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一些,该谦让和懂事”:二胎家庭该如何处理两孩间的争执?

大果小果妈妈 2019-09-23 18:42:04

点击右上角关注“大果小果妈妈”,每天分享育儿干货内容,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文 | 大果小果妈妈

“孔融让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意思就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本是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以长为尊,做事合乎礼仪,有规矩不越界。

流传千百年至今,孔融的谦让、懂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我们还赋予了这个典故在家庭教育中新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家有多个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当出现争执时,最常说的就是:孔融四岁尚且知道让梨子,你作为哥哥/姐姐,比妹妹/弟弟要大一些,难道不该让着他一点吗?

该吗?我觉得得分情况,不能凡事都奉行“以大让小”的原则,否则,就是伤害了两个孩子。

无原则的“以大让小”,不可取。

前段时间,看《少年说》,里面有个女孩上台控诉自己的爸爸,原因真的很让人心疼。

原来,女孩有一个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姐妹俩一旦发生了冲突,爸爸都会不问缘由,直接训斥她。

她十分委屈,有的时候明明是妹妹的错,但爸爸从不责罚妹妹,每次都要自己道歉。

女孩说到激动处,甚至哭了起来,“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她希望台底下的爸爸能哪怕只有一次,站在她这边。

可惜,台下的爸爸不为所动,他有些尴尬地笑笑,跟女儿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你又比她大六岁,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你大一些,妹妹小一些,难道不是应该让着妹妹吗?”

言外之意,就是:你也不用觉得委屈,在我这里只按大小来,不分对错,你大就该懂事。

底下的孩子们听了也躁动起来,觉得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对,就连主持人陈铭也上台劝说这位爸爸。

但这位爸爸最终还是只抱了抱女儿,犹豫着没有道歉,可能他碍于面子,也可能他心底就没认为自己有做错。

而说出了自己心声的女儿,看到爸爸的态度如此,感到很失望:“就是无论我说什么,我爸爸都不信,那我以后还要不要跟我爸爸说了。”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信任可以给他们无限动力;父母的不信任和否定,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惊弓之鸟,陷入自卑的怪圈中,甚至做出极端的反应。

于这位爸爸而言,他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既伤害了大女儿,也伤害了小女儿。

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一味叫大的让着小的,对大女儿来说是委屈和不满以及不被理解的痛苦,她会认为爸爸最爱的是妹妹,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妹妹;无论自己多么乖巧懂事让着妹妹,错的始终是自己。慢慢地,她可能就什么事都不愿意向爸爸说了,可能对妹妹的爱也会随着爸爸的偏心而减少和疏远。这位爸爸没有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想一想:一个被误会极度渴望理解和信任的人,怎么解释都没用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对小女儿来说,爸爸不分对错,有意偏袒的行为,只会助长小女儿的得寸进尺,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爸爸都会站在自己这边,不排除有故意欺负姐姐的行为。在家里被偏袒惯了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养成娇纵的性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到外面了也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吃大亏。

有句话说,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引起重视。

有原则的“以大让小”,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先跟大家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故事二: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两个故事,取材于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的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心理学家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前者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后者则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

我想,结合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关于“以大让小”的原则。

原则一: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要求以大让小

假如,家里有一个2岁以下的孩子,有一个三岁或者更大一点的孩子,“以大让小”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要直接下命令似的说:你要道歉,或是你这样做不对等等。

你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耐心地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弟弟/妹妹还小,你是大哥哥,要保护和照顾弟弟/妹妹,等他大一些了,他会更爱你。

千万不要斥责孩子,不然大宝心里会认为小宝抢了自己的爱,如果旁人再补刀来一句“你妈妈只爱妹妹/弟弟,不爱你了”,大宝就会嫉妒小宝,甚至做出伤害的举动。

原则二: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谁错谁道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期具有了人类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也就是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区分“你、他、我”代表的是别人和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等形式。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所以,6岁以下很关键,把握好了有利于塑造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性格秉性。

“以大让小”,此时就不能一味偏袒小的,而是根据对错来评判,这样,既能让大宝有安全感,又可以避免小宝“肆意妄为”。

原则三:父母要做一个公正的“裁判”

二胎家庭,随时都能上演“宫斗”剧,两个孩子容易起争执,也容易和好。

父母可以适当的放手让两个孩子去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选择不参和,让他们在小打小闹中摸索出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

必要参与的时候,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做到不偏袒,以对错来评判,切记指责、打骂,重在沟通和引导,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教他们如何改正错误或是弥补过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总结

“你比他大,该懂事,该让着小的”,这句话别在孩子面前脱口而出了,只有有原则的“以大让小”,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才是真的对两个孩子都好。

更多好文:

“我家孩子胆子小,太内向了,怎么办?”,心理学家说这是好事

夸孩子别再说“你真棒”了,三招夸奖法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狠心妈让11岁盲童独自上学: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逼迫孩子成长

0 阅读:5

大果小果妈妈

简介: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解决爸妈育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