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的交替变化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这就是“道”。那些能够继续这个“道”的,就是善良,能够实现这个“道”的,就是天性。具有仁爱的人从这个“道”中看到的是仁爱,具有智慧的人看到的是智慧,而普通人虽然每天都在使用它却并不知道它,因此真正理解君子之道的人很少。在实践中体现“仁”,在应用中隐藏“用”,激发万物的生机变化却不与圣人共有忧虑,这是高尚的德行和伟大的功业!拥有丰富资源可以称为伟大的功业,每日更新自我可以称为崇高的德行。促进生长称为“易”,形成天象称为“乾”,仿效地法则称为“坤”,通过极数预知未来称为“占”,通达变化称为“事”,阴阳变化无法预测称为“神”。
①一阴一阳:指阴阳交替,是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继之者善:继续这个规律的就是善良。
③成之者性:实现这个规律的就是天性。
④显诸仁,藏诸用:在实践中体现仁爱,在应用中隐藏智慧。
⑤盛德大业:高尚的德行和伟大的事业。
这段话体现了《易经》中的核心思想,即阴阳平衡和万物相生。它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阴阳的和谐交替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同时,它也表明了人们应该顺应这个自然规律,通过实践仁爱和智慧来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此外,它还提出了“易”的概念,即变化和发展是不断进行的,人们应该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
蔡元培先生在民国时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推行“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这一举措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与阴阳调和、生生不息的道理相契合。
从阴阳调和的角度来看,“兼容并包”意味着接纳和融合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思想和流派。在当时的北大,既有传统的国学研究,又有新兴的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潮。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在蔡元培的理念下得以共存和相互交流。这就如同阴阳的相互依存和互补,传统为现代提供根基和底蕴,现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本土滋养着外来文化的落地生根,外来文化也丰富着本土文化的内涵和视野。
在生生不息方面,“兼容并包”营造了一个开放、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碰撞、激发,催生出新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火花。就像阴阳的交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多元融合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和突破,为教育的持续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蔡元培先生在聘请教师方面展现出了极为开阔和包容的胸怀,不拘一格聘请教师,既有坚守传统文化的学者,也有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邀请了许多坚守传统文化的学者,比如刘师培在国学领域造诣深厚,精通经学、小学等传统学问;积极引进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像陈独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批判旧礼教;还有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传统文化。蔡元培让北大的教师队伍呈现出多元且富有活力的特点。传统学者的深厚底蕴与新文化运动先锋的创新精神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滋养和思想启发。这种兼容并包的教师队伍格局,打破了学术的狭隘界限,促进了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为北大营造了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学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蔡元培提倡教育内容应该广泛,包括文、理、法、商、医等多个学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力推动开放性教育,主张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