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依正史论,郭嘉和荀彧谁才是曹操帐下的第一谋士?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1-11 15:29:10

荀彧和郭嘉无疑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两位谋士,对于二者谁是“第一谋士”的争论从来没有断过,只不过由于演义的加成,世人更倾向于郭嘉,尤其是曹操在赤壁败还后说得那句——“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还有流传甚广的那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一下对比分析:

一、出谋划策方面

撇开演义小说,我们只根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官修史书记载——

荀彧出谋:

1、陶谦死后,曹操企图乘机先取徐州,后平吕布。荀彧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清除兖州异已势力,巩固兖州根据地。

当时吕布、张邈等人尚占据兖州一部分,对曹操来说倘若舍兖就徐,一旦吕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再说陶谦虽死,徐州未必易取。因为曹操为报父仇,曾在徐州大肆屠戮,曹军到后,肯定要“坚壁清野”、“人自为守”,即便打下徐州,也难以固守。

因此,荀彧建议分兵出击陈宫、吕布,拿下整个兖州,以求进退自如。最终曹操接受了建议,击走吕布,稳固了兖州根据地。

2、汉献帝被韩暹、杨奉控制回洛阳,曹操打算迎献帝到许都,很多人不同意,荀彧则坚定地支持,并对此做出了精辟分析,即“挟天子以令诸侯”。

3、建议曹操在几个远近不同的对手中,先击袁绍,拉拢韩遂、马超。

曹操虽然控制了献帝,但军事上仍处于劣势。当时,北有袁绍,南有袁术,东有吕布,西有张绣,关中还有马腾、韩遂,一个个虎视眈眈,新生的许都政权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对此,曹操亦忧心忡忡,甚至行为失常。

而这时只有荀彧对形势看得最为透彻。他把袁曹作了一番对比,指出袁绍虽貌似强大,但在四个方面都远逊曹操,即著名的“四胜论”,后又在官渡之战前驳斥了孔融的悲观论调,使曹操坚定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4、官渡之战后,曹操打算趁袁绍新败,抽空南击刘表,扩大地盘。荀彧却指出:袁绍刚被打败,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如今远涉江汉,倘若袁绍“收其余烬”,卷土重来,在背后乘虚而入,岂不前功尽弃?曹操纳之,于是北渡黄河,横扫二袁,又派钟繇、马腾追击高干、郭援,占领袁绍老巢邺城。

5、曹操领冀州牧后,有人建议恢复古九州制度,将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州、并州都划归冀州。曹操听后,甚觉有理,准备接受。但荀彧却分析:此举将使这些地方的一些观望势力“转相胁为非”,实际好处没有却扩大了敌对面,得不偿失。

他建议分清主次缓急,先平河北,修复洛阳,再以不向朝廷入贡为名问罪刘表,这样一来,那些徘徊观望势力看到主攻不是他们,自然会安下心来,臣服曹操。

在荀彧的启迪下,曹操又一次放弃了自己错误的主张,乘胜追击袁氏兄弟的残余势力,使他的统治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6、在讨伐刘表的问题上,荀彧建议: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于是曹操按其建议的路线南征,果然曹军一到,刘琮马上投降,刘表盘踞十几年的荆州,不费吹灰之力到手。

荀彧为曹操所作的决策,在统一北方的事业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如果没有他的协助,北方的统一将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一点曹操完全承认,他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或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出自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

郭嘉出谋:

1、献计擒灭吕布。

建安三年的下邳之战,曹操三攻吕布而不下,又乏军粮,失去了耐性,打算回军。郭嘉却劝曹操继续猛攻,“布气之未复,官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随后,又与荀攸一起向曹操献计决沂水、泗水灌城,终于破了下邳。水灌下邳,因地形而活用兵法,奏效速而巨,唯百姓枉死无数,惨矣!

2、郭嘉对曹操建议不可妄杀刘备,而生害贤之名,“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出于《魏书》)

刘备投曹操后,程昱劝曹操杀刘备,郭嘉却认为杀他一人而误了天下,不值得。

程昱选择直接杀了刘备一了百了,没有问题,但郭嘉的看法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二者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已。

3、官渡之战,袁强曹弱,许都一片惊慌,郭嘉对比袁曹二人,提出“十胜十败说”,后又与荀彧等人驳斥了孔融的失败论,坚定了曹操必胜的信心。

4、官渡之战,曹操曾担心孙策自后抄了自己的大本营许都,而孙策也有这样的打算。但郭嘉却独具慧眼,认为孙策虽“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但“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并断言:“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成功打消了曹操的疑虑,让其放开手脚专心对付袁绍。

5、官渡战后,郭嘉献计佯攻刘表,以此诱惑袁氏兄弟,使之自相残杀,而后迅速回军河北,收取渔人之利,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

