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人生如鼠,他认为人要做就做“仓鼠”,莫作“厕鼠”。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8 09:00:03

【前言】厕所秽污,老鼠猥琐,在李斯看来却全然不是那样。为什么仓库中的老鼠体格硕大不惧人色?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形体瘦削遇人惊走?李斯陷入沉思。经过一番深刻的脑力劳动,他终于参悟其中的奥秘所在:人生如鼠,有没有出息,或是尊卑贵贱,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论,人要做就做“仓鼠”,莫作“厕鼠”。

李斯生活的时代,战国的历史已接近了尾声,秦国一统天下成了大势所趋。李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楚国的一名小吏,西入秦国成了秦相国吕不韦的幕僚,后又伺机一跃成为秦王赢政的客卿,最终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的相国。

纵观李斯一生,毁誉参半。

他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秦朝的昙花一现他也难脱干系;他为后世留下了精妙的小篆书法,也为后世伏下了诸多隐患,最终造成了中华民族十五世纪以降的衰落。

回瞻李斯的生命轨迹,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曾经的不可一世,终究难以抵消临死前“东门黄犬”的遗憾。

究其因由,司马迁归结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

也许李斯有他的不得已,恰恰是这样的不得已使李斯不能成为和周公、召公一样的贤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才能卓越的人往往语出惊人,哪怕是面对厕所和老鼠这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厕所秽污,老鼠猥琐,在李斯看来却全然不是那样。为什么仓库中的老鼠体格硕大不惧人色?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形体瘦削遇人惊走?李斯陷入沉思。

经过一番深刻的脑力劳动,李斯终于参悟其中的奥秘所在:人生如鼠,有没有出息,或是尊卑贵贱,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论,人要做就做“仓鼠”,莫作“厕鼠”。

其实,老鼠天生是一样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结局却天壤之别,为什么呢?

李斯认为关键就在于彼此的遭遇不同。选择粮仓作为依附对象的老鼠,肯定吃粮食,故体格强健,再加上仓库管理员工作不认真,对老鼠的偷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存在恐惧的问题。

而选择厕所作为依附对象的老鼠的遭遇就与前者大相径庭了。厕所是私地,老鼠身处其中,食臊啖臭,营养不良,又偷窥人类隐私,遭到喊打而惊走是很正常的。

出生于楚国上蔡的李斯清醒地意识到了仓鼠和厕鼠的区别,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仓鼠和厕鼠的不同遭遇启迪了李斯的早年人生。

李斯是这样的人,无论他做的官是多么的小,也无论他的遭际多么的无聊,发生在身边的事总能引起他的思考。也许这就是能人和凡人的区别。能人总是能看到凡人眼里看不到的东西。

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人总是对身边的世界非常敏感,一个在寻常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他们看来里面就可能隐藏着深奥的道理——即使再简单不过的事,也可能是生活哲学的体现,应该归纳和总结出来,作为人生的指导。

李斯总结的这套老鼠哲学,对他未来的人生追求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说,李斯离开楚国,西入秦国,后来做了始皇帝的丞相,以至最终被腰斩于咸阳市,都和其所信奉的老鼠哲学关系甚深。

荀子

李斯离开楚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学说源于儒家思想,但他的观点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调尚贤使能,反对世官世禄。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非常实用,所谓显学,此之谓也。韩非和李斯都成了荀子的弟子,可见荀子的学说影响甚广。

学成以后,李斯审时度势,认为当时除秦国外其余六国都软弱无能,无法满足他建功立业、成为人上人的欲望,准备去投奔西方的秦国。

李斯入秦而不去他国,显示出来他的高超的战略眼光。战国末年,六国势衰,秦国独强。各国有识之士纷纷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蓝图而奔走入秦。这些来自外国的贤士能人在秦国被尊为“客卿”,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远非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所得到的境遇所能比拟的。

李斯在离开老师荀子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番颇有意思的话:“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可放过。如今天下纷争,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时候。现在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百姓和像我这样的人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谋划博取功名,这就像鸟儿和鹿对肉食不感兴趣一样不可理喻!人是一定要力争出头的,所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潦倒。长时间过穷困贫贱的生活,不慕红尘,耻于言利,自甘平淡无为,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愿望。所以我准备到西方去游说秦王。”

