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属领导因罪下狱,身为下属的他干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高旭评历史 2023-10-18 13:32:05

东汉第一波北伐后(详见这篇:明帝首次北伐,东汉北境之神的最后一战,也是名将窦固的巅峰之作),北匈奴的反击接踵而来,永平十六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云中、渔阳两郡。

为啥攻击这两郡呢?

匈奴敬畏的北境战神祭肜因为无功而返,被判“畏敌不前”关进监狱,最后吐血而亡。

大汉战神退位,匈奴对这次南侵势在必得,谁料再次遇到硬桩:廉范。

廉范,字叔度,京兆人,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人。

廉氏家族世代都是豪门,直到汉武帝,朝廷颁发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政令对廉家产生了巨变:迁茂陵令。

汉武帝下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按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豪)

豪族被迫向地方贱卖土地,远走他乡,朝廷顺势以低价购得大量土地,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如此一来,既稳定了底层百姓,又获得了稳定的税收,对朝廷来说一举两得。

很明显,最受伤的就是地方豪族,他们的利益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迁茂陵令一时遇到强大的阻力。

后来武帝诛灭了闻名天下的游侠郭解(河内豪族),在铁血政策下,迁茂陵令得以推行下去,有关郭解的故事咱们后面会单写一篇。

在朝廷的高压下,就连廉氏这种将门世家也只能服从命令,迁移杜陵。

由于贱卖了大量土地,陌生地界又失去原先的人脉,廉氏蛰伏了很长时间。

但是豪族的底蕴毕竟还在,到曾祖父廉褒时,廉家再度崛起,廉褒在成帝、哀帝两朝担任右将军;祖父廉丹,王莽时期担任过大司马庸部牧(庸部即为益州)

天下大乱后,廉范的父亲因为战乱在蜀地去世,廉范和母亲不得不流寓到西州(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

刘秀平定巴蜀,廉范方才回到故乡,十五岁时,廉母让他去益州接回父亲的灵柩。

十五岁,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小小年纪的他能完成嘛?

廉范入蜀后,先找到了父亲的老部下,蜀那太守张穆。

张穆得知廉范来意后,给了他一大笔钱(乃重资送范),廉范没有接受,按计划与门客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

途中,廉范乘坐的船碰到礁石沉没。

换做普通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应该是自救对吧。

廉范是真的狠,他直接抱着灵柩一起沉到水中(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枢,遂俱沉溺)

同船的人被震撼了!哪曾见过这么孝心的孩子!

众人不顾安危,拼命将其救回(廉范的事迹本应载入而二十四孝,他连命都不要了, 还有什么做不到?)

张穆听说此事,又派人骑马带着先前的财物追赶廉范。没有悬念,再次被廉范婉言拒绝。

廉范的孝举让他在蜀地和凉州一带名声大振,和众多豪族弟子一样,他之后来到洛阳拜师学习,侍奉博士薛汉(记住这个人,廉范与他还有交集)

学成后,陇西太守邓融早闻廉范大名,于是准备礼物征聘廉范为功曹。

这个高规格礼数着实感动了廉范。

然而好景不长,上司邓融因犯事被朝廷治罪(会融为州所举案,举其罪案验之)

原领导下狱,下属第一反应大概率肯定是急着与其撇清干系,廉范也“托病离开”,邓融大恨之,好一个白眼狼。

廉范到底去哪了呢?

洛阳。

他的目的不是求官,而是更名改姓,当了一名小小的狱卒(聪明的朋友或许已经猜出他的用意了吧)

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廉范利用职务之便尽心侍奉(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劝劳)

时间一长,邓融也看出来端倪,就问他:你怎么长得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

廉范装糊涂:您一定是看花眼了!

直到邓融病死,廉范都没有说明身份,之后又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完毕才离开(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如果说廉范之前的举动有政治投机的嫌疑(赌邓融东山再起),现在还有人怀疑其高贵的品德嘛?

廉范后来被征聘到三公府,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不巧的是,他又陷入了一场大案。

还记得他在洛阳求学期间的老师薛汉嘛?

薛家是东汉著名的经学世家,世代诵习《韩诗》,父子均以章句闻名,薛汉教授门徒,传授儒业,门下弟子常有数百人。

楚王刘英被揭发谋逆后(东汉初年第一大案:汉明帝刘庄借楚王谋逆案想打击哪批人?),刘庄下令严查,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坐死、徙者以工数,而系狱者尚数干人。

薛汉也受此牵连,下狱而死。

朝廷上下因为楚王案正处于高压态势,人人缄口,薛汉的故人、门生纷纷与他撇清关系,连牢狱都不敢去探视,只有廉范甘冒大险,替薛汉收殓安葬。

刘庄得知有这么一个出头鸟后,当即大怒,让廉范立刻入宫。

见到廉范后,刘庄训斥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缘,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他。

刘庄的愤怒很好理解,底层官员不好好执行朝廷的命令,你到底在想什么?!

