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你还敢“躺平”吗?

足智多谋的商业 2025-03-06 05:22:46

最近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又带来了几份硬核建议,涉及AI+教育、AI就业、科技适老,条条都是精准击中当代人的焦虑点。简单来说,他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结为三点:

AI会深度改变教育,我们得培养“站在AI肩膀上的新人类”

AI会冲击就业,得有“失业缓冲期”和“AI就业保障”兜底

AI会颠覆养老模式,机器人护理或成“新刚需”

这几件事听着玄乎,但你细品,哪个不是现实?是时候认真想想:AI时代,普通人怎么活?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学AI了

我们先聊AI+教育。

刘庆峰这次直接点名:AI应该进课标!

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欧美国家早就在这么干了。美国、欧盟已经把AI通识教育纳入基础必修课,再看看咱们,很多孩子编程课还在Scratch里“拖积木”,你说这差距能不大吗?

更扎心的是,AI行业未来的人才缺口高达400万(来自亿欧智库预测),但现在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能顶上这个缺口的有多少?

所以,刘庆峰的建议是:

调整考试模式,闭卷+开卷的权重改成70:30,让孩子们既能背知识,也能用AI工具解题;

梳理全学段AI课程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把AI课程铺开,别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打造AI实验室,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们有真实的AI实战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

结论? 未来没有AI能力,就跟不会打字一样寸步难行!

你要是还在犹豫“AI会不会影响我?”那只能说:它已经在影响你了,只是你还没意识到。

被AI抢饭碗,谁来兜底?

说完教育,我们聊点更刺激的——AI就业冲击。

世界经济论坛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早就敲响警钟:AI、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技术岗的需求会暴涨,但传统岗位被取代的速度也很猛。

换句话说,未来的职场会是两极分化:

会用AI的人,Buff叠满,工资越拿越高;

不会用AI的人,被裁员、被取代、被淘汰……

这不是危言耸听,过去几年已经有很多先例,比如:

AI绘画出来后,低端设计师的单子少了;

AI写作工具兴起后,基础文案岗被替代;

智能客服越来越普及,传统人工客服岗位在减少……

未来还会有更多行业被颠覆。

刘庆峰的建议是:

建立“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关注哪些职业受影响,让政策能跟上变化;

给受冲击的岗位设置6-12个月的“失业缓冲期”,让失业者有时间转型;

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让被AI替代的人能有兜底方案。

简单来说:这就是给普通人争取一条“缓冲带”。

所以,你是愿意趁现在学习AI、掌握主动权,还是等失业潮来了再被动应对?

机器人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

最后,咱们再聊聊科技适老。

中国已经是个老龄化社会了,60岁以上人口超过2.8亿,到2035年预计突破4亿!

说白了: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谁来照顾他们?

这就不得不提机器人养老了。

刘庆峰的预测是:

3年内,陪伴型机器人会进家庭,能陪老人聊天、提醒吃药、监测健康状况;

5年内,护理型机器人会成熟,能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甚至帮助康复训练;

未来,养老机器人可能成为一个万亿级的新产业!

这不是科幻,已经有企业在布局了。比如:

日本的护理机器人能帮老人起身、走路;

语音助手+智能家居,让独居老人更安全;

AI医生可以远程诊断,减少老人去医院的麻烦……

但现实也有问题,刘庆峰指出:

数据孤岛,信息无法共享,导致AI医疗服务没法协同工作;

数字鸿沟,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设备,让科技适老难以落地;

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上的适老AI产品还太少,供需不匹配。

解决方案? 加速推动科技适老体系建设,让老年人也能享受AI红利,而不是被时代甩在后面。

写在最后:别当“被AI淘汰的人”

AI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你的未来有两种可能:

学会用AI,让它帮你Buff叠满;

不学AI,等着被它干掉。

教育、就业、养老,AI已经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学点AI基础知识;

你可以关注行业动态,看看你的职业会不会被AI影响;

你可以帮家里的老人适应智能设备,让他们享受科技便利。

AI不会等人,但你可以选择不落后。

未来属于能驾驭AI的人,你准备好了吗?​

0 阅读:0

足智多谋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