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为做研究,“卧底”当骑手,发现算法精准控制600万骑手

我是小羽呀 2024-12-17 13:52:13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外卖行业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这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劳动秩序?

2018年,北大博士陈龙为了研究“数字控制”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加入了外卖行业,亲自成为一名外卖骑手。

陈龙的课题是关于平台经济下的劳动秩序。

尽管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理论分析,但他深知,要真正探究其中的真相,只有亲自投身其中,成为一名外卖骑手,才能切实地感受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运行逻辑。

于是,他报名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卧底”生活。

初入行时,陈龙立刻感受到了外卖骑手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每天,他都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订单,随时准备接受平台派单。

地图指引、时间倒计时、客户催促,构成了他日常工作的基本元素。

第一次接单时,他送餐地址是三公里外的一栋居民楼,路况复杂,导航不断发出提示,到达餐厅取餐后,发现等待出餐耗费了太多时间,时间条变成了醒目的红色。

他骑着车一路飞奔,脑海中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骑手们为什么会这么拼命?

随着工作的深入,陈龙逐渐意识到,骑手们的工作节奏并不是由客户需求决定的,而是被系统算法牢牢掌控着。

平台通过GPS定位、时间倒计时、奖励机制等手段,将骑手的一切行为纳入数字化的控制网络。

这种控制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却让骑手的自由被压缩到极限。

陈龙发现,外卖骑手的工作看起来自由灵活,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平台通过算法,用各种规则和数据,精确掌控着骑手的每一步。一次高峰期的跑单经历,几乎是所有骑手日常的缩影。

中午11点,他接到了一单配送任务,要求28分钟内送达。

取餐时,餐厅排起了长队,等待时间远超平台的估算。时间条从绿色变成红色,系统的催促声音不断响起:“请注意您的配送时效。”送餐途中,他还被导航“指挥”绕了路。

最终超时1分钟,系统立刻发来警告信息。这次经历让他看清了算法的本质:骑手不是在为客户服务,而是在为系统规则服务。

更令陈龙震惊的是,平台不仅通过GPS定位和时间倒计时控制骑手,还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Wi-Fi网络和室内定位,追踪骑手的每一个动作。

甚至骑手在餐厅取餐时的“站位”都可能被数据化,成为平台优化算法的依据。而一旦超时或被投诉,骑手便可能被扣分,甚至封号。

这样的规则设计,让骑手不得不拼尽全力去适应算法的要求。

在与骑手的交流中,陈龙听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我们不是在被压榨,而是在玩一场没有尽头的游戏。”这场游戏就是骑手们在算法规则下的生存方式。骑手们逐渐摸索出一些“对抗”平台算法的策略,比如“挂单”。

这意味着,骑手在接单后有意延迟取餐,希望同时接到更多同向订单,以提高效率。但这种策略充满风险,一旦被发现,系统就会发出警告。

陈龙在论文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发的奴役”。骑手们在算法的引导下,主动加速、延长工作时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任务。

一个雨夜,陈龙目睹了一名骑手为了赶时间,不顾路滑疾驰而过,险些发生意外。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半年的“卧底”生活结束后,陈龙回到了学术领域。

他的研究成果《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迅速引发关注。这篇论文不仅揭示了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控制机制,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陈龙发现,平台通过算法形成的劳动秩序,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从外卖到快递,从网约车到家政服务。这种模式的确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劳动者在算法控制下,逐渐丧失了自主性。他们无法反抗,也看不到明确的责任方。

陈龙的研究为平台经济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外卖骑手的生存现状,折射出整个社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深层矛盾。

我们不能只看到外卖行业表面的繁荣,还应该关注到背后骑手们的劳动状况以及数字控制带来的各种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外卖服务便利的同时,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

陈龙的“卧底”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冒险,更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这些问题仍需要更多人去思考和探索。

0 阅读:86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