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唯一活下来的儿子,07年离世享年84岁,晚年过得怎么样?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3 00:53:41

2007年,一个按照国家副总理规格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追悼的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一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翻译员。

毛岸青并不像为国捐躯的毛岸英一样为人熟知,更多只是作为一个翻译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的翻译员,共翻译出版过10多部著作,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勤勉和低调的品质应是继承了毛主席的家风。

1923年11月13日,毛岸青在湖南长沙出生。刚出生的毛岸青和家人一起,也曾有过一段美好温馨的幸福时光。只是,在那个环境混乱的年代,好景难长。1930年,毛岸青的生母杨开慧被反动派军阀残忍杀害。这一年,毛岸青只有7岁。

年幼就失去了母亲的毛家三兄弟,被寄养到了外婆家。不久,又被辗转送到了上海大同幼稚园,只是没想到,很快大同幼稚园就被解散。三兄弟居无定所,流落于上海街头。

毛岸英后来回忆那段凄惨生活说:“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过。”期间,三弟毛岸龙也因此下落不明,在逃亡路上终究没有活下来。毛岸青也因遭遇巡捕和警察围追堵截,头部受伤,从此留下后遗症。

1935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张学良得知了毛岸青兄弟的情况,亲自派人送毛岸青兄弟出国,并提供了10万法郎作为经费支持。虽几经波折,好在最终还是进入了苏联境内。本以为会有一段安稳求学的日子了,却不曾想受苏德战争的影响,毛岸青流落到了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每天只有三片面包和稀薄的菜汤充饥。

这时,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也来到了苏联,并不擅长做农活的贺子珍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学着开垦荒地种菜,变卖首饰,以求养活毛家兄弟和女儿李敏。

1938年,毛主席从苏联回国的人员处得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的照片,思念之情写于纸上,心中愧疚不已,却不能为小家而舍国之大家。

直到1947年,毛岸青回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还来得及与父亲见面,就被派往了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活动。毛主席深知毛岸青身体不好,依旧坚持送孩子去锻炼,这份父爱不可谓不深。

1949年春,毛岸青才终于在北平西郊香山见到了时隔多年的父亲——毛泽东。

毛岸青的一生,过得十分俭朴,即便建国后,也没有因为是毛主席的孩子而贪图享受。在毛岸青找对象这件事上,他也谨遵毛主席的嘱咐,对外说自己是个普通的俄语翻译员。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成婚。

后来,在毛岸青写给主席的信里,多次提到了他的脑子里有个“小家伙”,这个“小家伙”正是毛岸青流落上海时,头部受伤留下的后遗症。为此,毛主席也不得不再次将毛岸青送往苏联,只是,这次去是为了治病。

晚年的毛岸青,一直得到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待遇。在重病期间,也享受着国家副总理级的医疗待遇,病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救治。

2007年3月23日凌晨4点18分,毛岸青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临终前曾留言将自己和妈妈杨开慧葬在一起。毛岸青一生坎坷,年幼失去生母,多年与父亲相隔于异地,也许他一生都在怀念亲情,所以临终也希望能了此心愿。

2008年,毛岸青纪念馆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落成,纪念馆里不仅记录了毛岸青当年参加土改试点的伟大贡献,也记载了毛岸青艰难不易的童年和他后半生在平凡岗位上勤勉付出的杰出事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