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少将,曾担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与主任不和,犯下错误

爱吃凉历史 2024-12-12 03:58:10

在中国近代的抗战历史当中,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革命人物。他们在抗日的战场上,用汗水和鲜血立下了赫赫军功,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姓名和故事。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些英雄人物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岗位,开始了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之旅。这当中,有一位“军政两强”的革命前辈,他就是张日清。

从抗战时期指挥军队作战,到新中国授勋时荣授少将,再到后期主政山西、建设祖国,张日清曾经留下了不少具有“英雄本色”的故事。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这位辉煌半生的开国少将,就因为和山西革委会的主任关系不和,就此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这也成为了他后半生的“污点”……

一、犯下错误的开国少将

1967年1月,因为政治风向的变化,山西省的省委领导班子经历了一场难以想象的“动荡”:为了手掌大权,山西省的副省长刘格平带领几个人成立了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他们顺利夺取了山西省内的政治大权,开始了在山西省内“做主”的日子。

在刘格平的队伍当中,时任山西省军区第二政委的张日清,一度被刘格平当作是“左膀右臂”。起初,他在刘格平创立的山西省无产阶级专政委员会中担任主任一职,后又在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中担任副主任,两人“配合默契”,在当地抓捕了不少“不听话”的干部,导致山西省上下全都人心惶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政见不同,这两人很快从“同盟”变成了“敌人”,张日清也在其他人的怂恿下,选择和刘格平在山西“内斗”,就此犯下了政治上的错误——

不难想象的是,这种来自高层领导的内斗,对山西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拖慢了山西的生产建设速度。所以,这一情况很快就被中共中央所注意,并很快下达指示,要求尽快解决山西的“问题”。

1969年,在中央的关注下,张日清和刘格平先后前往北京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接受了严肃的批评。会后,两人被分别留在了北京参加新一期的学习班,而张日清的政治职务尽管没有被撤销,可是在这之后,他始终没有回到山西,而是以虚职的身份留在北京学习,直到1971年正式退休。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很奇怪,这位来自军区的张日清政委,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什么得到了刘格平的“青眼”?实际上,张日清是一名“开国少将”,而早在抗战时期,张日清这个名字,还和皖南事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17年7月,张日清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一户普通农家当中。十二三岁时,由于当地地主长年的压迫,张日清决心和几个老乡一起投军,恰好当时工农红军的队伍途经长汀县,张日清就这样扛着几乎和他一样高的枪支,穿着破破烂烂的军棉衣,跟在大部队的后面,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征途。

那个时候的红军队伍条件艰苦,然而,从小就吃惯了苦的张日清却并不在乎。在跟随部队辗转作战的日子里,张日清总是勇猛地冲锋在前,在敌人围困、连坐、“清剿”等种种政策下,张日清仍旧坚持斗争,毫不退缩,这也让战友们对这个年轻的小战士刮目相看。

1932年,作战表现优异的张日清在领导的介绍下,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在中共中央的带领下,张日清逐步成长成为了一名有着坚定信念和丰富经验的“老战士”。

1934年,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中央红军即将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实行战略转移工作。面对着大部队,张日清主动选择了留守赣南苏区,跟随着剩下的小部队一起,在当地开始了同样艰苦卓绝的闽赣粤边界的三年游击战生涯。

二、抗战时期的英雄本色

如今的大多数人,都知道长征道路上爬雪山、过草地、还要提防着敌人的伏击和围剿;可与此同时,闽赣粤边界上的游击战也并不“轻松”。

为了保存实力,中央红军的指挥人员将留在闽赣粤边界上的队伍拆分成了无数队伍,人数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专门和国民党在闽赣粤边界的山林中,用“敌变我变”的方针来打游击战。在当时,张日清被分派到一支不到四十人的队伍当中担任政治委员,而这支游击队最大的作战任务,就是在运动中尽可能地消灭尾随在他们身后的敌人。

当时的游击队隐藏在闽赣粤边界的一座名叫青龙山的山中,这座山山高林密,环境复杂,还有当地的土匪恶霸和国民党勾搭成奸,一边对当地的百姓进行层层盘剥,一边对中央红军围堵打压;

面对这样险峻的环境,张日清和他们这支游击队的队长黄成则并没有放弃,他们率领队伍隐匿在山林当中,在摸清了地形后,对土匪恶霸进行了“各个击破”,很快就先消灭了青龙山上的“土匪窝”,并且将其中的粮食拿去赈济附近的百姓;

除此之外,张日清和黄成则消灭土匪的战绩,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扬,连陈毅都特别指示,给张、黄两人多配备一支警卫队,以便于他们在当地进行游击。