廉范叩头解释:臣无状愚戆,以为汉(薛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廉范自然知道为老师收尸的严重性,但感恩于师生情的他,又怎么忍心见老师抛尸露骨(彼必以厚报),这次入宫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廉范的话令刘庄稍有动容(刘庄自己也是一位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他对老师桓荣非常尊重,每当桓荣入宫,他必起座相迎,作揖如仪。

有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时,刘庄也从不曾征召老师入宫,相反他经常亲临桓荣的太常府请教。

桓荣有了病疾,刘庄急的亲自前往老师府上问候,进府前就下车,步行前往,问长问短,久久不舍离开。桓荣去世后,刘庄穿着孝服,亲自去为老师送葬。

刘庄的怒火平息后,这才仔细过问廉范的家世: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

廉范认真回答: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

刘庄大笑:难怪你有胆子敢这么做。

廉范是为数不多从楚王案全身而退的人,皇宫一战让他名扬天下。

几个月后,三公就推荐他担任云中太守,当上了两千石的大官(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

云中郡处于汉匈交战核心区,廉范之前并没有地方上的治理经验,也没用从军履历,他能守得住嘛?

考验不期而至。

对于匈奴的袭扰,北方各郡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要匈奴大军超过五千人,本郡就要点燃烽火台,通知其他郡派兵支援(虎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那)

云中郡吏也是这么想的,纷纷建议太守传撤求救。

廉范骨子里还留着祖先的尚武精神,他放出豪言壮语:不用写信求援,咱们自己就能搞定!说完,亲自率领郡兵前去御敌。

单凭云中一郡之力,自然难以抵挡匈奴,汉军被打得节节败退(虎众盛而范兵不敌)

眼看战局不利,廉范依旧不求援,继续硬抗,一直拖到晚上,匈奴人见天色已暗,于是归营休整,等待明日将汉军彻底击溃。

匈奴那边信心满满的同时,廉范也终于等来了机会。

他让士兵们用绳子将火把绑成十字形状。等到十字火把制作完成后,廉范令士兵每人手持一个火把,然后将上面的三个火把头点燃。这样远远看去,一个火把就产生了三个火光,瞬间照亮了营地(会日幕,今军土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营中星列)

匈奴人一看汉军营地突然亮起很多火光,第一反应就是汉军的援兵到了,眼看吃不下眼前这股汉军,匈奴人商议后决定天亮就撤退(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

廉范早已算准匈奴的意图,他下令杀牛宰马,犒劳三军。

汉军吃饱喝足,待到天快亮时,廉范率汉军主动出击,匈奴人刚睡醒,朦朦胧胧间,被汉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场阵斩数百人(范乃令军中蔗食,晨往赴之,薄食,早起食于寝蔗中也。斩首数百级)

匈奴人大为震惊,以为汉军主力到了,慌不择乱下,互相踩踏,死者千余人。

廉范获得一场大胜!

我们来复盘一下这场战斗的过程。

第一步,廉范亲自领兵出征,因为他违反了汉军的常规打法,士兵肯定是不满的,只有他带头上阵,才能稳住队伍。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他得扛住匈奴的暴击,这样才有时间让他使出疑兵之计。

第三步,整场战役的决胜点,疑兵之计。

第四步,料敌在先,廉范知道匈奴人一定会中计,打了一个时间差,趁匈奴人刚睡醒,战力不强,直接发兵突袭,一战而胜。

这四步,就是廉范以少胜多的全过程,少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廉范都赢不了!

凭此一战,廉范足以跻身东汉名将序列。

廉范后历武威、武都、蜀军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

成都当时的房屋间距很窄,为了防止火灾,地方上遂下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

效果不大,老百姓想玩的动力还是极强的,结果火灾仍然频发。

廉范到任后,当即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

堵不如疏嘛。

成都百姓很感谢他,编成歌赞扬:廉权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播今五绣。

廉父:吾儿大孝

邓融:忠诚的好部下

薛汉:模范生

云中郡兵:战神

成都百姓:以人为本的父母官

廉范本应名传千古!!!

0 阅读:16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