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鲜知雪马里战役背后故事:1951年4月,朝鲜战场硝烟中,英军29旅旅长布罗迪于临津江前线指挥部踱步,内心不安。志愿军正悄然行动,炮响后,“不列颠雄狮”命运如何?189师迟到又将带来何转折?
临津江畔,双方展开激烈较量。
1951年4月,临津江春寒犹存,江面薄雾蒙蒙,岸边残雪未消。英军第29旅沿江修筑战壕与碉堡,形成一道坚实的防御屏障。
英军第29旅背景深厚,其格洛斯特营成立于1694年,为英军老牌部队。历经拿破仑战争维米拉战役、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二战时在北非击退隆美尔军团,诺曼底登陆亦建功。
临津江地区为朝鲜半岛战略重地,乃通往首尔之要冲,亦是“联合国军”阻志愿军南下之关键防线。其天然屏障与29旅所筑工事,共筑成坚固难攻之堡垒。
志愿军第63军为另一支精锐部队,曾在第四次战役中横城地区激战美军,歼敌众多。此次负责突破临津江,该军采取特殊战术。军长傅崇碧发现,英军防御虽严,但过度依赖固定工事,机动兵力不足。
4月22日,志愿军侦察兵察觉英军29旅阵地间存在联络空隙,夜间尤为显著,构成防线弱点。同时,美军第3师东线增援,进一步削弱了英军29旅两翼的联系。
英军料志愿军夜间进攻时,63军于白天开始准备。187师与188师借江岸地形植被掩护,向临津江秘密推进。英军瞭望哨专注夜间,忽视白天警戒,为战斗埋下隐患。
临津江前线局势紧张如弓弦紧绷。志愿军战士隐匿江岸灌木,静待最佳进攻时机。对岸英军官兵仍自信于防御体系,未觉惊天战斗一触即发。
二、实施精妙的战略部署,通过细致的规划与布局,确保战术运用得当,以达到预期目标,保持整体作战的流畅与高效。
4月23日凌晨,傅崇碧将军在前线指挥部召开最后战前会议,提出出人意料的战术:放弃夜间突击,改为白天进攻,展现其丰富指挥经验。
该决策基于英军作战习性分析:自三战役后,英军适应志愿军夜战,夜间加强戒备。而日间则放松警惕,误以为志愿军避免日光行动。
187师与188师接令即动,采用“分散潜伏,集中突击”战术,部队分小组,每组不超10人,借地形掩护匍匐前进,逐步逼近临津江岸边。
志愿军战士为隐蔽,特处理服装:以泥土涂衣脸,草绳缠武器减反光,且备干粮以免生火暴露目标。
187师穿插战术备受赞誉,其作战分三阶段:先借清晨薄雾,尖刀分队渡江;再占江岸制高点,为主力提供火力掩护;最后主力迅速展开,截断英军退路。
188师采用“声东击西”战术,于临津江上游制造假象,布置假目标迷惑英军。而真正的突击部队则在下游秘密集结,准备行动。
此战术独特在欺骗性,志愿军夜间伪造进攻假象,小部队于英军阵地前活动制造声响,误导英军以为主要攻势将在夜间进行。
战术执行中,通信联络至关重要。各连队配备经验丰富的通讯员,采用预定暗号传递命令,确保及时准确,同时防止无线电通讯被敌截获。
此战术框架下,志愿军行动皆经周密计算,精确把控潜伏至突击距离、渡江时间及展开速度。部队自制简易渡江工具,如充气皮筏、木排,利用现有材料充分准备。
志愿军采用昼伏夜出战法,颠覆英军预期。英军专注夜间防御时,志愿军于日间发动突袭。此战术创新为后续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斗过程出乎意料,各方表现均超预期,战术运用与局势变化均难以预料,整体进程充满了意外与转折。
4月24日10时,阳光照临津江面,一声炮响打破宁静。志愿军炮兵阵地开火,精确打击英军指挥所和通讯设施,此时正值英军指挥官召开例行军事会议。
英军指挥系统陷混乱,第29旅通讯设备受损,布罗迪旅长失联各部队。志愿军炮火致格洛斯特营与旅部电话中断,该主力部队遭孤立。
同时,187师突击队已秘密渡过临津江,采用自制竹筏与充气皮囊以避免声响,便于携带。首批登陆战士迅速占领江岸制高点,为后继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格洛斯特营遭突袭后迅速反击,却发现自己陷入包围。188师从侧翼进攻,截断其退路。英军装甲车欲支援,却在志愿军预设地雷阵中受损严重。
战斗激烈时,志愿军战地通讯员发挥关键作用,冒枪林弹雨传前线情报。一通讯员发现英军调动预备队,即报指挥部。傅崇碧果断命反增援部队出击,成功阻断英军增援。
