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向内求”之妙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4-12-08 05:06:33

世之众人,欲有所立,必由内而外求也。所谓“有所求”者,其要在“向内求”。人若不向内而求,虽努力不懈,然难有所成;反之,若能向内求,则可生感应之力,其效甚奇。

“向内求”者,究为何物?于中华传统文化,儒家重个人品德之自我完善,此乃内求之根本也。其以修身为本,求仁、义、礼、智、信诸德。佛教讲出世,虽言无所求,然其内心修炼,亦为一种内求,以达心灵超脱。道家讲逍遥,求内心自在,不为外物所累,亦属内求。儒释道三家皆崇安贫乐道,以荣华富贵为心之累,易生祸害。

昔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此语要义,在仁义道德可由心自觉求得。如向云谷禅师问功名富贵如何求,孟子此言尚有后半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大抵仁义礼智等美德,乃人本心固有,心向往之,即可得之。若弃之不求,即时丧失。故所求有益与否,全在自身。然追求之法,能否得所求之果,亦取决于命,所求亦受外部条件所限。

且论“向内求”之层次。其一为心态层面。夏之炎热,虽不能改其热,然可改己之心态,变对炎热之厌恶为享受,此为“向内求”。其二为人际关系。人常与他人相较,慕他人之物,此乃“向外求”。“向内求”则反之,只与己比,求心安理得,遇事先从自身寻因,不轻易怨世责人。其三为心灵层面。大学毕业寻工作,常人于单位或行业间反复比较,此为“向外求”。“向内求”者,先寻己一生最爱之事,寻得则工作易就。其四为心性最高境界。如王阳明心学所云:挖掘内心良知,寻内心天理,寻上天赋予之使命,做当为之事。

观稻盛和夫之行,可见“向内求”之益。其初于研究中全心投入,将家具搬入研究室,日夜钻研,获意外之果,助公司渡难关,此乃首次感受“向内求”之利。后为实现理想创业,因年轻员工“造反”而反思,寻公司之根本使命,以保障员工及其家人生活为目标,此乃“向内求”之实践。其坚信宇宙有令万物向善之意志,若将心调至相应方向,加以自身勤奋努力,必能获光明未来。

有诗为证:

《内求之道》

人生于世欲何求,内省方知德可修。

儒道释家皆有训,功名富贵岂无由。

修身立德根基固,逐物迷心祸患留。

若悟此中真妙意,逍遥自在度春秋。

0 阅读:1

木火土金水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