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武艺高强的刘备曹操相比,“打虎英雄”孙权,为什么只能算一位幕府将军的弟弟?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3-27 13:17:12

很多人都喜欢拿刘备与曹操、孙权的武功战绩来比较,比较的结果,基本是身长七尺五寸、双手过膝的刘备第一,其貌不足以雄远国的曹操第二,长上短下碧眼紫髯的孙权最弱。

曹操比刘备大六岁,刘备比孙权大二十一岁,按年龄算,曹操是老大,他跟刘备比孙权大一辈才合理,但孙权又是刘备的二大舅哥,仅从这桩婚事就能看得出来,孙权其实是很怕刘备的——但凡有一点办法,孙权也不能将二十出头的亲妹妹嫁给年近五十的“刘大叔”。

连《三国志》也说孙权嫁妹基本是和亲:“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下跪磕头,归顺)。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刘备敢轻车简从去见孙权,孙权却不敢去荆州“串亲”,全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江湖中常说“拳出少壮棍怕老郎”,孙权年轻力壮,他三四十岁当打之年,却一直被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刘备孙权压着,偷取荆州后,孙权一方面向曹操曹丕父子稽颡称臣受封,另一方面又两次向刘备求和。

孙权两次向刘备求和,在《三国志》先主传和吴主传中均有记载,孙刘联盟不是诸葛亮执政后才回复的:“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夷陵之战后)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孙权惧怕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夷陵之火尚未熄灭,曹丕就出手了:“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孙权肯放下尊严向曹操刘备低头,是不是实力不济很难说,但他为了保全利益而舍弃脸皮,却是毋庸置疑:曹操是奸雄,刘备是枭雄,孙权就是个奸商。

《三国志》给曹刘孙三巨头做本纪列传的第一句介绍很有意思:“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孙权字仲谋。”

陈寿虽然是吃着曹(司马)家的饭写成的《三国志》,但对刘备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尊重:“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陈寿说刘备赶不上曹操,但仍然百折不挠、不可能屈居人下,却对孙权发出了毒舌诅咒:“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陈寿这一大堆话,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断子绝孙。”

《三国志》对孙权的评价极低,所以我们即使不看《三国演义》而只看《三国志》,也会发现“手格猛兽”的“打虎英雄”孙权,个人武力值也远不及曹操、刘备,这个江东杰瑞,只能算一个日本幕府将军的弟弟。

按照古人修史的惯例,只有身高出众的人才会留下具体数字,曹操孙权身高不详,那就是不算太高,如果他们有七尺七寸或八尺余,陈寿是不能不写的。

曹操和刘备的武功,在《三国志》和相关史料中均有记载:曹操行刺张让被发现,挥舞着手戟杀出重围并跳墙逃脱,刘备更是以“有武勇”而闻名。

曹操和刘备一开始都只能算基层军官,要是按所带兵力来衡量,曹操兵力最少的时候,也就是个加强营营长——曹操因为兵太少,就跟夏侯惇等“众兄弟”代扬州去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给了他四千人,结果刚走到龙亢(县,似乎就是今天的含山县)就开始哗变,“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最后只有五百人跟着曹操走到了铚县(这个县现在不存在了,三国时期属于谯郡),曹操东拼西凑,才弄了一千多人占领了河内郡(不是越南首都,大致位置在今天的焦作市沁阳)。

曹操只有几百上千人的时候,冲锋陷阵也就是他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哥儿几个。

刘备更惨,他一开始连正规编制都没有,他是跟关羽张飞带着一帮混街头的小弟组成“义兵”,也就是民兵去打黄巾军,百战余生才混了个县保安司令,也就是个副县级官职,手下连一千人都没有。

因为兵微将寡,曹操刘备一开始都得亲自拿刀枪剑戟上阵,所以曹操的“格虎大戟”和刘备的“顾应剑法”都很有名,而孙权这个“打虎英雄”,却绝对名不副实。

孙权打虎跟武松打虎不是一回事——孙权是围猎,不但他本人武装到牙齿,身边还有强弓劲弩保护,但即使有铠甲利器在手,“孙权打虎”还是很凶险:“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孙权后来打老虎连马也不敢骑了,他弄了一辆“射虎车”,也就是把自己装在笼子里向外射箭,这就跟开着坦克打恐龙、坐着潜艇捕鲨鱼一样,靠的是装备而不是个人能力。

前面咱们说孙权顶多也就能算一个日本幕府将军的弟弟,这还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嘲笑他碧眼紫髯不随他爹,而是那位日本幕府将军的名字改动一下,就完全符合孙权的性格。

孙权上长下短,是刘备亲眼所见;孙权是紫胡子,张辽追他的时候也看见了。史书中小短腿紫胡子的孙权,怎么看都是“非我族类”。

提到小短腿,看过《聪明的一休》的读者诸君,肯定会记得那个比较搞笑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他是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明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都知道这个人。

足利义满还算不错,不管老朱家谁当皇帝,他都进贡称藩,朱高炽受封皇太子的时候,他也派人送过礼,据说“活蒸倭寇”,就是他干的。

不管足利义满有没有亲自下令把明朝抓获的倭寇上锅蒸熟扔掉,孙权的品性,都可以叫做“逐利义缺”:为了拉拢刘备,不惜让妹妹嫩草喂老牛;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后,还两次向“妹夫”求和,同时又上表“劝进”曹操代汉。

孙权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忠义,说他“逐利义缺”一点都不冤枉,他这个“打虎英雄”也是浪得虚名:身边有十个拿AK47的护卫,林黛玉也能“打虎”。

孙权既不讲忠义,也不讲亲情,他甚至不如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尚且能追封伯父世宗景皇帝,而孙权却只追封大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没有让孙策的儿子孙绍继承王位。

魏晋有风度,蜀汉有义气,江东多杰瑞。在三国三巨头中,有人随着年龄的变化从喜欢刘备变成喜欢曹操,或者从喜欢刘备变成喜欢曹操,却极少有人尊崇孙权,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比较有趣的问题:您是喜欢刘备还是喜欢曹操?大家都知道足利义满比孙权小一千一百七十六岁(1358-182),说孙权是足利义满的弟弟逐利义缺是否恰如其分?把孙权和曹操刘备关进一个屋子里决一死战,结果又会如何?

0 阅读:14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