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也正是这种功利心催动李斯继续前进,为了圆他的出人头地、摆脱穷困境遇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去秦国的道路。

李斯到秦国以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赢政继位。

李斯先在相国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后来吕不韦觉得李斯是个有才干的人,就任命李斯为郎(郎是国王的侍卫。)。

李斯于是得到了向秦王献策的机会。李斯对秦王赢政说:“一味等待的人,会坐失良机。要想建立伟大的功业,就在于抓住时机,敢于下手。"

为什么秦穆公时所建立的霸业并没有东向吞并六国之地呢?因为当时的诸侯国还很多,周王室的声望还不是很衰落,所以春秋五霸轮流坐庄,还没忘记打出尊奉周室的幌子;自从秦孝公以来,周王室日益卑贱衰微,诸侯相互兼并。秦国凭借优势奴役函谷关以东的六国,屈指算来已然六代了。

现在的诸侯服从秦国,就好像郡县隶属中央一样。凭借秦国的强盛,大王的英明,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足以消灭六国,实现天下的一统。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如果这个机会懈怠了,没有抓住抓好,诸侯就会再度强天下了。”

国家强盛,相互缔结合纵的盟约,到那时候,大王纵使有黄帝的才干,也不能统一。李斯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秦王,博得了秦王对他的另眼相看。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任命李斯为长史,不久又拜李斯为客卿。

到此,李斯完成了对自己那番“老鼠哲学”的完美阐释。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社会地位和环境是具有可塑性的,这种后天的塑造对人生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

仓鼠和厕鼠生来俱是鼠,这是本质上的相同。而一个生在厕所,一个生在粮仓,这就是社会地位和环境的不同,人生和命运也因此不同。

但这其中有个变数,就像一个函数一样,既有常量也有变量,变量的改变会引起函数发生质的变化。

变数在人心里,谁有能力把握和控制,谁就能完成对命运的后天塑造。

抵制逐客令

李斯不久就做了秦王的长史,建议秦王派遣谋士携带重金去游说诸侯,罗致人心。诸侯名士有爱财的,就用重金贿赂,让他们为秦国谋事,不接受贿赂的,就派刺客去结果其性命,扫清统一道路上的障碍。这个计划成功了,再派良将紧随其后攻城略地,统一就在望了。

嬴政大喜,认为这个计划无疑使自己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如虎添翼,更加万无一失。

李斯的计策可谓毒也。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总是甘愿为钱财而冒险,就像鸟儿甘愿为食而身陷牢笼一样。这就是这些人被怀有更高志向的敌人所利用的本质原因。

秦王和李斯就是这样怀有更高志向的人。他们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六国内部离心离德,君臣不睦,互相攻评,面临外难的时候,彼此推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卖国家。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所以千多年后的苏淘在《六国论》中痛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些险恶的赂秦者就是李斯的计划的牺牲品。

六国也有自救的志士,像燕国太子丹,深感国之将亡的切肤之痛,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图穷匕见,秦王有惊无险,荆轲却血溅秦廷。

这个让人痛心的结局不但无助于挽救燕国的危亡,反而加速了它的毁灭。因为此举让秦王感到六国之人不可相信,要铲平六国之地,建立一个效忠于自己的大一统的国家。

刺秦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率很高,虽然秦王心存芥蒂,但对六国前来归附的能人贤士还是爱戴有加,并不防备怀疑。

像李斯这样一个从楚国而来的有才干的人,秦王还是给予了重视和重用。李斯曾因一席话得到了秦王赢政的赏识,秦王决定要重用他,偏偏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秦王大为惊恐的间谍事件。

韩国恐怕被秦国灭掉,就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牵制秦的东进。

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联想到六国贵族亡我之心不死,几次刺客偷袭,险些丧命,今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些六国的宾客,让秦王既爱且恨。

秦王最后还是听从了群臣的建议,颁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一看大事不妙,自己苦心经营的“仓鼠之境”将有被毁灭的危险,如此自己过去的努力和奋斗不就成了东逝之水了吗?