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展创造力,对英军坦克,使用改装手榴弹束,由多枚手榴弹捆绑,能毁装甲。部分战士借地形,自高处掷滚木、掷炸药包攻击敌军装甲。
下午2时,局势已明。格洛斯特营弹药将尽,补给线断,士气动摇。英军指挥部欲空投补给,但志愿军已布防空火力。尝试接近的直升机被击退,补给计划失败。
傍晚,战斗结束,最后一个英军据点陷落。此役歼敌800余人,含格洛斯特营主力,缴获坦克、装甲车、火炮等。胜利打破了英军不败神话,彰显了志愿军战术创新的卓越能力。
战后清理战场时,志愿军战士发现英军装备中有作战日志和地图,显示英军低估了志愿军白天进攻的可能,此战术误判最终致其失败。
四、189师的延误导致了战局的转折点,其未能按时到达战场,对整体战斗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4月24日下午3时,临津江战场硝烟弥漫,志愿军第189师未按计划到达主攻位置。原定于清晨与187师、188师同步进攻,但因意外情况,189师行军时间严重延误。
4月23日晚,189师转移时遭美军空中侦察。为避免暴露,该师采取昼伏夜行,分散隐蔽于山区密林。此举确保了安全,但大幅降低了行军速度。
更为困难的是,连日降雨导致山路泥泞。189师的重装备,如迫击炮和弹药车,频繁陷入泥中。战士们黑暗中推车、铺枝,竭力保持行进速度。
这支部队迟到带来意外效果。187师与188师激战正酣时,英军向西北调动预备队,恰为189师预定进攻方向。189师未至,英军顺利调动,于临津江西岸新建防御阵地。
战役后期,局势戏剧性转折。英军专注于抵御187师与188师时,189师意外自东南侧翼突袭,未遵西北进攻原计划,直击英军防线最弱处。
189师师长依情势迅速调整进攻策略,借地形隐蔽穿行英军预备队间隙,直抵其后。一英军补给站未及防备,被夺大量弹药、粮食及医疗物资。
意外的迟到与战术变动扰乱了英军部署。英军原以为志愿军将三面围攻,故加强西北防御。不料,189师从东南突袭,给予英军重创。
189师穿插途中发现英军通讯中继站,此乃英军联络枢纽。志愿军炮兵凭缴获地图坐标,精确打击此要点,有效瓦解了英军的指挥体系。
4月24日傍晚,189师全面掌控英军后勤线,致前线英军弹药匮乏,战力大减。同时,该师封锁英军退路,使其主力深陷包围。
这场迟到意外成为战局转折关键。189师虽缺席初期战役,但后期突现打乱敌军防御,形成包围圈,为战役胜利奠定决定性基础。
五、战役的最终结果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4月25日凌晨,临津江战斗迎来尾声。格洛斯特营于清晨6时因弹尽粮绝而投降,这支二战中的英军精锐,在志愿军包围下无奈选择屈服。
战后统计,战役成果显著:志愿军歼敌1050人,含格洛斯特营750人;毁坦克装甲车12辆,获火炮31门、机枪86挺、步枪645支及通讯设备、医疗用品、作战地图等军用物资。
这场胜利获国际广泛关注。4月26日,《泰晤士报》以“格洛斯特营战败”报道其失败细节。而《纽约时报》则专题分析志愿军,以“展现惊人战术创新”为题,赞扬其作战方式。
战役毕,志愿军总部详总此次战斗。前线指挥部报告中强调:战术创新,白天突袭;利用地形,潜伏突击结合;切断通讯,致敌指挥混乱。
此战役深刻影响后续军事行动,英军重评朝鲜战场战术,加强日间警戒,并承认志愿军战力超预期,遂修订作战手册,增设应对中国军队特点的章节。
处理战场遗留物时,志愿军战士发现众多英军私人物品,如日记、家书、照片,均被妥善保存,并经由国际红十字会归还英方,此举在国际上彰显志愿军人道精神。
战役胜利带来战略收益,突破临津江防线为志愿军南进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官兵信心。缴获的英军先进武器,为志愿军研究敌军作战能力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战后,傅崇碧将军总结战役称,胜利不仅因兵力优势,更因战术创新与应变能力。189师迟到却成制胜关键,此不利转有利之例,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借鉴。
临津江战役结束后,其在历史上意义重大。此役扭转了朝鲜战场局势,成为现代战争史经典。英军战俘被押至志愿军后方的场景,是该战役最具象征性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