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人为什么很少发朋友圈?

踏歌评趣事 2025-03-31 03:54:12

#发现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

当代年轻人分两种:朋友圈里晒娃的,和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但若在体制内,你大概率会喜提第三种:朋友圈长草型选手。

体制人的朋友圈,堪称当代赛博玄学:明明刷到领导转发《年轻干部要警惕"八小时外"风险》,拇指滑过却仿佛触了电,撤回键按得比抢红包还快;同事聚餐照刚发五分钟,突然想起上周某局通报"违规吃喝",秒删速度堪比专业公关团队。别误会,他们不是得了"社媒恐惧症",只是深谙"朋友圈不是后花园,是巡视组会路过的高速公路"这条职场生存暗码。

朋友圈是体制人的"第二简历"

体制外打工人发圈:咖啡续命/摸鱼段子/深夜emo;体制内打工人发圈:单位盆栽开花了/学习强国积分破万/《觉醒年代》观后感。——别问,问就是《论如何在朋友圈优雅展示正能量人设》。某街道办小王曾天真晒出周末登山照,周一就被主任约谈:"小王啊,群众看到公务员游山玩水影响不好。"从此他的朋友圈只剩转发《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活活把社交平台玩成电子版《人民日报》。

点赞如扫雷,分组似宫斗

体制人的微信分组堪比谍战剧:A组(领导层):仅展示转发上级精神+单位荣誉;B组(同事圈):偶尔分享养生文章+天气提醒;C组(密友区):深夜放飞自我的烧烤摊文学。

别笑!某局小李给副局长朋友圈点赞后,发现局长动态自己竟没刷到,瞬间脑补出八十集职场大戏,连夜翻《机关人事变动风向标》压惊。

沉默是金,摸鱼有术

真正的高手早把朋友圈玩成"薛定谔的猫": 摸鱼发圈,加班可见; 休假旅游,定位关闭; 吐槽灌水,仅自己可见。

某厅笔杆子老张深谙此道,去年中秋晒出"值班室望月图",配文"坚守岗位赏月圆",被大领导转发全系统表彰——后来大家才知道,照片是他去年在小区天台拍的。

领导视察朋友圈的艺术

体制人手机里都住着个"小雷达":领导凌晨两点转发《年轻人要学会吃苦》,赶紧取消原定的奶茶拼单;上级突然关注"基层减负"话题,连夜把朋友圈加班照设成私密;某科长在巡察组进驻期间,连微信步数都控制在200步以内——别问,问就是在办公室"坐"出了腰间盘突出。

说到底,体制人的朋友圈静音模式,是门糅合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风险管理的行为艺术。他们不是活成了"套中人",而是在表情包与红头文件交织的江湖里,修炼出一套"大隐隐于圈"的生存哲学。

正如某位匿名老处长酒后吐真言:"在体制内,朋友圈发得最好的,通常升得最慢;但完全不发朋友圈的——你可能得查查他是不是早升了。"

0 阅读:0

踏歌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