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侄子毛远耀,长相似主席,晚年享副部级待遇,活了101岁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10 02:47:50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离开家乡,追求理想时立下的铿锵誓言。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毛家的烈士们有很多都牺牲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后辈成长。

身为毛家的后辈之一,毛远耀就是在毛家长辈的激励之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些长辈之中,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堂叔毛泽东,而且,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仰慕的人。

毛泽东出生于清王朝统治时期,是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长大的,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毛顺生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期望他能继承家业,撑起整个家。可是,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存在的,父亲的想法并不能代表他的想法。从小便在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的他,并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他同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非常喜欢《水浒传》这样的故事,期望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毛泽东的这番想法不仅没有得到支持,还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斥责。像很多封建大家长一样,毛顺生希望儿子能够听从自己的安排。就这样,父子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哪怕毛泽东退学回家,也还是没有得到调和。

虽然不能继续去学校读书,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放弃学习,在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

读书之余,他总是在思索这样一些问题: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都是正确的吗?人们怎样才能摆脱现状,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很快,一些从朋友身边得来的包含进步主义思想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的这些疑惑,同时,他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开阔,外出闯荡的念头再次浮现在心头。

于是,毛泽东留下书信,离开家乡,开始了外出求学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更多进步主义思想,眼界也随之开阔。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之下,他参与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下定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毛泽东的这些事迹,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有所耳闻,也为他深感自豪。因此,在1927年,他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时候,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毛远耀就是其中之一。年仅13岁的他,可以说是听着堂叔的故事长大的,这次能够见到本人,他十分高兴。

看着堂叔用家乡话向乡亲们讲述着农民运动的意义,鼓舞大家行动起来,打破腐朽的旧世界,建立光明的新世界,毛元耀深感敬佩。尤其是堂叔在乡亲们面前讲述农民运动意义时的高大身影,更是让他铭记了一生。

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这段时间,毛远耀一直跟随在其身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毛泽东的耐心教导,开拓了他的眼界,激发了他心中的报国之志,希望能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由于年龄尚小,毛元耀的这番想法并没有立刻得到实施,一直到17岁那年,加入共产党后,才得以真正践行。

无论是在建国前,还是在建国后,毛远耀都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身份,尽心尽力的为党做事。特别是在衡阳任职期间,他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对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

当他退休时,相关部门给了副部级的待遇,退休后,他仍然十分低调的为党服务着,可能正是他的这份心态,让他成为了一名长寿老人,直到2013年享年101岁才逝世。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