不行,李斯合计着不仅不能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还要借此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

李斯画像

于是,一篇震烁千古的雄文《谏逐客书》诞生了。

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是指此而言的。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求贤若渴,重用外来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和公孙支,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富国强邦,打败楚、魏,扩地千里。

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合纵,迫使各国服从秦国。昭王得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成就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使秦国越来越强大的。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恐怕国家既没有富利之实,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

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宾客就要被驱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

秦王过热的头脑也渐渐冷静下来,他仔细琢磨李斯心中的意思,认为李斯说得情辞恳切,非常符合秦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未来的统一大业也是十分有裨益的。

秦王感到李斯果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间谍事件不仅没有伤害李斯的利益,反而使他更加取信于秦王。

这一下,李斯成了秦王面前炙手可热的人物,来自于六国的宾客也对李斯大加佩服。李斯在秦国的地位一天天巩固并加强起来。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人人自危。

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

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

尉缭的计策和李斯的想法不谋而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秦王得此左右股肱之臣,统一事业势如中天。而六国却在不断地孤立和瓦解。统治者集团内部离心丧德,显示不出丝毫的凝聚力,而形势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国在李斯、尉缭的离间之计的攻击下,变得脆弱不堪,就似一堆朽木,只待最后一波风浪,就将它们裹挟而去了。

冷酷同学

然而,正当李斯在秦国的地位不断地提升和加强的时候,他却见到了自己不想见到的人。此人的出现,不亚于在李斯的头上砸下重重的一棒。

这个人具有比李斯还要高的才能,如果得到秦王的重用,李斯就会黯然退出秦国政治的舞台。

这个人就是口吃的韩非。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爱好刑名法术,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门下。

韩非生来口吃,说话不太利索,但是很能著书立说。李斯常因此而自卑,认为自己不如韩非。

在众多的门生中,荀子认为韩非和李斯最优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荀子曾说:“韩非才质超群,可惜太露锋芒;李斯心智过人,只恐过于忠厚。但有二子在,吾道不穷矣。将来出将入相,楚国有望,秦亦不足惧矣。”

太露锋芒就会招人嫉妒,过于忠厚就是心怀狡诈,荀子对自己的两个爱徒可谓知之甚深。荀子希望他们两个能都以自己的才学出将入相,振兴自己的国家,那样秦国的扩张就不足恐惧了。

可是,韩非和李斯都违背了老师的意愿,都去秦国做了客卿。

去秦国之前,韩非看到韩国的国势渐渐衰落,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都不予理睬,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个小学生。

韩非感到非常痛心,因为他看到韩王治国不讲究法制,不能用权势驾驭臣下,不求贤任能,更不能富国强兵,反而重用一些夸夸其谈的文生和说客。这是韩国衰落的根由,韩非向国君指出来,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遭君王的冷落。

韩非还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主张国家在平安的时候可以宠幸那些有浮名虚誉的文人,而危急时刻则需起用那些披甲戴胄的武士。

韩国的现状却恰恰相反,敢死的武士得不到重用,恬嬉的文人说客却得到赏识,这不正是国家衰落的征兆吗?

韩非觉得自己的国家在一天天地沉沦,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强大的秦国所灭。他悲愤那些清廉正直的臣子不为奸邪之臣所容,考察历史上治国得失的演变轨迹,写下了不少著述,像《说难》、《孤愤》、《五蠹》等等,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憾。”

韩非是个务实的人,他感到韩国已无可救药,自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也打算像李斯离开楚国一样,离开韩国去秦国当客卿。

在当时,去秦国做客卿可以说是一种时尚潮流,有识之士、能文会武、侃侃健谈……只要有一技之能,都能在秦国得到任用,发挥自己的才智。

韩非是荀子的得意门生,学识才干都在李斯之上,李斯尚且得到秦王的重用,何况韩非呢?

