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不少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为围城当中的名言,记得作者初读围城时,总喜欢说这句话,也不知到底明白话中的含义没有,反正就记住了,也当自己看过围城了。然而随着作者前不久重新把围城这部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便始觉自己好像之前根本没有好好看这本书,也都出来了许多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思想。
虽然钱老对于这本书并不是很满意,也劝年轻人不要去研究什么围城,但不可否认的是,围城中风格独特的讽刺写法让它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描写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脆弱。
这本书首先很有趣,也很富有哲理性,因为它源于一个智者对人性的洞察和调侃,源于一位大师对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在我看来,围城的哲理性大于它的故事性,文中有许多有趣的情节,然而这有趣性是基于钱老对于人性的深刻解剖并且拿到阳光之下公之于众令人玩味得到的,因此在大笑之后往往能意识到自己与自己所嘲笑的人物,其实内心深处都有软弱和虚伪。我在看这部书时常常感慨钱老对于人性洞察之深刻,他毫不客气地揭露出人的可笑与浅陋,然而又往往在之后加上一句:此亦人之常情,不必责也。
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方鸿渐,他软弱、虚伪、无能且经不起诱惑,我第一遍看围城的时候实在谈不上对方鸿渐有好感,然而随着我第二次再读围城时,我发现了方鸿渐身上的许多无奈,也在这上面进一步发现了方鸿渐的善良和真诚。与那些卖弄学问的人相比,方鸿渐有着对自己深刻地认识,与那些猥琐卑鄙的人相比,他又有着自己的良知,读来会慢慢的让读者心生怜悯,因为我们并不是看他可怜,而是在他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可怜之处,看到了各个时代下普通人在社会浪潮和人性矛盾中的沉浮。或许他不招人喜欢的点在于他太庸常了,而他招人喜欢的点在于他又太真实了。
我们把目光跳出方鸿渐,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知识阶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虚伪和猥琐。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三闾大学中校长和众多老师为了利益和面子上演了一出出闹剧,在这一出出搞笑的闹剧之下反而显得曾经伪造文凭的方鸿渐成了之中最单纯最善良的人了。
作品以围城为命名有许多的含义,人生中的围城,社会中的围城,事业上的围城,精神上的围城,文化上的围城,爱情中的围城……似乎一切都像围城一样控制着这群知识分子,他们精神上孤独,事业上无助,在拥挤里的孤寂,在热闹里的凄凉,使许多知识分子都像住在孤岛上一样,心灵也成为了一个孤岛。
围城这部书,对于今天人情淡薄和思想孤寂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描绘的是人性千百年来所不变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