队伍的壮大,让张日清和黄成则的游击信念更加坚定。1936年6月,“两广事件”爆发,张日清率领游击队在山腰上设伏,将试图偷袭的敌人压制在了山脚下,猛烈而坚定的炮火压制得国民党军压根“抬不起头”,张日清和他的“三南游击队”就这样“出了名”。

1938年初,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三南游击队”和大部队顺利汇合,并重新编组为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2营;同时,张日清也被派往新四军的教导队中,更加系统地学习如何指挥战斗、如何统揽全局、如何运用军事思想。

短暂的学习,让张日清有了更大的进步。在结束教导队的学习后,张日清开始担任新四军新三团参谋长一职,并多次率团参加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用一纸荒唐的调令,假意将八路军调动到长江以北,实则试图将中共红军消灭在茂林一带。危急时刻,张日清和他的新三团奉命阻击茂林方向袭来的敌军、保卫军部,也是在这场战斗当中,张日清展露出了他既缜密又果敢的一面:

起初,双方在阵地上鏖战,张日清率领部队坚守了七天七夜,从枪林弹雨到近身肉搏,始终没能让国民党军前进一步;

无奈之下,国民党军决定“放火烧山”,而机智的张日清又迅速下令,在阵地边缘隔开了一条没有助燃物的“空白地带”,借此遏制了火势,也破坏了国民党军“以火相逼”的阴谋计划。

这之后,张日清又从茂林一带成功突围离开,在寻找大部队的路上,张日清还集结了数十名战友和士兵,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在张日清的带领下,最终成功回到了苏北,和八路军的军部接头成功;

而顺利在皖南事变中活下来的张日清,也凭借着果敢坚毅的英雄本色,在这之后升任了新四军第1师1旅的三团团长,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行……

三、荣耀过后的平静晚年

皖南事变以后,张日清又参加了苏南地区的抗战,在国民党“反扫荡”的战斗当中,张日清率领队伍消灭敌军不计其数,他也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不断成长。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国内进入了解放战争阶段。由于在之前的抗日战争期间,张日清表现优异,因此,在解放战争拉开帷幕以后,张日清被派往华东野战军,先是担任1师1旅的政治部主任,随后又先后在第四纵队第10师、第三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等队伍中担任政治部主任。

对于张日清来说,无论是冲锋在前,还是在后方担任政治工作,都一样需要全力以赴。在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几年时间里,张日清不断为战士们总结之前作战的经验,为战士们做足了充分的战前动员工作,不断提高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

不仅如此,张日清还不断发动群众们共同保护抗日战争后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在张日清的积极动员之下,群众们自发地为战士们提供衣服食物,冲在前线的战士们更是斗志昂扬、奋勇冲锋,为解放战争中几场大型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不久,张日清又参加了解放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莱芜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张日清所率领的八纵隐蔽行动,用出其不意的战法,打李仙洲集团军一个措手不及,最终歼敌一万余人,张日清的名字,也又一次书写在了胜利的军史之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日清又和战友一同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继续接受着战争的历练;

而在抗美援朝结束以后,返回国内的张日清历任第十四步兵学校政委、山西省军区第二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务,1955年更是被授予少将军衔——

此时的他还不满四十岁,风光无限、荣耀加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日清也在他人的怂恿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1969年,由于和刘格平的“斗争”日盛,张日清遭到了来自中共中央的严厉批评,随后,张日清在55岁正式退休,就此远离了政坛,开始他悠然寄情于书画的后半生……

实际上,在退休前,张日清只有小学学历,很多文化内容都是在战争中、在军校里一点一滴地学习而来;不仅如此,在这之前,张日清也压根没有接触过水墨国画,甚至于在一开始,张日清连简单的笔画都画不好。

不过,在退休后,张日清将自己曾经那个专注和钻研的精神也放在了国画当中。在老年大学的老师的印象中,很多“学生”来上课不过是陶冶情操,只有张日清每堂课上都全神贯注、勤勤恳恳,每做完一幅画,还不忘找老师、找同学请教,了解其中的问题。

在这样认真的态度下,张日清的画技有了飞速的提升。1998年,张日清出版了属于自己的书画集,很多人在看完了张日清的画集后,都对这位老人坚持和努力感到敬佩……

四、结语

2004年10月,张日清将军病逝。

回顾这位老将的一生,他也曾经历过辉煌,但因为一念之差,走向了错误的道路。不得不说,人生的起伏,许多时候都是出于我们自身的决定,因此,如何不忘初心,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让我们共同努力,走向属于我们的未来。

参考

书籍《悠扬的歌声》杨国栋著

0 阅读:42