可是,因为秦国要攻打韩国,没等自己去,韩王却把韩非当作人质送与了秦国。

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韩非由原先的事与愿违到现在的事与愿遂,本想着接下来就是面见秦王,向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就像自己的同门师兄李斯那样。

然而结果却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

韩非的遭际对比于李斯的来说,简直就是天上地下。韩非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身陷囹圄,最终丧命。

这些都是拜李斯所赐。

李斯是个功利性很强的人,他绝不容忍自己的“仓鼠”的处境遭到破坏,他骨子里深深的自卑,由自卑而产生的嫉妒,成了韩非悲剧的引线。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忠于韩国不忠于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依据法令把他杀掉。”

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

同时,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

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些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

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

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秦王后来醒过味来,发觉不对,可是后悔已晚。

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

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被尊为皇帝即秦始皇。李斯作为丞相,又积极协助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道路,凡此种种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关于统一文字,这里还有一段佳话。

秦统一后,李斯建议始皇,尽废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

李斯本就是秦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小篆写得非常好。李斯的小篆“结体凝重,端庄飘逸,笔直如矢,弯曲若弓,体势修长,匀柔圆健”,体现了小篆体的精髓,被后人推崇。

韦续的《墨薮》曾载李斯笔法:“夫书功之微妙,与道合自然,篆箍之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方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则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可见李斯小篆书法的美学感受。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李斯简化大篆体,以小篆为标准,力扫书法上的繁复冗赘之气,整理文字,并将小篆书法铸入“半两”钱之上,对我国文字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焚书坑儒没商量

秦朝建立后,是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还是实施孝公时推行的郡县制,在统治者内部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李斯力主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是遭到了站在儒家立场上看待秦朝政治的守旧派的坚决抵制。

国朝建立初始,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形成了一个以君王为中心、以诸侯为辐射区的统治体系,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是日久年深,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诸侯便不再服从中央的号令,互相兼并攻伐,造成大分裂的局面。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鲜活的例证。而郡县制则不同了。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象征,它不再分封诸侯,而是直接由国君任命官员,郡守只对国君负责。

这样的话,统治体系就由原来的圆形体系而变成金字塔体系。金字塔体系的一切元素或部件只对位于塔尖的国君或皇帝负责。

但对于新事物,守旧的人总是嗤之以鼻。

秦统一后,勋旧派首领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分封到各地替皇帝管理天下。

秦始皇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帝王,他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王绾将这个问题表面化以后,秦始皇便召集群臣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

李斯强硬地摆出自己的立场——周朝建立的时候,武王分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天子也不能禁止。

现在天下统一,应该实行郡县制,皇帝的子弟和功臣,都用国家的赋税进行赏赐,这种制度是很合适的。天下没有二心,才是安定国家的根本,分封制过时了,不再适合国家的形势。

大秦赋 剧照

秦始皇颇以李斯的建议为然,他说,天下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诸侯互相攻伐的缘故。朕依赖祖宗宗庙完成天下统一,再立许多国,这不是自我树敌、自掘坟墓吗?分封诸侯国,既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见。

李斯最后战胜了勋旧派。

郡县制的实行影响深远,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尽管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讨论郡县制的优劣功过,但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的草创阶段,郡县制的功劳的是很大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免去了诸侯战乱,可谓一举两得。

其间,李斯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把百姓改为“黔首”,收集天下的兵器,聚在国都咸阳,熔铸成巨钟,又铸造了十二个巨硕的铜人,每个重一千石,安置在宫廷里。

此举一是毁灭六国贵族复辟的念想,二是削弱民众的反抗力量,可惜国家机关成了实施暴虐的工具,在李斯的辅佐下,刑法严苛,牧民过猛,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为后世留下了笑柄。

秦始皇三十四年,群臣又一次聚在咸阳宫,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独裁的皇帝大都有些好大喜功,秦始皇也不能免。

有一个博士仆射,叫做周青臣,称颂秦始皇消灭六国诸侯,在天下实行郡县,统一了中国,铲除了战争的祸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令秦始皇心情大悦。

偏偏这个时候,另一个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对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没听说过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

就这一句,秦始皇愉悦的心情顿时一扫而光,脸上顿时阴云密布。秦始皇最反对以古论今,以古非今。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格格不入,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

李斯一看淳于越要推翻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又看到秦始皇十分不悦,便心中有数了,皇帝不喜欢这些酸腐守旧的儒生,皇帝要创造前人未有的基业。于是,李斯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时代变了,政治制度也要随着改变。淳于越吹捧的夏、商、周三代旧制,根本不值得效法。现在天下已定,法令一统,百姓努力生产,读书人只需学习政府法令。

