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巨亏71亿,董事长薪酬反涨85%!董事长口袋成唯一赢家"

新的时候呀 2025-04-03 14:06:46

一家上市公司年亏71亿,董事长工资反而暴涨85%!电影剧本也不敢怎么编啊。是鞍钢股份新鲜出炉的年报。当普通员工看着年终奖缩水、行业寒冬论刷屏时,董事长王军的薪酬却从24.09万飙到44.58万,涨幅比公司业绩“跳水”还猛。网友直接炸锅: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旱涝保收”?

“亏损归亏损,加薪归加薪”的分开论的戏码,在国企改革深化年显得格外扎眼。鞍钢股份年报显示,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118.8%,创下历史最差纪录。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疲软是事实,但对比同行宝钢、河钢的控薪举措,鞍钢高管薪酬的“逆周期增长”堪称清奇。董事长涨的20万年薪,够给500名基层工人每月加薪300块。

薪酬与业绩倒挂,真的是市场行为吗?根据国资委《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高管收入应与经营绩效挂钩。但鞍钢的案例暴露了制度弹性下的操作空间:亏损主因被归咎于“行业周期性调整”,而高管“履职评价”却可能侧重短期指标。“某些国企考核就像‘拼积木’,总能找到解释涨薪的理由。”这种“选择性对标”的套路,早成了行业公开秘密。

股民骂声一片,但部分机构报告仍维持“中性评级”,理由是“央企信用背书+供给侧改革预期”。这种“越亏越安全”的悖论,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国企的复杂心态。穷庙富方丈,普通人的愤怒直指核心:如果亏损不用担责,盈利又如何共享?当“能上不能下”的薪酬机制遇上市场化口号,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鞍钢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2023年共有17家上市国企净利润下滑超50%,其中8家高管薪酬不降反升。某智库报告显示,部分央企高管实际收入已超过同规模民企,但人均创效能力仅为后者的1/3。这种反差在“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尤为扎眼。难怪有评论尖锐发问:“央企到底是全民的资产,还是少数人的提款机?”

追问背后,其实是公司治理的深层命题。薪酬委员会如何独立运作?职工代表大会能否真正制衡?国资委的“工资总额管控”为何屡屡被钻空子?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提到一个细节:部分国企高管薪酬结构里,“基础薪酬”占比过低,而“激励薪酬”却成了旱涝保收的固定项。这种设计扭曲了激励本质,反而助长“躺平式管理”。

事件发酵后,鞍钢股份回应称“薪酬调整符合程序”,但避谈了具体考核指标。这种“合规却不合情”的解释,恰恰暴露了制度性缺陷。当网友翻出王军董事长2024年内部讲话“全体职工要过紧日子”的截图时,黑色幽默感直接拉满。“国企改革不能只改报表数字,更要改掉利益固化的藩篱。”

从鞍钢到更多“亏损涨薪”案例,公众等待的不是道歉,而是透明的游戏规则。如果连最基础的“绩效薪酬挂钩”都沦为文字游戏,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选聘等宏大叙事又如何取信于人?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已启动新一轮薪酬督查,但能否打破“亏损兜底,盈利分红”的旧循环,仍待观察。

说到底,一家企业的价值取向,藏在它如何分配利润的细节里。当鞍钢普通工人人均收入不到10万时,高管薪酬的“逆势狂欢”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某些国企骨子里的傲慢。借用一位老钢铁工人的话:“炉子凉了可以再烧,人心凉了拿什么暖?”

0 阅读:0

新的时候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