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中医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以通为顺。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虚肠燥于涩,以及阴寒凝结等,皆可导致便秘。故便秘一症虽在大肠,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等有密切的关系,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
《素问·厥论》中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认为便秘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提出了阳结与阴结的脉证。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也指出便秘与胃肠燥热耗津太过有关,如在《诸病源候论·时气大便不通候》云:“脾胃有热,发汗太过,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胃干结热在内,大便不通也”。《医学入门·大便燥结》云:“燥属少阴津液不足,辛以润之,结属太阴有燥粪,苦以泻之。”故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4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肠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损者为虚秘,阴寒积滞为冷秘或寒秘。中医《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将痔疮辨证分型为:风热肠燥证、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脾虚气陷证。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疏调汤合升降散外用贴脐治疗痔疮便血的用药体会。
刘某,男,46岁,平素体健,2023年2月以来因过食辛热、饮酒后痔疮便血反复发作到医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自述发作当日大便干结难解,肛门瘙痒、坠胀疼痛,便后滴血,血色鲜艳;之后大便恢复正常,但便血持续十余日,伴口干口苦。曾使用复方宁唑栓(处方组成为:盐酸达克罗宁、丁卡因、盐酸小檗碱、颠茄酊)后肛门不适症状有明显改善,但便血仍持续十余日方止。纳眠可,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西医诊断:痔疮(混合痔)。
中医诊断:痔。
辨证:风热肠燥夹湿热下注。
治法:调畅气机,通腑泄热。
处方:疏调汤合升降散,具体药味如下:
北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丹参10g,川芎10g,枳实10g,
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
山药20g,淫羊藿10g,薄荷6g,
生甘草6g,蝉蜕6g,白僵蚕12g,
生大黄12g,姜黄9g,当归9g,
地榆6g。
以上诸药打粉后制成贴膏,供脐贴外用,每日1贴(每贴含原药粉0.5g),夜贴晨揭,中病即止,不宜久贴。
使用2贴后,患者腹内转矢气,大便正常,肛门瘙痒坠胀疼痛感等不适消失,便血不再。
体会: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为湿热体质,饮酒后腠理稀疏易感风邪,且酒易增湿助热,风、湿、热合而为邪引发痔疮便血。湿热阻滞气机,津液输布异常加之热盛伤阴,大便干结难解;湿热壅滞肠道,湿热裹结,风性疏泄,湿性下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则见肛门灼热、坠胀、瘙痒、疼痛;热迫血妄行而见便血(血管壁脆性改变);热伤阳明,津液上乘不及而见口干;疏泄失司,胆腑郁热而见口苦。
此案以张震老的疏调气机理论为基本原则,其中:疏调汤固本,针对患者平素湿热蕴结,疏利气机,气机畅则阴阳和,湿热自无处遁形。升降散祛邪,该方源自《伤寒温疫条辨》,取其升降相因之功,以达提壶揭盖、推窗启户,予邪气以出路之效。合方意在调畅气机,布达津气,畅通腑气,则邪自除也。
自古以来,中医内病外治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一书中指出:“内症外治,古有成法,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内治之理 ,即外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皮肤隔而毛窍通 ,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吴氏在《理瀹骈文》中用膏药极多,把许多内服的汤药、丸剂改制成膏药外贴 ,在内、外、 妇 、儿、 五官科等各科疾病中广泛使用。本案采用贴膏外用于脐周,药物可内至神阙,里达中下二焦,又可以避免因服用生大黄攻伐太过伤及正气之虞。因此,中药外用可直达病所局部,避免内服药物后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利于充分吸收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无胃肠道刺激、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良好,可充分发挥了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