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任毅因创作《知青之歌》被判死刑,许世友大怒:岂有此理

慧言说个史 2025-01-26 04:44:46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70年的一天,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在审阅江苏省死刑复核报告时,竟然发现了一件无比荒唐的事!

许世友眼前卷宗中显示,有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只因为创作了一首《知青之歌》,就被法院判处了死刑。

许世友性格火爆,对于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乱象已经不满。

但此时还是难以置信,竟然因为一首歌就要判人死刑,这不是草菅人命吗,还是在自己的辖区内发生的。

许世友当即将电话打给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十分生气的告诉他们,自己对这个判决不满意,让他们回去重新量刑。

那么,这首歌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最后案件是否重判了?

一、因歌获刑

1970年的正月,任毅一个人离开了南京的外婆家。

虽然在离别时身旁人都在劝说,你已经引火上身,还是避一避的好。

但任毅不愿意身上的麻烦牵扯到家人,选择一个人做事一个人扛,最后回到了江浦县的农村知青点。

得知任毅出现在农村以后,许多人都对任毅指指点点。

任毅全程没有任何慌张的表现,显然是对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已经知晓。

几天后,任毅被几名工作人员抓捕入狱。

在监狱的审讯过程中,工作人员让任毅自己交代清楚身上的罪行,任毅只能将《知青之歌》的创作前后一一讲出来。

据任毅所说,自己是1966年毕业的高中生。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就在两年后踏上了前往下乡插队的道路,来到了江浦县。

最开始的生活是相对忙碌和平静的,跟随知青队伍每日劳作。

可这种生活之外,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难免要寻找一些快乐,来打发闲散时光。

任毅因为从小学习音乐,并且掌握着几种乐器。

很快就成为了大家每天闲谈说乐中的中心人物,为大家表演一些歌唱节目。

最开始这些活动都没有什么,直到1969年的一个夜晚,有人向任毅提出建议。

以当时的知青下乡为艺术背景,创作一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

任毅对于这个提议欣然接受,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闲着没事就在本子上写下歌词,然后编谱。

最后写出了十分有感染力的歌曲,最开始任毅将这首属于知青的歌称作《我的家乡》。

后来因为传唱的人很多,被改名为了《南京知青之歌》。

这首歌可以说是道出了当时大部分下乡知青的内心感受,迷茫中带着对家乡的思念。

再加上歌曲整体是以深沉缓慢为主旋律,相对伤感,很容易引起共鸣。

好的作品是能打动人心的,任毅这首歌创作出来以后,身旁的朋友们都赞赏不已。

慢慢向着周边的知青群体火速扩散,最后就连偏远乡村的青年们也能哼唱几句。

在最开始,这首歌的传播并没有被盖上什么罪名。

真正让任毅万劫不复的一点,是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了《南京知青之歌》的俄语翻唱版本。

二、被判死刑

至于苏联广播电台为什么会播放任毅的这首歌,即使任毅自己也不清楚。

是出于对艺术的一种赞扬,还是带着什么政治意味的挑衅。

但任毅在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敏锐的意识到狂风暴雨将要席卷自己。

当时的中苏关系已经跌入冰点,这件事会被人无限放大,然后让自己引火烧身。

事情诚如任毅所料想的那样,在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过后,社会上很快刮起一阵大风,批判任毅这首歌是“反动歌曲”。

最后还引起了张春桥等人的注意,直接下令严查“黑歌”,并且对作曲者的动机进行详细审问。

这个时间正值春节,任毅正好跟随大批知青回乡探亲,他的家人在知道这件事以后紧张得不行。

因为任毅犯下的错误,很有可能引得一家人都要受到牵连。

家人将任毅安排在外婆家里静观其变,但任毅不愿意躲避这件事,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就决定自己前去自首。

任毅一个人来到南京娃娃桥监狱门口,告诉政府人员,自己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抓起来。

可当时的南京政府还没有收到如何处理任毅的决定,就告诉他先回去,等待组织的指示下来了再说。

任毅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知青点,最后在1970年2月中旬被捕入狱。

任毅在监狱中经历了几个月时间的审讯,写下了上百页的“交代”。

最后在1970年5月24日,任毅被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死刑,并且是立即执行。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任家人悲痛欲绝,但此时的任毅表现得相对平静。

因为在监狱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根据后来所回忆的内容,任毅说自己当时是不后悔的。

而按照当时的行政关系,即便南京军事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都已经批准死刑,还有最后一道程序,就是获得江苏省军事委员会的批准。

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是许世友,正好在工作过程中看到了这份死刑复核书。

许世友将军性格火烈,在战争时期就爱打抱不平,此时面对任毅的死刑判决,更是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

在他看来,因为一首歌就判一个知识青年死刑,实在是一件无比荒唐的事。

三、许世友的反对

尽管当时的社会情况相对复杂,许世友知道如果自己阻止这件事会面对一定压力,他依然没有后悔坚守原则。

许世友在看完卷宗之后,直接一通电话打给了案件的相关负责人,言辞尖锐的表达了心中不满,让他们重新量刑。

电话里的负责人面对许世友的愤怒,只能小心的讲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做出判决的依据。

许世友直接告诉他们,不管你们有什么借口和理由,这个判决都是要推翻重新考虑的,不能让一个无辜的青年因为荒谬的理由而失去生命。

作为一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军人,在许世友身上是有着强烈正义感和是非观的。

在他心里,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仅仅是为了表达知青群体们的内心情感。

在这种前提下,所谓的“反革命宣传”只是无意之举。

如果仅凭这一点就判处任毅死刑,是对法律公正性的践踏,也是对他革命理想的一种破坏。

最后在许世友将军的强势阻拦下,有关任毅的死刑判决被打了回去,江苏省革委会最后对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

改判通知在两个月以后再一次放到了许世友的案头,这一次不是死刑,而是十年有期徒刑。

许世友同意了这个最终判决,保住了任毅一命。

在监狱中重获新生的任毅对这件事大为感动,最后在同年七月被送往石佛寺农场服刑。

最后经过八年时间的改造后,任毅的案件迎来转机。

1978年,社会上在大量审批冤假错案,任毅决定为自己上诉,希望法律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因为任毅这个案件在当时影响很大,很快就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

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之后,政府认定任毅创作《知青之歌》没有反革命意图,原判存在错误。

最终在1979年1月,南京建邺区法院宣告任毅无罪。

任毅在这一年走出了牢狱,重获自由,可出狱的那一天,距离满九年刑期只差45天。

因为一首歌而入狱九年时间,任毅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并未觉得有什么后悔的。

并且相信法律始终是公正的,还了自己一个清白之身。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特殊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知青之歌》与作者任毅——《党史纵横》 2004年第11期32-32,共1页

2、许世友刀下留人——《党史天地》 2001年第9期47-47,共1页

3、《知青之歌》作者平反始末——《中国审判》 2009年第5期89-91,共3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