6、袁尚、袁熙率领河北残众北走乌丸,曹操欲穷追以彻底剿除袁氏势力,消除南下的后顾之忧。但是,诸将担心大军北上,刘表会袭击许都,因而多有非议。郭嘉力排众议,指出刘表不过一坐谈客,打消了曹操的疑虑,大军遂出卢龙塞,破乌桓,灭蹋顿。袁氏兄弟失去了凭依,远投辽东公孙康。公孙康斩其首,将之献于许都。

对比二人的出谋划策,荀彧明显更侧重于战略规划方面,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而郭嘉的出谋则更多体现在对具体战役的谋划和对局势、人心的准确判断上。比如对孙策之死的神算,比如对二袁与公孙康之间人心的把握,这也是他能够收获众多粉丝的原因——“其智近妖”。

至于二者孰优孰劣,编者还是更倾向于荀彧一些,因为荀彧同样有着出色的战术决策,比如在曹操东征徐州时,张邈、陈宫在兖州叛乱,与吕布联合攻打曹操后方。荀彧临危不惧,迅速做出决策,一方面紧急调派夏侯惇前来救援,稳定了兖州的局势;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周边势力,为曹操回师争取了时间。只是后来荀彧专注于后方,郭嘉常随曹操身边,荀彧才退而让贤。

而郭嘉的战略眼光虽然也不弱,但并没有多少出奇之处,甚至是“拾人牙慧”,比如他最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当时同僚中也多有类似看法。荀彧说曹四者超过了袁,贾诩说曹“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郭嘉加以发展,后才提出了十胜十败。

郭嘉之论确实较之荀、贾之说更为周详,更为完备,但谥美之辞也更多,有凑数之嫌,比如郭嘉说曹操仁胜。曹操杀戮屠城如此之多,何来仁胜?

再者,郭嘉的一些谋划也失于稳重,比如他指出孙策做事刚愎自用,缺乏警惕性,确实有远见,但料其“必死于匹夫之手”,只能说是不幸而言中,如果孙策不是暴死,曹操确实有被抄后路之忧。再比如征讨乌丸时,郭嘉建议曹操轻兵急进,虽然最终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但这一策略明显存在很大风险。

二、其他贡献

人才举荐方面: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人才举荐大师”。他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陈群、杜袭等大量的优秀人才,甚至郭嘉能够入幕曹营也要归功于他的推荐。

政治影响方面:荀彧是曹营中至关重要的人物,政治影响力非常大。他在曹操集团中不仅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积极参与政治决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同时,他在士族中威望也很高,为曹操赢得了北方士族的支持。而郭嘉主要侧重于军事谋略,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

荀彧从二十九岁投奔曹操到五十岁死去,跟随曹操二十多年。而郭嘉从二十七岁经荀彧引荐给曹操到他三十八岁英年早逝,在曹操身边仅有十一二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两者对曹操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三、信任

即便没有反对曹操称公,荀彧受到的信任也远没有郭嘉来得多。

荀彧对曹操的忠诚是复杂的。前期,他积极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尽心尽力,然而,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曹操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开始有了篡汉自立的想法。荀彧对此坚决反对,他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最终,因受到猜忌,忧郁成病而亡(也有说是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而郭嘉对曹操则是绝对的忠诚。郭嘉身体素弱,不胜劳旅,荆州地处南方疫瘴之区,他常说:“吾往南方,则不生还”,但还是远征必从,不离曹操左右;郭嘉并非完人,有“负俗之讥”,但曹操一概不管,在军中与之“行同骑乘,坐同幄席”;郭嘉与曹操配合默契,曹操马践麦田,依法当斩,他竭力袒护:“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尊”,曹操乃割发代首,三军莫不凛然;郭嘉比曹操小了15岁,曹操拿他当子侄,将他视为自己的“奇佐”,甚至欲托以后事。

这份感情自然让曹操对他言听计从,这也使得郭嘉的计策显得事半功倍,即便有时说得神神叨叨。

汇总来说,荀彧和郭嘉都是曹操帐下的杰出谋士,荀彧在战略规划、人才举荐和政治影响力方面表现突出,而郭嘉在战术决策和对曹操的军事支持上更为出色。如果从综合能力和对曹操集团的长远发展来看,荀彧的贡献无疑更为重要;但如果从曹操对谋士的信任喜爱和在军事行动中的关键作用来看,郭嘉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荀彧更像是萧何、诸葛亮加强版,大至纵论时局,确定战略、战术,小至荐举人才,处理日常事务,都提出了更多有益的建议,而郭嘉则更像是张良、法正,作用相对单一。

个人更倾向于荀彧才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大家以为呢?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