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支付正在迎来大调整,美联储迟迟不愿降息,美元高息的吸引力仍然在发挥作用,但美国不断上涨的债务重担,正在反噬美元货币体系,非美货币也在一场全球货币战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发布了今年2月的全球货币支付排名,以及各国货币的具体支付份额,其中美元相比上个月下降1.2个百分点。
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美元的货币支付占比达到48.9%,环比下降。虽然美元支付份额在下降,但是高达48%的份额依然是首屈一指,世界第一大货币的地位根基牢固。

3月份美联储再度宣布维持原有利率,表示不降息,而一再劝告美联储降息的懂王掀起关税战,在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有华尔街金融机构认为这是在刻意制造一场大衰退,逼迫美联储降息。
事实上,美联储年内必然降息,现在不降息实属硬扛,为了形成与非美货币之间的巨大利差,吸引国际资本继续流向美国,美联储即使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亏损也还在苦苦支撑,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欧元在今年2月的国际支付比例为22.2%,相较上月有所增长,是全球第二大货币。然而,在俄乌冲突之前,欧元的支付比例一度与美元旗鼓相当,如今暴跌至美元的一半,3年地缘冲突,欧洲损失惨重,欧元汇率暴跌,资本大量外流。
精准收割欧元的正是美元,欧元在过去3年失去的份额几乎都被美元蚕食殆尽,至此,欧元已经失去了可以和美元抗衡的底气,欧盟经济也跌到谷底,甚至连战后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英镑、日元的支付比例分别为:6.8%、3.6%,分别排名全球第三、第五。如果说欧元是“千年老二”,英镑就是“千年老三”,不过英镑老三的位置大概率不长久,而日元在全球第四与第五之间长期徘徊,其经济潜力注定很难有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比例达到4.33%,环比增长0.5个百分点,是全球第四大货币,继续压过日元。
中国GDP早已达到美国的70%,而且我国还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制造业规模长期保持世界首位,按理说人民币的支付比例应该不低,但目前数据为4.33%,不及美元10%,这又是什么原因?
首先,这个数据是SWIFT系统公布的,该系统主要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银行之间的支付交易的报文系统,而SWIFT也是美元霸权控制下制裁他国的“金融核弹”,并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真实的支付比例。
其次,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不完全通过SWIFT报文系统,我国有自己组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交易系统(CIPS),根据跨境清算公司的数据,2024年CIPS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金额达到175万亿元,暴增40%以上,截至2024年底,CIPS累计处理支付业务金额达到600万亿元。

目前CIPS业务覆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多家银行机构,其中超过4000家都是外资银行,近几年CIPS的业务笔数和金额的复合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
我国与部分国家的贸易并非只能通过美元交易,在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时也会用人民币,而我国已经与不少国家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很多时候都是绕开美元进行交易。
所以,人民币的真实支付比例是多少,目前尚无确切数据,但至少要高于SWIFT公布的数字。
与此同时,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想象,该项目由香港金管局、中国央行、阿联酋央行、泰国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联合成立,观察成员国达到26个,包括韩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数字货币桥是一个全新的交易系统,与SWIFT不同,不通过第三方中介,实现“去中心化”,交易只需几分钟,一笔支付业务最快只需要不到10秒,而通过第三方代理行处理交易至少有3天的延迟,使用数字货币桥将大大缩短跨境交易的成本和时间,对SWIFT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