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史料才知道传说不靠谱:洪武四大案杀人数万,太子朱标至少参与了三案侦办,而且必然是主审判官?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3-24 12:17:09

明朝洪武四大案,分别是1380年的胡惟庸案、1982年的空印案(也有史料说发生于1375年或1376年)、1385年的郭桓案、1393年的蓝玉案。

有人说如果太子朱标要是活着的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就不会大开杀戒,四大案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但是我们细看明朝史料,捋顺四大案与朱标薨逝的时间线,就会发现这说法完全不靠谱——导致数万人破家、丢官甚至丢命、灭族的洪武四大案,太子朱标至少参与了三案侦破,而且应该是主审判官。

太子朱标仁德,在《明史》中是有记载的:“太子为人友爱。秦(秦王朱樉,老二)、周(周王朱橚,老五)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朱棡,老三)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燕王朱棣对大哥朱标十分尊重,即使发动靖难之役获胜,也没难为“二大嫂”:“燕兵至金川门,迓(迎接)太后(朱允炆封生母、朱彪继室吕氏为太后,封朱标原配正妻、常遇春之女为孝康皇后)至军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既而随其子允熙居懿文陵。永乐元年复称皇嫂懿文太子妃。”

如果朱标还活着,燕王朱棣肯定不会造反,而且朱标也未必会削藩——弟弟们基本都是他一手带大的,也都欠着他的恩情,他对弟弟们也十分友爱信任,蓝玉北征回来高燕王的状,朱标根本就不信。

朱标在朝臣和兄弟心目中的威望无与伦比,这可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仁德——过分仁德就会被当成软弱,朱标要是没有两下子,根本就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和桀骜不驯的弟弟。

有人说清朝的贤怡亲王胤祥是“常务副皇帝”,而明朝的太子朱标,则是“常务皇帝”,根本就没有那个副字——朱元璋早就想把皇位传给朱彪,自己带着“妹子”马皇后过退休生活了。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就明确下诏:“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工作都马上交给朱标,他下旨给群臣的同时,还郑重其事地叮嘱朱标:“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元璋让朱标每天都召见群臣,自己隔三差五才上一次朝(叫大起),把朱标不好意思做的事情做完,恶人老爹来当。然后爷俩就在皇宫喝酒快活,连太子属官也跟着沾光:“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搉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令三师、谕德朝贺东宫,东宫答拜。”

事实上早在册立朱标为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把自己的人马班子全交给了朱标: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廖永忠兼同知詹事院事、杨宪兼詹事丞、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当时朱元璋给朱标配制的人员还不止这些,咱们只挑重要的说,从这张名单上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实已经完成了“权力移交”,自己完全放下心来了。

朱元璋把朝廷重臣统统划归朱标门下,还专门下诏解释:“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朱元璋的话说得很明白:我和朱标父子同心形同一体,你们也别分皇宫东宫,拿他当我就行了!

在朱元璋眼里,只有马皇后和大儿子是家人,其他人都是臣子,家人之间不需要权谋,而大臣和皇子,该收拾就得收拾,如果马皇后和朱标不求情,不知有多少大臣人头落地、多少皇子被夺爵囚禁。

朱标确实很仁德,但要说朱标就是个连蚂蚁都不踩的善男信女,显然是不准确的——朱标要是没有超强的能力和威望,朱元璋怎么会对他那么放心?

本文开头已经列出了洪武四大案的公元时间,咱们再转换成洪武纪年,时间线就更清楚了:胡惟庸于洪武十三年被族诛,丞相制度废除;洪武八年到十三年,一直有官员因为“空印案”被杀;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因盗卖官粮而被杀,“系死者数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朱标薨,“帝恸哭”;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族诛者万五千人。”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除了蓝玉案之外,其他三大案,都是太子朱标辅佐甚至主持朝政的时候侦办、审结的,前三案发生时,“常务皇帝”朱标活着;胡惟庸案和空印案发生时,马皇后也活着(马皇后薨于洪武十五年)。

有人说朱标活着,蓝玉就不会被杀,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朱标的老丈人,这显然是搞混了亲戚关系: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不假,但是朱标的首任太子妃常氏已于洪武十一年去世,常氏所生的“皇长孙”朱雄英也于洪武十五年去世,常家和朱家的姻亲纽带已经断了,而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跟常遇春没有半点血缘关系——有人怀疑朱雄英之死,也可能是继妃吕氏动了手脚——朱雄英活着,“皇太孙”称号就轮不到“偏脑袋”的朱允炆头上。

朱允炆并不是个称职的皇帝,他跟朱棣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而且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嫡长孙”,按照“太子”不序齿(不参加兄弟排行)的规矩,朱雄英名字不带火子边儿,而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一样,都是“火字辈”,这就说明他原本是没有继承朱标之位的资格的。

朱允炆之所以能受封皇太孙并成为建文皇帝,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是朱标的儿子。

从朱允炆继位一事就可以看出,在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才是他的“儿子”,朱樉、朱棡、朱棣、朱橚都是“臣子”。

朱元璋跟朱标的关系是“真父子”,朱标跟朱元璋的性格也不可能截然相反,父子二人在重大事情上一定是能达成共识的,如果两人总是吵架,朱标的太子之位也不会稳如泰山。

朱标是仁慈,但不是没有原则,胡惟庸祸乱朝纲,空印案上下其手,郭桓组团贪墨,这在朱元璋和朱标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所以洪武四大案的前三案,必然是朱元璋定调,朱标带着得力人手侦办审结的——如果朱标反对或无所作为,事情也不可能闹得那么大。

胡惟庸该杀,郭桓更该杀,至于“空印案”属于什么性质,笔者认为某年明月说得太轻描淡写,那实际是官员串通作弊,也是一种很严重的贪墨渎职行为——把财政报表和数字都当成儿戏,相关人员要是不钻空子,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按时间线来捋顺,我们都可以想象到朱标在三大案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朱标也绝不会对胡惟庸手软——朱元璋已经于洪武十年夏六月丙寅“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胡惟庸还结党专擅,那就是挑战朱标的权威了,即使朱标能忍,朱元璋也坚决不答应。

胡惟庸从中书右丞相晋升中书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却并没有在太子那边“兼职”,还抢了朱标的工作:“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惹了朱元璋,有马皇后和朱标转圜,或许可以保全性命,挑战朱标的权威,就是天王老子说情,朱元璋也不会轻饶,洪武四大案的前三案,朱标肯定是要站在父亲一边的,而以当时从朝局来看,办案主要负责人,也只能是朱标而非他人,朱标的意见,朱元璋也会百分之百采纳。

史料没有记载朱标曾为胡惟庸和郭桓说情,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朱标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但绝非优柔寡断的老好人,朱元璋给予他百分之百的信任,必然也是认可了他的能力。

朱标活着朱棣会不会造反,读者诸君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最后要请问大家的只有两个问题:洪武四大案的前三案发生时,朱标还很健康,您认为朱元璋是不是应该把侦办和审判之权交给朱标?朱标又会给父亲怎样的建议?

0 阅读:35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