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去世,出殡之前的几日时间,主家会为老人的遗体设置灵堂,孝子女们(直系)要为老人家“守灵”,灵堂前不能没人,也就是说确保灵堂一直有人值守。
一方面,老人的灵堂前会设置“长明灯”(用食用油浸泡棉芯点燃的灯),也会放置“香火案”,灯不能灭,香不能断;另一方面,坚决杜绝灵堂前有猫靠近。
农村人们常说:“老人的遗体,若是有猫靠近,会“诈尸”,也就是尸变”,甚至有传闻,当猫跨过老人的遗体,老人的遗体会“坐起来”,吓坏众人,这些说法从何而来?
农村老人去世,守灵不能让猫靠近,说是会“诈尸”,真的假的?从科学的角度思考:所谓的“诈尸”甚至“尸变”,都属于无稽之谈,人死如灯灭,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生命只有一次,所有的生命体征消失后,遗体不可能再重新活过来,我们要相信科学。
那么,为什么在农村会有“猫靠近遗体引起“诈尸 ”的说法?为什么守灵的时候一定不要让猫靠近遗体?”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实主要存在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猫有啃食“动物尸体”的生物习惯。
过去在农村,老人去世的遗体多数情况下都会直接暴露摆在堂屋,遗体缺乏保护,猫有啃食“动物尸体”的生物习惯,再加上本身猫属于“夜间活动”的动物,晚上孝子女们通宵“守灵”容易犯困,一旦有猫出来活动,可能会对遗体造成“破坏”。
人说“死者为大”,保护好去世老人的遗体,是孝子女们的本分,没有人愿意去世亲人的遗体被动物啃食,更没有人能够接受去世亲人的遗体被破坏,那是去世亲人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如此,为了避免出现遗体被破坏的情况出现,在农村,就有了所谓“猫靠近遗体会引起“诈尸””的说法。
此举也是为了提醒孝子女们,为老人遗体“守灵”的时候不能犯困,尤其是夜间通宵“守灵”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因为猫正好夜间活动比较多,孝子女们不能掉以轻心,某种意义上,也是提醒孝子女们,老人的最后一程了,要珍惜“守灵”的时间,要时刻保持庄重和敬畏。
第二个原因:猫狗身上都存在静电,静电与遗体的生物电可能发生“冲突”。
猫狗身上的毛发,受空气干燥、湿度较低等影响下,毛发摩擦产生的净电荷不能正常导出,电阻值会增大,和附近导体间会比较容易产生高压电和高电场强度,于是就产生了静电,简单来说就是猫狗身上可能带有静电。
猫狗身上的静电可能与遗体的生物电发生“冲突”,可能会“刺激”到遗体的皮肤组织活动,导致遗体出现短时间的“奇怪现象”,如“遗体坐起来”的怪异现象。
过去,没有科学,人们本身对于死亡存在“天生畏惧”的心理,人们会因为这种静电引起的遗体反应而感受到恐惧,在所谓的描述中就会想到“诈尸”、“尸变”、“尸体复活”的恐怖状态。
另外,根据科学研究表示,人死后的一段时间内,遗体的中枢神经还具备传导电流的能力,遗体周围会存在大量的阴离子,这时候猫狗身上携带的阳离子靠近遗体,可能会发生微弱的放电现象,导致遗体出现“反应”。
猫狗身上都携带有静电,为什么人们忌讳“猫接触到遗体”,而却没有关于“狗”的忌讳?
其实也不难理解,狗是白天活动的生物习惯,猫是夜间活动的生物习惯,农村老人去世,白天守灵不光有孝子女们,还有很多前来帮忙和吊唁的人,灵堂上人多,狗会很识趣地远离人多的地方。
晚上守灵只剩下孝子女们,由于通宵熬夜的疲惫和悲痛,人的精神意志薄弱,容易犯困,而猫正好在夜间活动,巧合的是有过猫接触遗体,而孝子女们没来得及驱赶,造成尸体“突然坐起来”的现象,本身正好处在夜间,加深了人们的恐惧,关于“猫接触遗体”的忌讳由此而来。
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一般主家都会找殡葬服务上门,殡葬服务内容里有“冰棺”项目,去世老人的遗体暂时放置在“冰棺”中,即便是夜间活动的小动物也不能接触到遗体,对遗体不仅有降温的防腐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如此,关于“守灵不让猫靠近”的说法也逐渐很少被人议论了。
作为孝子女们,老人去世,出殡前几日的“守灵”,是与去世老人最后的“告别机会”,等到老人的遗体入土为安后,再也不会有相见的时刻,如此,要珍惜“守灵”的时间,保持庄重和肃穆,安安静静的陪伴,不能在灵堂上呼呼大睡,所谓“猫接触尸体出现“诈尸”,其实也是对孝子女的劝诫,奉劝世人在为老人守灵期间,要保持时刻的清醒和庄重。
(解释完毕,相信科学,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