让他露出了狐狸尾巴——抗金是为了前途,促和是为了保命。

总之,袁崇焕的以上语录,听起来豪迈、堂皇、解气,实际根本经不起推敲。

三妄为

一、越级反映意见,完全不把上级放在眼里。

如果上级观点和他一致,他就听命,如果意见相左,他就拒绝执行。

王在晋主张建设山海重关,袁崇焕不同意,于是他直接上书内阁首辅,言辞激烈。高第判断后金要来抢粮,命令前线撤退,实行坚壁清野,袁崇焕拒不执行军令,还倒打一耙。

二、擅杀大将、蔑视武将。

杜应魁这样的小虾米自不必说,为了立威,杀之如杀狗,既不请示也不汇报;

满桂战功卓著,且品秩高于他,但得罪了袁崇焕,几乎无立锥之地,最后不得不远走大同。满桂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很可能也会死得很难看;

毛文龙虽有点桀骜不驯,但牵制后金的作用无人可替,他屡立微功,且有天启尚方宝剑、钦封的正一品左都督护身,袁崇焕也照杀不误。

三、对皇帝连忽悠带糊弄。

袁崇焕经常拿令箭当鸡毛,有时又会拔下一根鸡毛当令箭。

皇帝不让议和,他照议不误,两次与后金私下议和;

皇帝让支援朝鲜,他磨蹭,致使毛文龙损失惨惨重,使皇太极打服了朝鲜,解除了后顾之忧。

皇帝没让杀毛文龙,他就创造一个旨意杀之,在他眼里,圣旨就是一张纸,有用就是金科玉律,无用就是一张如厕都嫌割腚的废纸。

八疑点

己己事变中,袁崇焕的可疑行为达到了顶点:

一、没有对敌人后方采取行动。

后金征蒙古、朝鲜时,袁崇焕虽没有增援,但都在后金后方“骚扰”了一番。但等到己已事变时,连象征性的骚扰也免了,极不正常。当时袁崇焕手中有足兵,他还让众将分守各地,皇太极都突破了,还守个屁?他亲身救援,不会是想找不在场证明吧?

二、在北京外围行动诡谲,且反差巨大。

皇太极走的路线确实是绕过他的防区,从大古口、喜峰口一带入寇。

但是他遣散友军,一路尾随,致使后金军一路克捷,顺利开到北京城下,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如果说袁崇焕是忌惮对手实力强,怕打不过,所以采取“消耗”策略,那他在左安门两次击退后金攻势又怎么解释?

这仗打得也太容易了,从皇太极兵临城下到宣布撤退也就一个多月,差不多袁督师一到,敌军就屁滚尿流了。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崇祯信了;说对手很强,需要时间,崇祯也表示理解。但面对强敌,怎么还能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给收拾了,袁督师不会是想挟寇自重(议和)吧?

三、给朝廷施加压力。

袁崇焕在谨见皇帝时危言耸听,妄言皇太极此来要做皇帝,恫吓群臣,为签订城下之盟造势。

四、最能打的大将都被算计。

宁锦之战,袁崇焕玩命驱逐满桂;皇太极攻朝鲜,袁崇焕坐视毛文龙被围打;己已事变中,赵率教执行飞蛾扑火的命令被置于死地。

另外,后金方面的疑点也不少:

其一,后金进攻北京不符合其战略。

后金的目标为和平贸易,为此甚至多次向明朝求和。满清后来的几次攻入内地都没有围北京,只有这一次围北京,不正常。

其二,在北京外围行动盲目。

军事上未受重挫就退守南海子,袁崇焕派人放了几炮,又立即撤兵,撤退途中听到袁崇焕被下狱又杀了个回马枪。怎么看都觉得后金因袁崇焕而走,因其下狱而来向崇祯施压。

其三、每次大战都议和。

宁锦之战前,袁崇焕胁迫地方议和,未达成,战中,躲在宁远城不出;

朝鲜之战前,皇太极派方吉纳、温塔希两人送信给袁崇焕,表示要谈和,“誓诸天地,永归和好。……尔即以此言转奏尔皇帝”(出自满清官修史书《满文老档》);

己巳之变中更是遣散援兵纵敌长驱,并胁迫中央议和。

说袁崇焕“谋款诱敌”,绝对是说得过去的。

其四、满清为袁崇焕平反。

南明四帝是有足够时间为其平反的,哪怕袁督师有一点被平反的理由,他们为争取民心,稳定局势也会如此做。

但结果却是,满清为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用红夷炮击伤努尔哈赤的袁崇焕平反,岂非耐人寻味?

通过以上分析,袁崇焕是雄是鬼,一目了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