可是那些读书人不学习当代的东西,却专门推崇古代的东西。他们标榜私学,攻击政府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人心。如果不加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降低,他们就会结成私党,聚众闹事。”

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公元前213年,李斯上书嬴政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嬴政对此建议的批阅是:“可。”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在焚书的第二年,即秦王政三十五年,秦始皇对儒生又进行了迫害。他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尤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进程是一场难以形容的灾难。儒生的主张虽然不合时宜,但他们本身并没有错,他们所读所学所信仰之学说没有错,而李斯揣测秦皇意图,为报儒生阻挠实施郡县制的仇恨,竟建议焚诗书、坑群儒,其内心之黑暗可见一斑。

这一切,李斯难辞其咎。

东门逐兔的奢望

比李斯早些时候的庄子,曾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愿你不辞其劳!”

庄子手中握着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那么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进而得到配享宗庙的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气?”

两位大臣说:“宁愿活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气。”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愿做一只活在水里、拖着尾巴、吹着气泡的龟。”

言犹在耳,却很少有人领悟其中的深意。

几十年后,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

在赴死的途中,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充满悔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说罢,父子相对痛哭。

就在这一天,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杀害。

对于李斯的死,自身的原因起到了决定作用。

秦始皇重用李斯,李斯则依靠严苛的刑法治理国家,不注重与民休息,使得百姓困顿,民生沸腾。

这也是为什么汉高祖灭秦后采用道家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家逐渐恢复并强盛的原因。

帝国的草创阶段,法家严苛的政策具有致命性的危险。再加上秦始皇自身性格暴戾,实行独裁统治,更使帝国疲惫不堪。帝国内部反抗浪潮迭起,秦朝统治岌岌可危。

秦始皇觉察到有人在皇位下面点火,不但不反省自己,凡而先后五次远途巡行,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控制。

尽管如此,反抗还是不断发生,曾有人拦截皇家使者,还有人公开咒骂“今年祖龙死!”

最后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胡亥的老师赵高等一同前往。

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的时候,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界知道死讯。

然而,围绕皇位继承的问题,李斯和赵高钩心斗角,最终联手策划了一场阴谋,而李斯也最终成了这场阴谋的牺牲品。

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宦官赵高极力想拥立胡亥,那样他就可以大权独掌。

但李斯的存在让赵高有所顾忌,赵高想要胡亥继位没有李斯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赵高便千方百计地拉拢李斯。

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他对李斯说:“皇帝临死前,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现在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全由你我说了算,你意下如何?”

李斯听后非常惶恐,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

李斯的这句话对赵高是有所防范的,但赵高对李斯的弱点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李斯的要害,李斯最怕有人将他取而代之。

一下子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李斯一见形势将危及自身的利益和性命,无奈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

于是,篡改遗诏的好戏上演了。

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但后来被囚禁,服毒而死。

在李斯的合谋下,胡亥继承了帝位。但胡亥比他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没有他爹的雄才大略,却有比他爹更加残暴的统治手段。

但毕竟李斯良知尚存,他对胡亥修阿房宫征发徭役的行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高呼:“大秦要亡了,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了,昏君之心尚未领悟,奸臣赵高仍被重用。我不久就会看到,盗至咸阳,麋鹿游于宫苑。”

李斯一生的醒悟直到此时才刚刚开始,只不过上苍不再给他机会了。

赵高也终于等到了扳倒李斯的机遇。他趁机诬陷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挨不过皮肉之苦,屈打成招。

李斯荣耀的“仓鼠”的一生,在血溅刀刃的腰斩酷刑中草草收场。

后人在评价秦朝的功绩的时候,往往称颂秦始皇,而忽视李斯,但李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明人李贽曾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可见秦始皇显赫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李斯注重名利,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人格尊严,与赵高同流合污,阿谀二世胡亥,千古以来遭人唾骂,自己也因此身败名裂,腰斩街头,令人悲痛。假如在沙丘,李斯能绝交赵高,挺身而出,阻止政变,诚如司马迁所言“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也曾有过思考。

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但这样的思绪一闪而过,那不是深刻的清醒,而是一时的感慨。

直到临死,李斯才真正彻悟了,在狱中发出了震人发聩的绝响。但一切都晚了,徒作“东门逐兔,岂可复得”之叹。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